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日长缨在手

2017-06-22高同声

神剑 2017年3期
关键词:导弹部队实弹周总理

高同声

首次发射“争气弹”

1963年3月20日,中央军委赋予军委炮兵导弹部队执行首批国产1059型导弹发射任务。这次任务的目的是通过发射,检验国产首批生产的导弹的性能,同时考核与提高导弹部队的实战发射能力。

承担这次任务的地地导弹第一營和第二营,在进行了8个月的强化训练和周密组织准备后,经铁路行军,于9月中旬到达国防科委某导弹试验基地。

在国防科委科研单位和基地的指导下,导弹一营和二营分别于10月25日和11月3日,各自成功发射了一枚国产东风一号导弹。这枚“争气弹”打出了中华民族的骨气,打出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掉了帝国主义的霸气!

1963年9月14日,奉军委炮兵之命,地地导弹一营编成两个梯队,向某试验基地秘密开进,实施发射第一枚东风导弹任务。这是第一次真正通过实战检验一营训练成绩的时刻,也是检验我国第一支战略导弹部队是否已经掌握了导弹武器的时刻。当时部队官兵的心里还一直憋着一口气,就是苏联撤走专家,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他们就不可能将导弹打出去,这一枚导弹发射的成败还将表明我们能不能争回这口气,所以,大家将这枚导弹誉为“争气弹”。

一营发射第一枚“争气弹”时,按下点火按钮的操作员名叫张元庆,他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写道:部队移防武威后,炮兵机关又从几个大军区调来一批人员,补充连队后开始了新的训练。这批学员训练两个多月后,领导让我由战士改成学员“插班”参加控制专业学习。1960年10月,学习结束后,这批学员都提为干部,我被任命为发射一连副操作员。以后两年中,我们自编教材,自己动手制作模拟器材、仿真器材和代用器材,圆满完成了各项复杂的训练任务。当时我担任发射一连的操作员。

1963年,炮兵首长决定导弹部队进行实弹发射。消息传到一营,整个军营沸腾起来了,盼望多年的梦想就要实现了。

“白首壮心到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

9月,部队奉命开赴到导弹试验基地,经过适应性训练和考核后,于10月25日成功地发射了导弹部队组建以来的第一枚导弹。

10月25日拂晓,营长李更在指挥车里下达了最后一个指令,将发射程序交由发射连长刘宗舜执行。

指挥车里响起“按转电,点火”的发射口令。

矗立在导弹基座上的国产地地近程导弹,像一条巨龙,喷射着烈焰,扶摇直上九霄。一会儿,从遥远大漠深处传来消息,第一枚东风导弹准确命中了靶区,发射获得圆满成功。

这天晚上,一营为了庆祝这胜利的时刻进行了一次会餐。作为奖励,营长让炊事班给发射官兵加餐,标准是每人两个土豆。

第一枚“争气弹”的发射成功,打破了霸权国家“中国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的预言,开创了人民共和国战略导弹部队的通天之路。

第二导弹营与第一导弹营同时受领了实弹发射任务。受领任务后,立刻掀起练兵高潮,部队提出第一次发射一定要“初战必胜”。在战前准备阶段,上级领导对各专业操作手进行“三堂会审”,从理论到操作,从安全到协同,所有操作手都要考核过关。

在一营成功发射一枚1059导弹之后,二营于1963年11月3日同样在导弹发射基地成功地发射了一枚1059导弹。

1963年3月,二营传达了军委炮兵首长到命令:与武威到第一营分别发射一枚近程地地导弹。部队官兵摩拳擦掌,决心打好这枚“争气弹”!为实现这个目标,官兵们不分昼夜地苦练发射本领,“全营为一弹,成功靠大家”,决心以优异的成绩为国争光,为战略部队争光。

赵兴万,时任二营导弹发射连操纵员,参加了1059导弹训练准备、点火演习和实弹发射的全过程。他的任务是控制导弹发射。作为一名合格过硬的导弹发射操纵员,不但要牢固地掌握本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规程,而且必须做到操作技术熟练准确、动作沉着迅速,才能使导弹准确无误地命中目标。

