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黄达瘿蚊生物生态学特性与种群动态研究
2017-06-22梁国儒胡跃华赵博文武文楠
梁国儒,胡跃华,赵博文,武文楠
(1.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 铁岭 112000;2.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 沈阳 110122;3.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榛黄达瘿蚊生物生态学特性与种群动态研究
梁国儒1,胡跃华1,赵博文2,武文楠3
(1.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辽宁 铁岭 112000;2.辽宁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辽宁 沈阳 110122;3.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
为适时防治榛黄达瘿蚊,在铁岭地区进行榛黄达瘿蚊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观察及种群发生动态的调查,结果表明:榛黄达瘿蚊1 a发生1代,以幼虫危害榛树幼果、嫩叶、新梢并形成虫瘿;成虫喜温暖湿润,产卵具有趋嫩性等习性;5月中旬是成虫羽化盛期,且成虫在上午8:30-11:30活动数量最多,夜间静伏。虫口密度阳坡高于阴坡,坡下部高于坡上部。
榛黄达瘿蚊;生物学特性;种群动态
榛黄达瘿蚊Dasinura corylifalva,属双翅目,瘿蚊科,达瘿蚊属,是近年新发现为害平榛的重要害虫,国内属新记录种。此虫以幼虫为害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毛榛C.mandshuria、欧洲榛C. avellana、大果榛C.maxima、平欧杂交榛C. heterophylla×C.avellana的幼果、嫩叶、新梢,被害幼果果苞皱缩、脱落,被害嫩叶背部出现隆起的虫瘿。随着辽宁省榛林面积不断增大,榛黄达瘿蚊的危害日益严重,造成榛子产量大幅度下降,经济损失严重。
对榛黄达瘿蚊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研究是研究该虫空间分布、预测预报、害虫综合防治的基础;而种群的数量是种群动态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整个种群生态研究的重点[1]。笔者通过对铁岭地区榛黄达瘿蚊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种群发生动态进行研究,为预测该地区榛黄达瘿蚊发生及种群变动的趋势及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择在铁岭县平顶堡镇小红石村的平榛园,年平均气温为6~7℃,无霜期为127~162 d,年平均降水量为640~660 mm,年日照时数为2 710~2 750 h。土壤类型主要以棕壤为主。树种以栎类、油松和灌木为主。
1.2 生物学特性观察方法
1.2.1 野外观察
选取榛黄达瘿蚊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块,设置榛黄达瘿蚊的固定调查区,在调查区用掏土查虫、随机网捕和罩笼饲养观察等方法观察蛹、幼虫、成虫的行为及生活习性。
1.2.2 室内饲养观察
在调查区林地采集老熟幼虫或蛹放入广口瓶中,盖上2~4 cm厚的湿润土壤[2],观察幼虫结茧越冬、化蛹期和成虫羽化周期。在250目的纱布和透明塑料膜做的饲养箱内(箱内栽植1年生榛苗)观察成虫交配、产卵等活动习性。
1.3 生态学特性的调查
在榛黄达瘿蚊发生的固定调查区,观测气象条件对榛黄达瘿蚊发生的影响,同时选择不同坡向、不同坡位的平榛园,调查分析榛黄达瘿蚊危害程度。
1.4 种群发生动态的调查
1.4.1 成虫种群动态
从成虫出现期至老熟幼虫期,在野外每隔7 d于成虫日活动高峰期9:00-10:00进行随机捕捉,统计每天捕捉的成虫数量。
1.4.2 成虫日活动规律
在成虫发生盛期的6:00-18:00,每隔1 h在调查区内随机网捕成虫,并统计网内捕到的成虫数记为该时段成虫活动数量。连续观察3 d,计算平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特性
2.1.1 生活习性
①成虫习性。成虫羽化时依靠蛹体腹部的扭动旋转伸出蛹壳,羽化时间多集中在20:00-24:00。成虫羽化后即开始交尾产卵,交尾产卵一般选择在温暖无风天气的9:30-14:30,历时20~40 m in。成虫产卵时将产卵器直接刺入嫩叶皮下,静止不动开始产卵。成虫将卵产在果苞的表面、雌花柱头的缝隙间、新叶背部的表面、嫩叶背面的叶脉基部。在果苞上产卵的占52%,在嫩叶上产卵的占18%,在顶梢上产卵的占30%。1头雌虫可产卵50~90粒。成虫由于微小纤弱不能进行长距离的飞翔,只在幼虫危害的林分10 m左右的范围内活动、产卵。成虫多于8:00-16:00在林间活动。夜间、风天和下雨天在林冠下层的叶背上或草丛中静伏。
