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刍议
2017-06-22张宝珠张剑
张宝珠 张剑
(辽宁大学图书馆 沈阳 110036)
图书情报
高校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刍议
张宝珠 张剑
(辽宁大学图书馆 沈阳 110036)
古籍整理工作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它不仅向人们展示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保留历史。作为文化重镇的高校图书馆,既是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者,也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本文主要从空间资源、图书资源和数字资源三大方面来探讨古籍整理工作。
古籍整理 空间资源建设 图书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建设
各学界对于古籍整理的涵义都有不同的解释。史学界和文学界对古籍整理的着重点主要是原书校勘、标点、句读、考据和传注及影印珍本等工作,意义就是便于人们阅读和研究古籍。而图书馆学界注重的是分类、目录、版本和工具。综合学界的各观点,古籍整理就是对中国古代书籍进行审定、校勘、注释等加工整理,使新出版本便于现代人阅读,让人们在纷繁芜杂的现实中把握住民族发展的脉络,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参与世界文化交流。而古籍整理工作涵盖更广,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古籍进行分类编目、影印出版亦或审定、点校、注释等新出版本古籍,便于检索研究利用;另一方面还有对古籍进行典藏,使其长久保存。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各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整理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各种古籍数据库相继建立,影印古籍、点校、注释本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在今天数字化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下,高校图书馆的古籍整理工作将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从空间资源、图书资源与数字资源三个大方面来阐述。
一、空间资源建设方面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以往的纸质图书馆阅览的时代,电子阅览成为时尚。但无论如何变化,图书馆的使命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传播信息和传承文化。古籍承载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传承了厚重的历史文化。长久保护尤显重要。古籍怎样才能长久保存?物理空间和保存条件是决定性因素,而解决好空间资源建设是古籍整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近十年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已达到180家,其中高校图书馆占51家。各古籍收藏单位,在现有的条件下都在努力地改善各自馆藏保存条件。高校馆即使已经列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但仍然未得到文化部、省文化厅等部门的经费支持。对于高校馆古籍建设来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改善馆藏条件更是举步维艰。没有经费,何谈改善。目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有51家高校馆,据笔者初步统计,空间资源建设真正达标的只占32%,基本达标的占60%,未达标的占8%(详见表1)。
为什么申报时没有列出存藏条件一栏?根据大家的共识,各馆的存藏条件鲜有恒温、恒湿设备,而按照标准存放古籍的图书馆更是少之又少。所以笔者认为,经费的投入是高校图书馆应该极力争取和联合倡议的首要事情。当然也存在个别有条件的图书馆自建新馆,改善存藏条件,力争达到国家古籍书库标准。可无经费没有自改自建条件的图书馆就只能听之任之的发展吗?古籍是国家的重要文物,并不是属于某个收藏单位或某个人的,所以高校馆、公共馆都应同等对待,目的是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使之服务当代并传承下去。
二、图书资源建设方面
保护和传承先民的著作,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因为它代表了今天的文化资源及未来的希望。最近十年,古籍整理研究又翻开了新篇章。古籍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古籍使之存藏久远,同时也承担着整理研究及揭示重要馆藏资源的职责。
1.典藏古籍,长久保存。作为历史痕迹遗留下来的泛黄和破损,都是本身承载的厚重历史的体现。只有近距离的、直接的摹挲和研究古籍原貌,才能更好的沿袭和传承。古籍工作者首要任务就是对本馆所藏古籍进行整理加工;再进行分类、鉴定版本、著录;进而典藏并使之长久保存。
表1:各高校馆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数据统计情况
2.复本置换,丰富馆藏。各馆古籍藏书都有其特色,藏书体系也各有不同,据统计各馆都有一定数量的古籍复本。以辽宁大学图书馆为例,清末民国时期的线装书复本数量可观。如:《白虎通疏证》十二卷,清光绪元年刻本,复本3部;《重修奉贤县志》清光绪四年刻本,复本4部;《平湖县志》二十五卷首末一卷,清光绪十二年刻本,复本3部;《焦山志》26卷首一卷,清同治十三年刻本,复本3部,另有清光绪三十一年重刻本1部;《闽都记》三十三卷,清道光十一年刻本,复本3部等等。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馆藏复本,来丰富本馆馆藏古籍种类。目前限于古籍建设资金不足,多数高校图书馆以古籍采购渠道丰富馆藏已基本无可能。只有根据本馆实际情况,以各馆均能接受的方式,利用有限的复本与其他收藏单位置换,来弥补馆藏所需资源。