赵兴万决心用自己的努力,拿到炮兵历史上第一次导弹实弹发射的资格。他首先将导弹由上万个接点组成的各系统测试发射电路原理图,按照导弹发射程序化整为零,分门归类地写在六个笔记本上,进行分段记忆。先熟悉牢记每个弹上仪器的工作原理和弹上仪器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直到熟记后再进行下一段记忆。

此后,赵兴万坚持苦练熟读,有时甚至忘记了下课,忘记了吃饭,就连节假日也从不放过。刚开始的时候,从头到尾,不掉、不错、背诵一遍需要大约两个小时,最后练到40分钟左右,达到随便抽出哪一节,就能脱口即说,达到“活电路”的标准。

第二个步骤是苦练操作。这就是结合熟记的操作规程,面对仿真模拟器材面板和装备控制台的面板苦练操作要领,熟练准确地掌握发射程序。在操作练习中,每做一个动作,对控制面板上所显示的现象以及控制元件工作状态,都要求心中一清二楚。

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经上级考核领导小组严格考核,赵兴万终于拿到了控制导弹实弹发射的“合格证书”。

部队对所有的导弹装备进行全方位的检修和维护。十几个单位的军代表、技师和技术工人在操作手的配合下进行,所有装备最后都严格达到了规定的技术标准要求。

出征的时刻到来了,由二十多台特种装备车辆组成的车队。长龙般地朝着铁路专线站台驶去。准备乘专列奔赴西北大漠导弹发射场。

时任西安炮兵学院院长的向守志和其他领导专门赶来为即将出征的300多名第二导弹营官兵送行。向院长向导弹官兵作战前动员。这段话今天听起来依然宛如金石铿锵:

“ 同志们!你们将从当年大唐丝绸之路的零公里出发。到当年出使西域的古道大漠上。与武威导弹一营一起完成中国导弹部队第一次实弹发射任务。不管成功与否导弹部队的历史都会记下你们这次西行的壮举。我相信,经过将近三年的刻苦训练,多次点火试验,你们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中国的长剑。一定能圆满地完成发射任务。打出第一代中国导弹部队的风采来。我们院党委和全体员工,等着你们凯旋的好消息!”

专列沿着河西走廊,过武威,出张掖,秘密地向大漠深处的导弹试验发射基地开进。

当第二营抵达第一座中国航天城时,第一导弹营已经先期到达了。

发射前的练兵也是一种较量。二营和一营技术力量相当,在首长们的心目中这两只发射部队都是一流的。第二营发射一连的战士杨平康,参军才三年,就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发动机号手。在发射阵地进行发动机操作,打开保险丝时,他把剪断的一根火柴头大小的保險丝掉进仪器仓里去了,便立即向发动机排长报告。此事非同一寻常,排长立即报告发射连连长张永福。全连立即停下所有操作,用磁铁一点一点地在仪器仓里寻找,终于找到了那截不起眼的小保保险丝头,排除了导弹发射前的隐患。

由于杨平康的强烈责任心,营党委决定给他记了三等功。

1963年10月25日黄昏时分,第一导弹营率先向中国导弹系列中的第一代1059型国产地地导弹发射升空。

第二导弹营的实弹发射,于9天之后的11月3日进行。

导弹试验基地位于西北戈壁大漠上,常年刮风,风沙弥漫。四季几乎没有雨雪,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自然环境恶劣,执行发射任务的官兵决心战胜一切困难,圆满完成发射任务。

准备发射任务的各分队陆续撤出阵地,最后撤出阵地的是液氧加注车和发射托架,这时的发射场上就能够看到待发射导弹的雄姿了。

阵地上银白色的二十几米高的导弹矗立在发射台上,显得雄伟壮观。发射阵地主任最后一次提醒发射连长,如果导弹点火以后7秒钟还不能起飞,就要关闭发动机。第一次执行发射任务的张连长捏着一把汗,阵地上鸦雀无声,人们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雄伟的导弹,盼望点火升空的时刻。导弹发射操纵员,在导弹发射中是控制导弹发射操作的核心人员,赵兴万负责这个岗位以后,上级领导到营里视察工作,总会了解一下他的操作训练情况。

