推进城区融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研究
2017-06-22李娜王红兵陈丽娟
李娜+王红兵+陈丽娟
摘 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需要,国内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评价体系、动力机制、政策研究等文献已不少见,但是尚未见对某个区县市如何融入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研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规划范围不尽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都要由地方区域单元组合而成。通过对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模式的研究比较,概括出国外科技创新中心及国内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并由小及大,通过对杭州市江干区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区对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及建设路径,具有应用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区域创新 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5(b)-0187-04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经国务院批准,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的区域[1]。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探索“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先行区”和“试验地”[2]。国务院先后批复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深圳、苏南、长株潭、天津滨海、成都、西安、杭州、珠三角、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辽宁沈大、福厦泉(州)、合芜蚌及重庆高新区17个地区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强投融资、创新激励、风险规避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先行先试,对区域发展产生重要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效应。
2014年11月份李克强总理调研浙江明确给杭州两个“大红包”以后,杭州市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相关工作提速推进,省市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2015年3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科技部等12个国家部委组成的杭州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合调研组在杭州召开座谈会。2015年9月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为第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1 国内外区域创新体系模式
1.1 国外的模式和经验
Cooke教授提出区域创新系统是企业及其它机构以根植性为特征的制度环境下形成的交互系统[3]。F.Todtling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内生性组织(主要指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和其它知识转移和投资融资等组织构成的[4]。国际区域创新体系主要有5种模式:一是由市场推动形成,没有专门管理机构的自然发展模式,如硅谷;二是由政府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管理的政府管理模式,如日本筑波;三是由大学设立专门机构管理科学园或孵化器的大学管理模式,如英国剑桥;四是由各方组成的董事会管理的公司管理模式,如印度班加罗尔;五是由政府、企业、银行、大学和其他机构共同管理的基金会管理模式,如法国索菲亚[5]。
这些模式共同的成功经验有:一是风险投资的介入拓宽了企业的投融资渠道。硅谷很多高科技企业巨头都曾受惠于风险投资,比如苹果公司,微软公司等。二是政府采购拉动市场需求与企业技术发展。硅谷的迅速崛起与美国政府购买电子产品、导弹产品、计算机产品等需求密不可分。印度班加罗尔出台了“强制性的政府购置国产IT产品”政策促进IT产业发展。三是产学研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硅谷、剑桥、索非亚等高科技园区都布局在高校密集区,注重区域经济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互动发展。四是企业集群化效应。集群中的企业不仅能够获得范围经济收益,能更方便地获得专业化的要素,而且集群内企业间的竞争将促进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
1.2 国内自主创新示范区模式
我国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申报都是经地方党政领导向国务院主要领导汇报并得到同意后,由地方党委政府与科技部进行对接,科技部牵头抓落实。科技部组织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部、国土资源部等国家相关部委对拟批的示范区组织调研,形成同意示范区建设的调研报告。科技部和示范区所在地省政府联合行文,并经国家相关部委会签后,向国务院提交支持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请示,最后由国务院批复。目前国务院批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各有不同的空间布局和产业集群特色。如中关村自创区是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自创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自创区是中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从国内目前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经验看,有以下几点启示。
(1)政府规划推动与财政支持并举。政府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中一直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更是如此。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有关示范区和试验区的试点科技创新政策共出台93项,包括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14项、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政策2项、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税收政策6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政策4项、科技金融政策32项、创新型人才政策35项;从政策出台制定部门或层级来看,中央部门颁布政策13项、示范区所在省(直辖市)政府或部门颁布21项、示范区管理机构颁布59项;从政策涉及区域来看,包括中关村示范区33项、武汉东湖示范区26项、上海张江示范区37项[6]。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除了由市场推动形成一定的基础之外,往往少不了地方或中央政府规划建设的介入,从而这些区域创新中心较其他非重点规划的中心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经费和政策支持,获得更大的发挥和发展空间。此外,科技创新越来越被视为一种准公共产品,要求政府通过财政支持来投资科技创新。这些创新中心的建设都得到了政府各种方式的经费资助,比如张江和东湖高新区则为吸引大学在示范区内建立工研院等技术转移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扶持。从实践发现,政府财政支持科技创新可以获得远高于投入的回报,这些回报包括更多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社会就业和财政税收等等。
(2)突出优势产业和集群效应。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产业和企业都面临着全球的竞争,为获得竞争优势,更多的企业将资源聚焦到其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上。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产业空间聚集已成为一种客观规律,它不仅是创造优势和保持优势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主要载体[7]。一个区域要获得科技创新优势,要选择某几个具有关联性的产业重点发展,从而在某个产业或某条产业链上獲得相对竞争优势。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了以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卫星应用、生物和健康、节能环保以及轨道交通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新材料、高端装备与通用航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四大潜力产业集群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和高端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东湖示范区已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为主导,生物、新能源、环保、消费类电子等产业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张江示范区已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文化创意、航空航天、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集群。