②幼虫习性。卵经5~7 d孵化出幼虫,孵化后即开始取食寄主植物。初孵幼虫取食危害时分泌消化液刺激榛子嫩叶皮下组织绕虫体增生形成虫瘿,从成虫产卵至出现虫瘿需6~10 d,而后虫瘿开始膨大,呈半球形,1头幼虫的危害历期25~30 d。每一虫穴内径1~2 mm,每个叶片上一般有5~12个虫瘿,有时1个叶片上可达28个虫瘿,虫瘿有的单个分布,有的相互连接。幼虫在虫瘿内做纵状长椭圆形虫室,每个虫室内有1~3头幼虫,多数为1头。幼虫一般不活泼,在虫瘿中很少活动,身体向背面卷成“c”状,在虫室内危害,致使局部组织增生变形,不能正常吸收养分而导致榛果果苞皱缩、脱落,被害嫩叶组织变为黄绿色,影响水分、养分输导,削弱树势。老熟幼虫在雨天或露水较大时自虫瘿内脱落、结茧,夏眠后越冬。翌年春季,越冬幼虫开始发育化蛹。
2.1.2 年生活史
经调查,榛黄达瘿蚊在辽宁地区1 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结茧在枯枝落叶层下10 cm以上表土中越冬。翌年榛芽萌动时开始化蛹,蛹期13~15 d。铁岭地区4月下旬出现成虫,5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6月中旬成虫羽化终止。5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是幼虫危害盛期,6月中旬幼虫开始自虫瘿内脱落、结茧,夏眠后越冬。
2.2 生态学特性
2.2.1 气象条件
温湿度、雨水和风力对榛黄达瘿蚊发生数量有显著的影响。春季气温回升快,当20 cm以内的土层温度达8℃时,越冬幼虫开始发育化蛹,当气温达到12℃时开始羽化。湿度对成虫羽化有显著影响,土壤含水量20%~30%,榛黄达瘿蚊大量化蛹、羽化;而土壤含水量小于5%,不能羽化为成虫。雨后空气湿度大,阳光充足无风的天气成虫羽化的多,活动亦盛;土壤干燥和5级风以上成虫很少羽化和活动。
2.2.2 发生与立地类型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南坡榛林受害较重,北坡、东坡、西坡次之,这与成虫喜欢在背风向阳处活动的习性相吻合。山脚受害较重,山坡中部次之,山顶部最轻。
表1 不同坡位、坡向榛果受害率%
2.3 种群消长动态
2.3.1 榛黄达瘿蚊成虫种群消长动态
根据连续3 a随机捕捉的榛黄达瘿蚊成虫种群数量,绘出榛黄达瘿蚊种群消长动态图(图1)。从图l可以看出:榛黄达瘿蚊成虫具有明显的消长规律。成虫初现于4月下旬,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其羽化的成虫数占羽化总虫数的87.7%;5月下旬逐渐减少,到6月中旬成虫消失。
2.3.2 榛黄达瘿蚊成虫日活动规律
5月中旬为榛黄达瘿蚊成虫的羽化盛期,在此期间连续观察3 d成虫的日活动规律(此3 d都为晴天),根据调查数据绘出榛黄达瘿蚊成虫日活动动态图(图2)。
图1 榛黄达瘿蚊成虫种群消长动态
图2榛黄达瘿蚊成虫日活动动态
图2 表明:当太阳初升前,成虫多栖息不动;当7:00左右太阳上升时,已有一定数量的成虫开始飞翔,随着温度上升,成虫开始活跃,8:30-11:30达到全日最高峰;当太阳上升气温逐渐升高时,成虫开始呈不安状态,在榛树下其他作物里或杂草较多的地方隐伏,随着时间的推移成虫数量下降,下午14:30以后温度降低,成虫逐渐活跃,但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成虫在林冠下层的叶背上或草丛中静伏,到16:30以后基本不见成虫活动。
3 结论与讨论
3.1 榛黄达瘿蚊在辽宁地区1 a发生1代,以幼虫危害榛树幼果、嫩叶、新梢并形成虫瘿。成虫喜温暖湿润,产卵具有趋嫩性等习性。
3.2 成虫具有明显的消长规律,5月中旬为成虫的羽化盛期,成虫于8:30-11:30活动最盛,数量最多,故可在5月上中旬的8:00-10:00进行防治,效果最佳。
3.3 虫口密度与坡向、坡位相关,阳坡高于阴坡,坡下部高于坡上部。阳坡的坡下部是防治的重点。
[1]张孝羲.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黄志军,谭炳安,马秀翠.桑瘿蚊活体标本采集与室内饲养方法[J].广东农业科学,2001,(1):36-37.
[3]黄燕丽,李强,李正跃,等.花椒瘿蚊生物学特性及种群动态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31(3):307-310.
(责任编辑:苑 辉)
S763.41
A
1001-1714(2017)02-0025-03
2017-02-27
梁国儒(1962-),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林木育种及有害生物防治。E-mail:lkylgr@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