第二导弹营入场即将发射的前夕,向守志院长、王文杰政委专程从西安赶来,亲临发射现场视察。

导弹正式发射的时刻渐渐临近了。

发射场上,所有不必要的装备、人员已全部撤离。整个发射进入了严阵以待的时刻,发射总指挥韩力下达了“30分钟准备”的命令。

第二导弹营营长栋仲清、发射连连长张永福也进入了地下指挥所。

此时,操作手赵兴万,大声重复着韩总指挥的口令:“30分钟准备!”

并向连长发出报告:“连长同志,控制台显示正常!”

赵兴万一边报告,一边沉着、冷静、熟练、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各种操作,给弹上的电解积分仪充电、装定,根据发射射程决定充电数值;一双眼睛紧紧地注视着5k08接点表上装定充电值刻度的表盘,右手转动着接点表上的手柄,装定核对。

临射前,按“发射卡片”提供的数据精准操作,对于保证导弹命中目标极其重要。一是将此数值作为弹上积分仪的最后充电时间值。赵兴万仔细地校对了三遍,确保万无一失。二是加注分队用来决定最后向导弹加注推进剂的数量。

8点27分,发射总指挥韩力下达口令:“3分钟准备!”

“3分钟准备!”赵兴万一面大声重复口令,一边继续紧张有序地进行发射前的操作,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仪表面板上的各项显示。

“1分钟准备!”

“1分钟准备!”

从发射场撤出的全体操作人员都在远离发射台近两公里外的敖宝山集结待命,静静地等待导弹的起飞。此时现场的气氛一片肃静,大家彼此都能听到彼此的呼吸声。

地下指挥室里,赵兴万仍在密切注视着控制台上的面板显示,10,9,8,7,6......2,1!

连长果断下达命令:“转发射,点火!”

“转发射,点火!”操纵员赵兴万一边大声重复,一边准确、快速地按下了期盼已久的控制导弹发射的红色按钮。

瞬间一声巨响,火光四射,控制电缆弹出,导弹以37吨的推力腾空而起,像托塔天王的宝塔,从大到小,从慢到快,拖着长长的火舌,飞向天际。

随着发射台蓦地爆发出雷鸣般的巨大声响,导弹四个尾翼中间喷出浓烟滚滚的火焰,顿时淹没了整个发射场。接着,墨绿色的导弹向着天空,怒吼着扶摇直上,冲向云霄。

观看导弹起飞盛况的来宾和操作人员,当时感觉导弹只冲人们的头顶飞过来,其实不过是错觉而已。导弹是垂直升空的,先是垂直起飞,紧接着进入程序飞行,42度倾角向目标飞去。此时再一次加速,很快就在天际模糊成了一个小亮点。亮点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中。

当导弹达到一定飞行时间,一定速度,一定角度,弹头弹体连接的螺栓炸开,发动机关闭,弹头弹体分离,弹体落向目标。

导弹在空中留下的白色烟云还未散尽,从550公里外的靶场传来喜讯。导弹准确命中目标!人群沸腾了,发射阵地沸腾了,整个基地沸腾了,在现场的将军们和士兵们也一起欢呼起来,各分队的同志们相互拥抱祝贺,一起高呼:“祖国万岁!人民解放军万岁!毛主席万岁!”

此时此刻,人们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第二营首次发射导弹成功告捷,标志着又一支具有作战能力的导弹部队诞生了。这是地地导弹部队官兵们最幸福的时刻,从1960年3月成立的几年来,部队官兵夜以继日地艰苦训练,不断探索。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们吃的是野菜,喝的是稀粥,克服了重重困难,冒着巨大的风险,终于成功地把中国自己制造的导弹送上了天,实现了“首战必胜”的诺言,为战略导弹部队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周总理亲临视察导弹发射