3.购买再版古籍,弥补不足。古籍作为珍贵的文物级藏品,不能为读者随意翻阅利用,购买再版古籍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高校图书馆购书经费有限,再版的丛书类古籍定价高昂,这就需要高校馆着眼长远,制订科学的购买计划,合理支配购书经费。积累一定时间段的购书经费,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情况,有计划的购买再版古籍大套书,来满足本馆的需求。
4.再版古籍,便于阅读。(1)影印学科古籍,提供学科研究之用。高校馆古籍藏品各有特色,特藏资源不可忽视。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情况,提供学科特色服务,即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提供相关学科的古籍影印本,供研究者们研究利用。以辽宁大学图书馆为例:可以尝试影印馆藏名人诗文集,提供给文学院学者研究利用;影印馆藏东北方志、传记、舆图类古籍,供历史学院学者研究利用等等。(2)选编加工精品古籍,提供读本。各馆所藏精品古籍,无论从文献内容还是版本价值、史料价值均可谓精品古籍,甄选并对其进行整理编辑,影印出版,可供古籍爱好者广泛利用。以我馆为例,择出馆藏精品:如闵齐汲、凌濛初家族的套印本及馆藏珍本等特色资源。(3)校勘重抄损毁古籍,古为今用。校勘主要针对的一些重抄本、破损本。在古籍整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古籍重抄本中有文字讹脱现象、破损古籍中有文字严重缺失的情况,此类古籍无法供读者使用,需要校正错误或补充缺失。将其重新校勘增佚补缺后整理出版,广为利用,功在当代,利在千秋。(4)揭示古籍内容并整理出版,解决读者阅读障碍。浩瀚的古籍,繁琐的文字,晦涩的内容,令普通读者对古籍望而却步。古籍工作者有义务对其标点、注释或今译后进行整理出版,为广大古籍爱好者清除阅读障碍,最大限度地提供古籍阅览服务。
三、数字资源建设方面
1.“学苑汲古”书目数据库——共建共享、馆际互借,仍需不断完善。书目数据库是馆藏资源最直接的反映,极大地方便读者检索利用。如:“高校古文献资源库”著录系统,即是一款比较完备的书目数据库。其优势是由北京大学牵头,24家高校馆积极参与,信息著录完备,版本、钤印、序跋均翔实著录。不仅实现古籍资源的共建共享,还可通过文献传递进行馆际互借,减少重复建设。在节省人力物力的同时,还弥补各馆资源的不足。这样的数据库建设真的可以用功德无量来形容。这样的书目数据库一个足矣,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丰富和完善。
2.“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全面揭示馆藏古籍信息,高校馆与公共馆应达成共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要求摸清古籍家底的任务,全国开展的“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按照统一规则著录,成员覆盖高校馆及公共馆,各馆间紧密合作,共同完成。平台衍生的两个数据库“全国古籍普查基本数据库”书目数据库和“中华古籍资源库”影像数据库。著录项非常完备,古籍定级、破损定级都著录齐全。真正意义的完成摸清古籍家底的任务。但是,由于高校馆古籍工作人员少,尚有教学辅助等工作任务,因此鲜有高校馆真正参与此平台建设,我馆也未能参与此项目平台著录,甚是遗憾!所以笔者认为高校馆和公共馆必须紧密配合,制订科学统一的古籍编目项目与著录规则,须达成一致意向,合作完成,减少同类数据库建设,避免重复劳动。
3.专题特色库——实现资源共享。高校CALIS“十五”建设的子项目之一——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提出“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检索总原则。目前各高校馆根据本馆特色纷纷建立数据库,如:北京大学“古文献资源库”;北京师范大学的“古籍善本书目”;复旦大学“元、明清人文集书目及明人传记辞典”等;南京师范大学“唐宋金元词文库及赏析系统”;苏州大学和浙江大学图书馆“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南开大学“二十五史全文检索阅读系统网络版”等等。目前,这些数据库仅限于本馆师生利用,基本上都未能实现资源共享。所以笔者认为,高校馆在建立本馆专题特色库的同时,应该拓展服务范围,满足广大读者利用,而并非仅仅局限于本校,实现特色资源库统一检索。资源共享仍是当下各馆着重研究的课题。
[1]李明杰.数字环境下古籍整理范式的传承与拓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219(9):099-110.
[2]陆晓珊.对古籍整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四川戏剧,2014,4(4): 152-154.
[3]张文玥.数字化背景下古籍整理展望[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8(1):45-47.
[4]庄秀芬.古籍保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95(5):18-22.
[5]周少川.古籍整理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B03(12):1-2.
[6]孙琴.国内古籍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150(2):30-32.
张宝珠,史学学士,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籍保护与整理研究。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2.22
G250
A
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