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模式”:探索乡村教师培养的有效机制
2017-06-22刘岸英
刘岸英
2016年,洛阳师范学院联合当地教育局,积极探索小学全科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地方乡村教师的有效补充机制,即实行定向公费培养和全科培养,建立了地方政府、大学和小学合作“三位一体”培养教师的“洛阳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符合乡村小学对“综合型”“全能型”的教师要求,有助于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是破解当前乡村基础教育师资难题,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举措,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该模式被广泛认同和关注,被河南省教育厅称为“洛阳模式”,并于2017年小教全科招生中在全省推广应用。
一、小学全科教师:未来卓越教师的发展走向
发达国家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小学教师作为小学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直接影响小学教育质量,所以小学教师的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怎样培养优质的小学教师?培养什么类型的小学教师?这些问题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关注的重点。
推进我国全科型卓越小学教师培养,需要顺应国际教师教育的共同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基于“小学教师是一种综合性职业”的理念,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学阶段一般不实行分科教学而采用小班制、包班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因此,其小学师资普遍采取全科培养方式。如美国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主要有4年制模式、“4+1”模式和5年制模式三大类别,各个教育学院所要求的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主要是根据各州小学所开设的课程来设置综合性专业课程。针对英国小学教师培训的教育学学士课程,要求学生同时修习学科专业与教育专业,小学教师还要能够胜任全国统一课程中任一学科的教学。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小学分科教学模式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我国的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更需要全科型教师。虽然我国一些师范院校正在探索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模式,但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
乡村教育对优质师资的现实诉求。我省农村教学点广泛存在,且点多面广,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偏远山区,与城市师资相比,愈发呈现出优者越优、差者越差的“马太效应”。调查显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村教师配置失衡,“被全科”现象普遍。乡村小学教师数量不足,体音美等课程教师结构性缺编较为普遍。若将现有分学科模式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补充到乡村小学,通常只能胜任一到两门学科,解决不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的问题,而培养小学阶段各个科目的全科教师,能帮助乡村小学教师从“被全科”到走向真正的“主动全科”,解决教师配置失衡问题。二是农村教师流动无序,稳定性差。由于农村校际之间在办学条件、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异,乡村学校教师涌向城镇,无序流动现象较严重,导致一些学校的优秀教师不断流失,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教师学历低,专业素质偏低。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乡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师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目前乡村教师普遍学历不高,素质偏低,老龄化严重。优秀、年轻的教师大都在城镇小学或者被调至初高中从事教学,这样层层“掐青苗”,使教師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本科层次的全科小学教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地区教师专业素质偏低和“断层”等问题,从整体上提升小学师资的专业水平。
教师培养体系转变的历史缺失。本世纪初,我国原有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逐步向两级甚至一级师范体系过渡,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综合大学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培养格局。而原来由中师承担的培养文理兼修、体艺兼备的小学全科教师任务却无处落实,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也多是进行分学科教学的培养。另外,由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下降,使师范生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因此,恢复免费师范教育是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的重要尝试,从2007年起,6所部属师范大学开始作为试点招收免费师范生,毕业时均按国家政策在教育系统就业。2013年就业单位分布统计显示,他们中的60%到省会城市、直辖市市区、地级市以上城市任教,到县级地区就业的占33.98%,鲜有到乡村小学任教的。优秀师范生高位选择就业学校,“下乡难”“下不去”成为优秀师范生就业选择中的常见现象。乡村学校得不到高质量的新鲜师资力量补充,导致师资短缺和师资质量不断下滑。而小学教师全科培养为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法,符合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应对农村教育实际、提升农村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
基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国情,2014年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未来小学卓越教师培养的目标是“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 因此,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全科型小学教师队伍,不仅是我国当前农村教育的应时之需,也是培养未来卓越小学教师的需要,更是未来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洛阳模式: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