1966年5月,由导弹营扩编为导弹团的第四团奉命执行近程地地导弹的训练发射任务。这也是第四团组建以来首次执行导弹发射任务。根据总参谋部的命令,第四导弹团5月20日乘两列军列从驻地直奔西北试验基地。于6月5日到达目的地,将营地驻扎在茫茫戈壁滩上的一条小河旁边。

夏季的戈壁滩昼夜温差相当大,中午帐篷内的气温高达45摄氏度,到深夜气温骤降到零下。严重的水土不服给部队训练、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异常干燥的气候使不少干部战士鼻干口裂,骤起的狂风和沙暴经常把连队的帐篷和其他生活设施卷走。环境如此艰辛,部队却一直保持高昂的斗志。为落实周总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指示,部队一直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大家决心不惜晚吃饭、晚睡觉,也得把操作规程背熟,把操作动作练好,把关键数据记牢,把关键动作练准、练精,刻苦、刻苦再刻苦,苦练、巧练加精练,为保证首次发射成功做贡献。

团党委充分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发挥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层层进行思想动员,激励全团上下同心同德,发扬坚韧顽强,压倒一切困难的革命精神。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斗,努力搞好临战训练。

风刮帐篷跑,就想方设法进行固定。

戈壁滩奇热,就挖坑取水帮助降温。

白天沙尘暴肆虐不能训练,部队就利用风过后的夜间,加班加点突击补训,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训练,导弹部队官兵在风沙和酷热中,个个变得又黑又瘦,身心疲惫,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官兵们换来了军事训练成绩的累累硕果。经过严格考核,上级有关部门确认该团已完全具备实弹发射的能力,可以执行导弹发射任务。

6月30日这一天,天气晴爽,万里无云。

一个惊人的喜讯突然传到基地:周恩来总理即将亲临发射阵地视察导弹发射。原来,周总理出访阿尔巴尼亚回国,经乌鲁木齐转机到导弹试验基地。周总理此行是到导弹试验基地检查“两弹结合”试验准备工作。第四导弹团第一次执行发射任务恰好就在同一时间和地点,周总理得知这是我军自己的导弹武器作战部队的实弹发射,决定抽时间到现场专门观看这次发射。

试验基地的机场上,杨成武代总参参谋长、军委炮兵向守志副司令员,试验基地和导弹部队的领导迎接总理专机的到来。周总理下了飞机后见到向守志副司令员,关切地问:“你们是哪个部队执行发射任务?”

“报告总理,是炮兵第四导弹团。”

“发射什么型号?”总理问。

“东风一号,部队来这里现场训练已经近一个月了,预定今天18时进行发射。”

“好啊,我来看望我们的导弹部队,看看实弹发射,向同志们表示慰问。”

在发射场上,向守志副司令员把第四导弹团团长程志奎介绍给周总理。

周总理边握手边问程志魁:“以前是搞什么专业技术的?”

“我是1944年在延安炮校学习地面炮兵的,1960年,到西安炮兵学校学习导弹专业后,一直在导弹团工作。”

周总理说:“好啊,你在延安是普通炮兵,到西安就是特种炮兵嘛!”

东风一号导弹发射安排在下午,因为这是该团组建六年来第一次执行导弹实弹发射任务,而且周总理要亲临观看,程志魁团长的心情格外紧张。

周总理在中间休息时,走到程志魁身边,仔细询问了武器性能、发射精度以及部队的技术状况和练兵热情等,程志魁一一做了认真汇报,周总理对战略导弹部队能在短短数年内取得很大的进步,感到十分高兴,并指示:搞尖端技术,一定要从难、从严要求部队,切实做到: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句话,是周恩来总理对中国导弹核试验核武器事业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周总理第一次在战略导弹部队官兵中正式提出來,此后,这十六字方针就成为部队的工作标准和座右铭。

下午17时,离发射时间还有一小时,在杨代总长和向副司令员的陪同下,周总理来到第四导弹团的技术阵地,接见了正在那里进行测试操作的干部战士,同大家一一握手,并询问了一些有关技术阵地的情况。他得知这次实弹发射机会难得,就对北京军区领导说,要充分利用实弹发射的机会,多组织一些干部来参观学习,提高干部的技术水平和组织指挥能力。搞一次实弹发射,就等于办了一个学习班,一个单位实施发射,大家共同受益。

