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方文化视野下的高校民俗文化教学改革研究

2017-06-22王文彩

老区建设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提 要]当今,民俗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地方高校旅游专业的《民俗旅游》课程,试图突破传统民俗文化课堂教学的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与路径。本文着重研究《民俗旅游》课程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革新。目的在于:通过教改研究提高《民俗旅游》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将地方民俗文化融入《民俗旅游》课堂,使优秀的民俗民族文化得以有效的传播和传承;用优秀的民俗文化实现爱家爱国的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民俗旅游;教学改革;地方高校

[作者简介]王文彩(1977—),女,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自然地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江西九江 332005)

一、基于地方文化的高校民俗旅游教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对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民俗旅游兴起,21世纪得以蓬勃发展,并成为旅游业一个新的增长点。顺应时代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与民俗文化相关的课程在各级旅游院校开设。例如九江学院《民俗旅游》就是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的民俗文化课程,是顺应民俗旅游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目前,和其他旅游专业课程一样,该课程功利色彩厚重,课堂教学的特点是:重知识轻文化,重技能轻内涵,有悖于民俗文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初衷。

鄱阳湖流域有着丰富的文化潜质,环湖的绿洲牧场、山野稻田、村落渔港、古镇商贸,展现出田园牧歌式的迷人风光。这些表现于农耕、牧养、渔樵、商业等方面的文化因素,构成了“文化鄱阳湖”的重要内涵。

2009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江西旅游业宏观发展的大势下,如何挖掘江西省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充实民俗旅游课堂的教学内容,同时进行地方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使地方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发挥其更大的效益,成为江西地方高校旅游专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个热点和重点问题。

二、民俗旅游课堂教学变革

(一)教学理念变革

目前,旅游专业有逐年萎缩的趋势。要改变这一态势,需要业界、学界长期不懈的努力。该教改研究中提出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加强职业素养的教化,目的是解决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创业或就业的思想导向问题:即,旅游专业职业者,应有高尚的职业情怀,有优雅的文化气质,有担负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职业使命,有建设自己美丽家园的社会重任。

因此,本文提出了教学理念的变革,要做到“四个注重”,即注重学生爱国爱乡精神的培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注重民俗文化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

1.注重爱国爱家精神的培养

民俗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民族性与地方性。 黑格尔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每人都应以自己的民族、家乡为骄傲,珍惜、热爱、展示、保护、传承、发展自身民族的优秀文化使其面向世界、接轨世界。这是一个民族和地区自信的表现。

因此,民俗旅游课堂可以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堂,通过对國家与民族地区的优秀民俗文化的梳理、讲解与讨论,激发学生爱国爱家的热情。

2.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我们祖先生产、创造的传统文化样态,在不断地消失。因此,在民俗旅游的课堂教学中,宣传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民俗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任务。民俗旅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优秀民俗文化的深度解读,引导学生对其热爱、宣传和传承。

3.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民俗有教化、规范与美育的功能,然而,当前的民俗旅游课堂,由于注重实用性,忽略了民俗以教化为目的的初衷。民俗旅游课堂上,教师应引领学生去发现与理解民俗文化的真、善、美,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气质,以提高其专业素养。

4.注重民俗文化服务地方经济

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基于民俗文化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这一特质,地方高校的民俗旅游课堂,在教学中应注重地方优秀民俗文化的整理,思考民俗文化与地方旅游经济的互动关系,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利用民俗旅游的相关知识参与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二)教学内容改革

本课程依据巴兆祥教授的观点将民俗分为物质民俗、社会民俗、意识民俗三大类。其中物质民俗包括: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工业美术民俗等;社会民俗包括:人生礼仪民俗、人际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游艺民俗等;信仰民俗包括四大宗教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教)、民间俗信与禁忌。[1]

民俗旅游的教学内容以上述的民俗类型构成体系框架,分别介绍国内外各类民俗文化的现象,解读其成因与文化内涵,并思考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价值,探索其旅游开发的方向与途径。

其中,重点分析国内的民俗文化现象,思考其文化内涵、文化价值、旅游经济价值,以及旅游开发的方向与途径,并突出民俗旅游课堂的地域性特征。其目的在于:让生于此,长于此的大学生对本家乡、本地区的民间文化有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使之对自己家乡优秀的文化产生自豪感和崇敬之情,以期在教、学、研互动的过程中,将优秀的、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

民俗旅游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内容体系上:避免交叉和突出重点

民俗旅游课程与旅游类相关课程如中国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学、旅游地理、导游基础知识等的某些课程有交叉和重叠,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和突出重点,应以“必须和够用”为原则,对能够体现民俗旅游课程特色的内容,如民俗旅游的定义及种类、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价值、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等,进行重点讲解,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民俗旅游知识点。同时,将民俗旅游与上述相关课程进行有机联系、穿插融合,以拓宽学生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2.内容选取上:注重地域特色民俗素材的选用

赣鄱大地诸多特色的民俗风情,成为江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西高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省内就读,毕业后绝大部分在家乡就业。生于斯,长于斯的学生,应该了解本地区的民族民俗文化,并对其产生热爱与文化自信的情感。若要使学生系统地有深度地认知与理解本地民族民俗文化,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地整理。

因此,教师在民俗旅游教学中补充了大量的江西民俗文化内容,并进行体系上的梳理:

第一:江西物质民俗:

