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林业行业职后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7-06-22方栋龙李肇锋郑郁善刘文开
方栋龙 李肇锋 郑郁善 刘文开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中心,福建南平 353000)
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林业行业职后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方栋龙 李肇锋 郑郁善 刘文开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中心,福建南平 353000)
建立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职后教育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福建林业经济转型步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立足福建林业行业人才的现状和实际需求,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依托培训基地、继续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和科技普及推广“四大平台”,探索构建了由林业重点建设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训、林学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升、非林专业在职人员培训、多层次的林农实用技术培训、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和林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等“六大工程”组成的职后教育体系,从而为提升林业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紧密衔接以及构筑林业行业终身教育模式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第一,结合林业行业重点工程,开展了林业重点工程专题培训、林业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培训、林业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第二,根据林业行业在职人员的学历特点以及林业系统对人员专业结构的需求,开展了林学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林专业在职人员培训;第三,建立林农和林业基层从业人员培训系统,开展林业科技下乡活动、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和重点林农技术人员专业培训;第四,根据林业行业关键岗位的技能要求,开展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的鉴定;第五,针对林业基层和山区的农林技术普及,实施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
高等职业教育;林业行业;经济转型;职后教育体系
当今世界,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成为实现绿色增长、科学发展的最主要标志。福建省是林业大省,要建立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实现建设生态强省的目标,首先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特别是服务于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支撑。林业行业职后教育是林业行业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培养林业行业应用型人才和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构建完善的林业行业职后教育体系,既是加快现代林业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林业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转型与林业行业职后教育
经济转型是指经济发展由一种状态转向另一种状态,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体通过结构转变和体制转轨的互动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由较低水平阶段转向较高水平阶段。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随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的确立,林业产业经济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这给林业行业职后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一)福建林业经济转型步入新阶段
目前,以发展林业为首要任务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内容。这使林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了极大的拓展。
首先,从生态的角度看,在地球的四大主要生态系统中,林业部门的管理范围覆盖了森林、湿地和荒漠三大生态系统;同时,在当前人类面临的森林减少、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物种灭绝、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空气污染、气候变暖等十大全球生态危机中,有八大危机主要依靠发展林业才能有效治理。
其次,从经济的角度看,林业产业是循环产业、生物产业、民生产业,是国家重点鼓励和支持发展的产业,是具有国际国内巨大市场空间、不会造成产能过剩的产业;特别是在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物经济的大趋势下,林业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光明前景。
最后,从文化的角度看,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森林旅游文化等森林生态文化的发展空间也将越来越广阔。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所在地福建省,是全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也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多林多是福建省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全省有林业用地1.37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5.3%;全省的森林面积为1.2亿亩,森林蓄积量为6.08亿m3,森林覆盖率达65.95%,位居全国首位。福建省在全国的生态环境质量评比中连续多年位居前列,被誉为“最绿省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优势已成为福建省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福建省历来注重生态建设。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提出建设生态省的战略构想。2002年,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这一战略构想的实施,使福建成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2004年,制定出台了《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10多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秉持这一战略构想,与时俱进地推进实施。2013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的奋斗目标,筑牢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基。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成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并被列为第二批自贸试验区之一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从而进一步凸显了林业建设与发展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2015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九条措施的通知》,再一次强调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和地位,这标志着全省的林业建设与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二)加强林业行业职后教育的必要性