后来,周总理在国防科委一次会议上又重申了这个意见。他要求第二炮兵要参加国防科委的试验发射,从班长起参加操作,并且说第二炮兵不参加操作,那就成了空炮了。

离开技术阵地,距离发射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周总理等人登上一个五十多米长的高地上的指挥所,总理举手向官兵致意并表示问候,敖包山上顿时响起了部队官兵的阵阵欢呼声。

指挥所距发射阵地约1.8公里,用望远镜可以看到部队营地和发射场的全景,当周总理看到右前方有一片帐篷,他关切地问:“怎么还有部队住在帐篷里?”试验基地的领导回答:“这是发射部队的营地,我们让他们住营房,他们团长、政委坚持要住帐篷,说这是为了锻炼部队。”周总理听了很高兴,对第四发射团从难、从严训练部队的精神表示赞赏。并鼓励说,只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那么一种革命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我们的部队是大有希望的。

负责现场解说的同志向周总理介绍,东风一号导弹是我国仿制引进的p-2型导弹成功生产的,是中国自己研制的导弹。周总理高兴地说:发展导弹核武器,我们走的是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东风一号、东风二号导弹,明天我们就会有东风三号、东风四号.......不久的将来,我们还要有洲际导弹!

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在紧张进行着,扬声器里不时传来发射连连长下达的口令。总检查各系统全部合格,人员、车辆和地面设备等都撤出了发射阵地,指挥员作最后检查,然后向周总理请示发射。

周总理点头,表示同意发射。

18时10分,随着3发绿色信号弹升空,发射连连长下达了发射命令,操作员打开控制开关,按下点火按钮,发动机火焰正常,几秒钟后,操纵员又按下了主机按钮,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火焰从火箭尾部喷出,发动机进入主机工作,导弹随即腾空而起,直飞目标区。

第四导弹团首次发射宣告成功!

顿时,敖包山上沸腾了!响起了祝贺发射成功的欢呼声,战士们激动地跳着,军帽在空中飞舞,热烈的场景震动着大漠戈壁,周总理高兴地站起来鼓掌,大家相互握手祝贺,整个发射场一片欢腾。

周总理在现场对所有人表示祝贺:我代表毛主席,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向参加导弹武器研制、生产的工人、科技人员,向参加这次发射任务的指战员同志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你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希望同志们认真总结经验,谦虚谨慎,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7月1日上午,周总理即将离开试验基地,部队官兵得知后列队在机关驻地的道路两旁欢送。当总理的汽车经过第四导弹团队伍时,试验基地领导报告这支部队就是昨天发射导弹的部队,周总理立刻让司机停车,下来走到部队前,向部队官兵表示问候。

周总理对导弹部队的殷切关怀,深深地铭刻在官兵心中。

从1963年到1966年,五个导弹营、团,共发射八枚东风一号、东风二号导弹,发射全部获得成功。

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为组织领导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和东风型号战略导弹研制与试验发射工作,明确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

1966年6月,周总理赴导弹试验训练基地检查“两弹结合”准备工作时,接见了执行“DF-1”型导弹检验发射的地地导弹第四导弹团领导干部时,又一次明确要求第二炮兵部队贯彻落实十六字方针,搞好军事技术训练和点火发射,努力提高部队实战能力。从那时起,十六字方针就成为导弹核武器设计、研制、试验、生产等各个环节,以及战略导弹部队军事技术训练和点火发射的指导方针和座右铭。多少年来,国防科研战线一直把这四句话作为行动的准则。五十多年过去了,周总理提出的这十六字方针仍然悬挂在各科研院所、生产车间、发射试验现场、导弹发射场和储存测试机房等,依旧掷地有声,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导弹部队实弹周总理
周总理“喝”饭
在阳光下拍照
在阳光下拍照
中国空军“红旗”—6型地空导弹实弹发射
国产防空导弹实弹发射训练
周总理用身体保护毛主席
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