(1)江西服饰民俗:赣南“大襟衫”;景德镇“白围裙”;鄱阳“左襟衫”;畲族“麻布衣”。

(2)江西饮食民俗:主食(稻米);菜(赣菜);饮料(庐山云雾茶、武宁红茶;修水菊花茶)。

(3)江西居住民俗:婺源民居及徽派建筑;渼陂古村及赣式民居;客家围屋及赣南民居。

(4)江西交通民俗:陆路交通(龙虎山栈道;九江长江大桥;赣州东津浮桥 ;庐山索道);水路交通(长江航运;鄱阳湖航运);空路交通(庐山机场与空运)。

(5)江西生产民俗:江西稻米耕作;鄱阳湖传统渔业生产习俗;樟树药俗。

(6)江西工艺美术民俗:景德镇陶瓷文化;瑞昌剪纸和竹编;萍乡农民画。

第二:江西社会民俗:

(1)江西传统礼仪民俗:日常礼节;诞生礼;婚姻礼节;寿礼;丧礼。

(2)江西传统节日民俗: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

(3)江西游艺民俗:江西戏曲(上饶弋阳的青阳腔、南丰的傩舞);江西歌舞(鄱湖的渔歌、永新的盾牌舞、赣南的客家山歌、景德镇的瓷乐、九江县马回岭的庙会)。

第三:江西信仰民俗:

江西信仰民俗:佛教(净土宗东林寺、禅宗云居山真如禅寺);道教(龙虎山道教)

在民俗旅游课堂教学中,除了介绍和解读江西本土民俗文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其开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同时探索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途径。

(三)教学方法改革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填鸭式的、封闭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的革新。新的教学手段有:

1.多媒体教学:通过声、像、动画、视频兼备的多媒体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

2.专题讲座:对突出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采取专题讲座的方式。例如:笔者在“景德镇陶瓷与千年瓷都”的专题讲座上,介绍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源起、发展、地位、价值、现状,并提出了对景德镇陶瓷文化产业前途的思考。使学生对景德镇以及中国陶瓷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表现出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以及要主动宣传与传承的热望。

3.师生研讨:研讨的内容主要针对优秀民俗文化的辨析与提炼。民俗是人类长期积淀的习惯、经验与知识,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就需要进行辨析,这些内容采取了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另外,民俗文化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也是师生共同研讨的要点。

4.实地调研:实地调研是民俗研究的主要方法,在民俗旅游的教学中,这也是必须的。

授课教师进行了以下的实地调研:景德镇陶瓷文化实地考察;婺源乡村文化考察;九江东林寺佛教文化考察;鄱阳湖生态民俗调查;瑞昌剪纸调研;星子乡村旅游(农家乐)调研等。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自己家乡的民俗事项进行适当地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社会能力。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在家乡以走访、问卷调查、实地体验等的方式进行民风民俗考察,调查家乡民俗事项的起源、发展、传承和现状。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还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家乡民俗,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5.師生角色互换:依据教学大纲与授课内容,教师给学生布置主题,由学生在课堂上替代教师完成某一民俗文化的产生、发展、形式、内涵的讲解,并对其旅游开发价值、开发方向、开发途径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思考、口头表达,不仅加深了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6.教研兼容:科研为教学提供了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对科研成果进行了检验,两者互促互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同时,让学生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加深了学生学习的深度。

7.毕业论文写作:将一些民俗文化作为学生学士论文的主题,让学生分析其文化、历史、审美、经济价值,并尝试策划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途径。

8.民俗陈列馆和博物馆体验

江西省首个高校非物质文化陈列馆于2011年落户九江学院,该馆收集了青阳腔戏曲服装以及相关资料300多件、瑞昌剪纸70多幅、瑞昌竹编40多件、修水花灯10个以及湖口草龙等,较好地展示和保护了九江地区非物质文化资源。[2]九江民俗博物馆也收藏了近万件(套)珍贵文物和民俗风情图片,这些时代不同、风格迥异的文物和图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赣北及其周边地区几千年文化发展的脉络。[3]

教师充分利用地区民俗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非物质文化陈列馆和地方民俗博物馆,并参加博物馆定期举办的个人展览、文物知识讲座、鉴宝、捐赠、学术探讨等一系列活动,学生的兴致极高。

三、民俗旅游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教改,改变旅游专业课堂上“重知识,轻文化;重技能,轻涵养”的教学状态;使民俗文化课堂成为智慧教育、精神教化、境界感悟的讲堂,将人类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通过情感的交流,生命的对话内化为学生的修养与气质。同时致力于增强民俗文化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专业素养与气质。

(二)在“文化是创造力源泉”的定位下,着力让高校课堂教学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说:“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民俗正是人类的一种基础文化,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因而,通过教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更好地挖掘民俗文化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为地方经济服务。

(三)提高教、学、研的水平

通过教改研究,提高“民俗旅游”教学的视野高度,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民俗旅游”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革新、实践教学的完善等,从而提高民俗旅游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互融共进。

(四)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的教学是对人类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传承的过程,通过教改,致力于培养学生弘扬、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

[2]王文彩,魏维新.高校民俗旅游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南昌:老区建设,2015,(14).

[3]王文彩,魏维新.高校民俗旅游课堂教学改革探索[J].南昌:老区建设,2015,(14).

[责任编辑:朱晨光]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民俗文化民俗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