(3)注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及培育。全球科技创新与进步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在人才的竞争上,从2008年中组部提出实施“千人计划”开始,全国形成了新一轮从中央到地方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热潮。东湖、张江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都出台了优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如为支持东湖高新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人才资源对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东湖高新区启动建设“人才特区”、启动和实施“3551人才计划”的重大决策,力争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引进和培养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在新兴产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人才。
(4)探索实施产学研合作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根据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6+4”政策,结合地方区情,探索建立与自主创新导向相适应的科技研发、成果转化评价机制,研究出台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使贡献、收益与投入相结合。区域创新理论、三螺旋理论[8]等涉及区域科技创新的理论都将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视作三个关键的主体,也探讨了三个主体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见要畅通和加强高校科研与市场应用之间的联系,加快先进技术向企业转移,形成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自主创新带动效应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
2 杭州市江干区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现状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杭州市江干区已慢慢从以农业为主的区域转型升级成为城市的CBD,近年来在区域经济以及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产业转型升级效果显著。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0.3∶34.5∶65.2调整为2015年的0.1∶26.9∶73.0。工业经济中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比重达72%,居全市第二。全省创新型试点城市测评位居第五。
(2)创新发展平台成功构建。与浙江清华长三院合作,成立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与华数集团合作促成博奥生物工程中心项目落地;与杭州东部软件园合作建设丁桥东部软件城;华东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航天标准件检测中心、广播科学研究院南方分院顺利落地。国家大学科技园开园,腾讯产业园、绿谷·杭州等创新发展项目落全面启动,钱塘智慧城开始筹建,智慧小镇入选全省首批特色创新镇。
(3)创业创新氛围有效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等成功落地,注重政策集成,推动先行先试。成功承办“创新中国”总决赛、“市长杯”创意杭州工业设计总决赛、“新三板”高峰论坛等活动。
2.2 存在问题
(1)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由于历史原因,江干的高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造成很多企业的搬迁,江干缺乏新兴产业集群,产业特色不明显。除电子商务产业外,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业只有个别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滞后,与西湖区、滨江区有较大差距。
(2)产业平台规模不显著。如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西溪谷、梦想小镇等均已在一定范围内有了较大的影响力,如阿里巴巴类型的大企业更是带动了周边区域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江干区还没有形成有规模、有影响力的科技楼宇和科技产业园,钱塘智慧城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可以掌控的用于发展创新型产业空间资源不多。
(3)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高水平创新团队少,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短缺,尚未形成“人才引领产业”的格局。江干区院校资源匮乏,高校科研院所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区转化的不多,同时对人才引进及输出也有很大影响。
(4)创新创业环境不成熟。从软环境来说,部门、街道、园区对创新的认识需进一步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及机制手段需进一步强化,孵化培育体系、公共服务体系、人才培养体系、项目融资体系、创新文化体系等尚不成熟。从硬环境来说,老街道发展空间有限,新板块有空间但成熟度不够,公共设施不足,配套设施缺乏或者还在建设中。
3 江干区融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策建议
3.1 建设目标
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区委全会精神,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牢牢把握“全域城市化、区域一体化、都市国际化”的主线,全面融入杭州市自主创新示范區国家级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自主技术创新动力,强化体制机制保障,在培育创新主体、区域创新合作、推进开放式创新、新型产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生态体系建设上取得新突破,切实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平台和主阵地,建设江干区的“四区一中心”。
(1)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加快智谷·人才广场、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分院、东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等人才创业载体建设,实施“人才引进倍增、人才激励培养、创新创业扶持、人才安居安心”四大工程,将试验区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人才密集、机制灵活、活力迸发的人才新高地。
(2)跨境电子商务引领区。用好“两区叠加”优势,发挥跨境电子商务政策和自主创新政策的协同作用,获得倍增效应。利用东方电子商务员、九乔国际商贸城等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新型贸易模式,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投资、销售、营运、研发、结算等功能性机构,在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智慧物流、跨境电子商务、云计算和大数据、网络信用服务体系等领域探索创新。
(3)三生融合发展样板区。按照国内一流现代化城区和创新创业人才聚居生活要求,提升城市品位,以城市功能吸引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提升城市价值,营造高端品质生活环境,推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利用钱江新城CBD、大型居住区、农村社区安置房等优势,加快完善宜居宜业的城市配套,促进职住平衡,推进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
(4)科技金融结合示范区。利用市金融集团、浙民投落户江干契机,钱江新城、杭州金融城资源优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资本融合,打造科技金融综合体。加强创新,形成以政府主导的债权、股权解决方案和银行、担保等社会金融机构提供的综合解决方案为内容的全方位科技金融产品体系,积极尝试转贷基金、天使投资、跟进投资等新形式,推动政府资金从无偿资助为主向多元扶持为主转变。
(5)城东创新创业新中心。以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为突破口,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电子商务、信息经济、现代商贸业等产业。完善人才、技术、资金、产权等创新支撑体系,激发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力,加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集聚国内外大企业总部及其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性机构,为杭州东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2 建设途径