建立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林业职业教育服务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大开展林业行业职后教育的力度,创新职后教育模式,加强职后教育培训内容的建设。林业行业职后教育不仅要抓好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在职培训,着力推动新常态下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提升;而且要根据林业企业的用工需求,组织开展上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转业转岗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构建完善的职后教育体系。这既是林业行业各类在岗从业人员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的需要,也是夯实福建省这一林业大省的人力资源基础、提升林业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推进林业建设和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二、高职院校的职后教育职能与优势
(一)职后教育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
目前,我国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高职院校[2]。高职院校不仅要转变观念,担当起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职前教育职能,而且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承担起职后教育职能,成为职后教育的主要阵地。尤其是行业型高职院校,更应在职后教育中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统筹整合,实现各类技能型人才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有效衔接[3],以满足行业和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开展职后教育是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职后教育是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4],受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在职人员,主要特点是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模式灵活、教学方法多样、一般由“双师型”教师任教等。对高职院校而言,职后教育是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充实和提高,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高职院校开展的职后教育要紧紧围绕“解决企业所急、满足企业所需”,处理好工学矛盾,解决好技能培训与实践生产脱节的问题,为学员提供长期的学习指导,使学员满意、企业放心。
(三)高职院校具备开展职后教育的优势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5]。高职教育更强调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全民教育的相互渗透[6]。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特色鲜明、实用性强,注重培养技术实用型人才;采取的教学手段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强;尤其是拥有丰富的职后教育教学资源,在职后教育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是职后教育的重要基地[7]。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福建省唯一的一所林业高职院校,作为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是福建省开展林业职后教育的重要基地。学院在建设“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中日林业生态培训中心项目地方培训基地”“全国林业培训基地协作网福建培训基地”“福建省工人高级技术培训基地”“福建省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的基础上,逐渐构筑起由培训基地平台、继续教育平台、职业技能鉴定平台和科技普及推广平台组成的终身教育型职业培训系统。学院先后与国内多所重点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开展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同时,承担了5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任务,并在行业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各类林业行业职业培训,实现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衔接,从而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理念落到了实处。目前,学院已成为福建省林业行业规模最大的高技能与新技术培训及鉴定中心,是全省林业行业职后教育的重要基地。
三、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林业行业职后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成效
林业行业的职业教育有其自己的特点和要求。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在办学资源方面的优势,根据福建省林业人力资源的现状以及当前林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林业行业职后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为建设生态省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了大批直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林业基层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一)结合林业行业重点工程,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近几年,福建省重点实施了森林福建建设、生态省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创建森林城市等重点林业工程。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福建省的林业经济转型升级,以学院成立的董事会为依托,在行业的支持和参与下,密切与林业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主动承担省、地(市)、县林业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任务。
1.林业重点工程专题培训
近几年,围绕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学院每年都为全省相关专业人员组织开设“现代竹业管理技术”“全省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及管理”“全省珍贵用材树种栽培技术”“林业科技特派员”“林政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管理员”等重点工程培训班,共计完成人员培训1 100多人次,为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
2.林业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培训
随着林业行业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制度的建立,学院先后举办了“营林机械操作能力”“全省林业站主要岗位人员”“伐区调查设计技术人员”“全省油锯手”等林业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培训班。近几年,每年举办的各类林业关键岗位持证上岗培训班完成人员培训均达到600多人次,为林业关键岗位工作人员提升职业技能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技术支持。
3.林业行政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近几年,学院先后举办了“全省林业局长管理技术”“南平市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技术”等继续教育培训班,共计完成人员培训2 500多人次,促进了林业行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更新。