坚持师范特色,创新“洛阳模式”。洛阳师范学院在2016年率先以单独招生的形式,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向培养、公费教育、定向服务”的原则,启动实施高中起点专科层次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计划,在洛阳市农村地区招收150名专科学生。这在河南省创立了定向招生培养的“洛阳模式”,产生了广泛影响。恰逢当年河南省招收小学全科教育本科层次教师,我院又积极承担了100名本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任务。从培养的情况来看,本届免费师范生素质较高,职业意识较强,职业认同感较高。2017年4月,洛阳市教育局局长带领各培养县的教育局局长和部分小学校长对我院小学教育免费师范生工作进行调研,对培养情况给予了高度认可。2017年,河南省专科小学全科教师招生推行了“洛阳模式”,目前已完成全省的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招生和录取工作,国家教育部对此模式给予充分肯定。
建立“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实行定向公费培养。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我们建立师范院校、教育局和小学合作培养的“本土导向、免费教育、全科培养、定向就业”的新机制,采取定向招生、进编定岗、定期服务的方式进行招生和培养。在具体实施中,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优化录取标准,按需培养。由当地教育局按照各县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定向培养招生需求计划,与当地考生签订初步意向书。师范院校负责考试、招生,考生通过严格、规范的笔试、面试程序,择优录取,公示后与报考的设岗县(市)和培养高校签署培养就业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和责任。师范学院负责全科培养。二是公费培养,定向服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补助生活费,并与同类学生享受各项奖助学金同等待遇。学生毕业后,地方政府和教育局按照协议规定安排进入乡村教学点就业,服务期为6年。相关部门将为其办理录用、入编、工资等手续,确保有编有岗,保证毕业生能够回到当地,安心执教。
创新培养模式,突出全科专业化特色。一是重建目标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和定位,体现全科、公费、卓越的培养特点,突出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积极探索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新模式。二是体现知识整合与课程平衡。为培养小学全科定向师范生“量身定制”课程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模块,突出全科性和综合性,打造“综合培养+学科特长+实践教学小班化”培养模式,采用网络课程、慕课等线上优质教学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机融合。三是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结合小学全科教师的核心素养和职业要求,强化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定期举办各类比赛,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建立了20多所小学教育实践基地,提前进行职业角色体验,保障教育实习的实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能。四是实行大学和小学合作育人模式。邀请当地教育局领导、小学校长、优秀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思想教育、课程设置、职业技能指导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参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形成高校教师和小学名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五是强化职业体验。为了保障小学教育全科师范生乐于从事师范教育,愿意到农村任教,我们非常重视专业思想教育。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情绪稳定,学习刻苦,职业意识强,职业认同感较高。
三、发展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育的长远规划和最终愿景
完善资源配置体系,形成乡村教师长效补充机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符合当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建设的需求,需要有长远和统一的战略规划。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培养学校等单位应通力合作,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招生—培养—就业”的长效机制。要通过各种力量的多措并举,恢复免费师范生教育,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改善师范生生源质量,严格招生选拔环节,全力打造全科教师培养的良好环境。同时,要解决好教师资格证书、职称晋升方面的分科限制与教师全科培养要求之间的矛盾。
形成師范生跟踪培养和评价工作的长效机制。为确保免费师范生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教育行政机构应与培养院校通力合作,确保培养高质量的免费师范生。培养院校要定期向生源所在地教育机构通报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和思想状况,使各县教育部门知晓学生的发展培养情况。同时,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到培养院校,听取培养院校的意见和建议,既发挥行政督导作用,也起到支持服务的作用。
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保证“留得住”。这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采取有力措施,形成良好的乡村教育环境,对长期从事乡村全科小学教育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落实好全科教师的工资与补贴发放、周转宿舍安排等相关保障工作,解决好全科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评先、表彰、职称评聘和专业成长等方面予以支持,并在学历深造、晋升职称、评优评先等方面政策有所倾斜。
优化职业环境,提高职业幸福感。客观地讲,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低,在社会地位体验、职业环境体验、身心健康体验、专业发展体验等方面与城镇教师有较大差距。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这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