3.2.1 打造创新要素集聚高地
一是引进和培育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以人才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引才渠道多元化、选才机制市场化、育才方式产业化、量才标准精细化、爱才服务个性化五化为导向,依托清华长三院杭州分院、智谷·人才广场、东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等产学研平台,实施“百人计划”、“海纳计划”等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培育计划,举办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分会场、“清华海外学子江干行”、“新生代企业家走进江干”等招才引智品牌活动,引导创新人才集聚和协作。加快培育创新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规划建设国际化的“人才特区”, 建设一支能力突出、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力争建设成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向往集聚、创业创新活跃的人才高地,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智力支撑。
二是引进和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钱塘智慧城与丁兰智慧小镇被列入全市“两区三城九镇三谷”重点创新平台规划布局,“十三五”期间将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杭州东部创新驱动发展的增长极。与清华长三院杭州分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航天标准件检测中心、广播科学研究院南方分院等开展合作,发挥在原创知识和基础研究领域的核心带头作用。做好腾讯大浙网、浙大乐创会、华侨产业基金、“浙名投”基金、泰豪集团动漫游戏产业基地等产业平台,深化合作机制,挖掘产业潜力。
三是全力打造城市科技创新核心功能区。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积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以一流的基础设施、社会配套设施、生活设施为主体的研发环境、孵化环境、生产环境、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将产业发展与钱江新城、城东新城、丁兰新城的建设结合起来,从单纯的产业聚集发展向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聚集、人口聚集、资本聚集与城市功能的融合。
3.2.2 推进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深入开展公众创业创新服务。探索完善创新投入引导激励机制,根据《关于推广应用创新券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试行)》(浙科发政〔2015〕20号)、《关于推广应用创新券的通知》(杭科合[2015]57号)等文件精神推行“创新券”工作,深化科技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大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规范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完善专业化服务标准,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二是打造大众创业生态体系。以孵化器为核心,进行创业服务,推进创业者、投资者、孵化器间的合作交流;同时向前端拓展,建设创业苗圃,孵化创业团队和项目;向后端延伸,建设加速器,为高速成长企业发展提供空间和延伸服务。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打造乐创会、希垦创空间、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新禾联创1号、浙江互联网产业大厦、中科联创等众创空间,拓展新型孵化。
三是营造良好创新文化氛围。积极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加强科研与学风建设,提倡诚实互信、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引导公众创新发展、提升价值的正确取向,同时通过积极方式方法激发公众创新创业热情与活力,带动区域创新全面发展。
3.2.3 强化企业主体创新地位
一是以大平台带动骨干型企业做大做强。当今世界几乎所有重大发明都来自企业,发达国家50家大型跨国公司拥有全世界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9]。引导骨干型企业重点关注新兴领域,利用好丁兰智慧小镇、钱塘智慧城等省市级大平台与扶持政策,以研发大项目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组织申报国家火炬计划和“863”等项目,主动推荐申报省市级重大创新项目和市创新链产业链项目。
二是以大项目带动成长型企业壮大上市。积极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雏鹰、青蓝计划等科技型企业资质,鼓励承担国家创新基金与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注重产品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以提升企业资质提高企业竞争力与估值,推动企业上市。
三是以大培育带动初创型企业破壳生长。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各类科技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科技创新,用足用好国家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深入研究省市科技创新政策和项目管理办法,结合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市双创基地示范城市建设,做好企业项目申报指导工作。
3.2.4 促进科技金融创新发展
一是做强股权投资基金。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经济发展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财富驱动[10],可见金融创新发展十分重要。一方面,大力引进国家、省、市重大政府类产业基金项目,有重点地选择重量级市场化基金项目,以基金合作促产业招商,真正做到产业“招进来”、税源“落下来” 、成效“产出来”;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体现政策引导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型、成长性项目的培育,优化创业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做优债权风险基金。进一步创新设计适合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模式,积极探索“助保贷”、“百人贷”、“高新贷”、“过桥贷”等新的金融产品,扩大合作银行范围,做大风险池盘子,加大贴息力度,提高对小微企业的输血造血功能。
三是打造被投企业集聚区。要围绕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被投企业集聚区目标,出台鼓励被投企业落户的一揽子政策,凡风投机构投资的企业,可以采取“跟進投资”、“投贷联动”、“租税联动”、“引税奖励”等形式给予扶持,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最优秀的成长性、成熟型科技企业落户并形成产业集聚,推动科技金融从“播种子”、“选苗子”向“摘果子”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 辜胜阻,马军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安排[J].财政研究,2010(11):2-6.
[2] 王经伟,王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J].商业时代,2013(7):121-122.
[3] COOKE P,URANGA MIG,ETXEBARRIA G.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1998(30):1563-1584.
[4] F TODTLING.Regional development endogenous[M]//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Human Geography.Oxford: Elsevier,2009.
[5] 黄天柱,李颖.国外高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借鉴[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8,22.
[6] 郭戎,薛薇,张俊芳,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创新政策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11):11-15,54.
[7] 李燕萍,沈晨,罗静子,等.基于企业创新主导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其要素协同[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3):54-58.
[8] [美]亨利·埃茨科威兹.周春彦译.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创新战略[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9] 梁凯.区域创新体系行为主体的分析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5(4):114-118.
[10] 王东,翟亚婧.竞争优势理论发展综述[J].长春大学学报,2014(1):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