(二)根据林业行业在职人员的学历特点,实施林学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升工程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发展终身教育事业,围绕福建省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面向有接受高等教育意愿的林业在职人员,与省内外高校合作开展了本、专科及硕士层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同时,独立开展林学类成人高等学历(专科)教育,满足了林业行业在职在岗人员对不同层次继续教育的需求,提升了林业行业在职人员的学历层次。目前,学院开展的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共有在校生2 800人,不仅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而且进行了积极的人才储备。
(三)根据林业系统对人员专业结构的需求,实施非林专业在职人员培训工程
目前,福建省林业系统有相当部分人员是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或从其它行业或专业转到(招聘到)林业行业工作的。他们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林业专业知识,特别是在林业生产的一些实用技能方面比较薄弱,所以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员的工作性质,采取自学与集中面授、校内教学与当地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举办“全省军转干部林业实用技术”“南平地区林业实用技术”“松溪县林业实用技术”“福安市林业实用技术”等培训班,对非林专业在职人员进行了行业基本知识和岗位操作能力方面的培训。近几年来,共计完成人员培训460多人次。非林专业在职人员培训工程的实施,不仅使学员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而且大大拓展了当地林业从业人员的知识面,提高了其技能水平。
(四)建立林农和林业基层从业人员培训系统,实施多层次的林农培训工程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福建省工人高级技术培训基地”“福建省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培训基地”等,投入80多万元建成了1个林农及基层从业人员远程培训系统和1个科技服务“三农”示范点。学院立足行业,面向山区和林区的广大林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林农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林业科技下乡活动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区域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实际需要,围绕山区农村“菜篮子”工程、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山区农村新特优产业发展等重大农业工程项目,扩大了村级林农技术员培训班的办班规模;并结合福建省农村主推的技术,因地制宜地向广大农民推广普及农业新成果和新技术,大力促进培训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近3年来,学院按照农时季节,综合运用下乡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等多种方式,举办了各种实用技术培训30多期,共计完成人员培训1 350多人次。林业科技下乡活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的产业发展能力,受到广大林农的普遍欢迎;而且在发展全省的山区农村经济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鼓励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学历,在省农业厅和林业厅的统一安排布置下,对从事林业生产经营且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较高素质的新型职业林农,由各地县(市)区负责进行资格审核后选派他们参加林业技术、园林技术专业的专科学历教育。
为此,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开设园林技术、林业技术学历函授班,开展了针对新型职业林农的大专学历教育,先后共招生1 612人;同时,根据新型职业林农的特点,为函授班单独制定了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教育,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现阶段福建省山区、林区的生产经营状况,不仅设置了实用性课程并采取了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且还开展了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这不仅有效地推动了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骨干队伍的形成,而且大大改善了从事林业生产的劳动者的学历结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发展现代林业和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3.重点林农技术人员专业培训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响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对接福建生态省建设发展战略,切实落实“森林福建”建设的有关精神和举措,主动服务“三农”,对林农技术员进行了义务培训。2013年以来,在林业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针对福建省林权制度改革后广大林农对林业实用新技术的需求,为广大村级林农技术员举办了共计20多期的“毛竹、锥栗、油茶、果树、花卉、林业药用植物和各种经济林等栽培技术”“林下经济发展”“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主要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各种类型的林业实用新技术培训班,完成人员培训900多人次,受到广大基层林农技术人员的欢迎。
(五)根据林业行业关键岗位的技能要求,实施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程
依托“劳动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林业局林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造林更新工”“林木种苗工”“抚育采伐工”等行业工种的鉴定工作。2013-2015年,学院开展林业行业工种鉴定的情况详见表1。这不仅对进一步规范林
表1 2013—2015年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林业行业工种鉴定的情况 人次
工种名称等级2013年2014年2015年花卉园艺师 中级、高级503239127工程测量工 中级、高级709497119景观设计员 中级、高级168720绿化工 中级、高级162213137造林更新工 中级、高级495452病虫害防治员 中级、高级42160种苗工 中级、高级04818木材及家具检验工中级 0160索道工 高级 0270抚育采伐工 高级 05248集材作业工 高级 01223合计 16331246524
业从业人员工作程序、推进福建省合格林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体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为全省林业行业优秀人才的补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针对林业基层和山区的林业技术普及,实施新技术推广应用培训工程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建设为主旨,发挥设备优势、技术优势,搭建知识向市场价值和能力转化的有效平台,充分发挥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事务所、竹类研究所、国家生物技术实训基地、林业综合实训基地、林果场等科研机构的服务功能,为企业、林业管理部门、林果农、山区、农村等提供森林资源清查、伐区调查设计、林木种苗繁育、森林培育技术咨询、园林规划设计、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司法鉴定、林农技术培训、林区道路测绘等90多项技术服务;同时,通过教师联系、学院组织、专业教师负责实施、学生参与的形式,为林业行业基层单位提供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服务。学院通过强化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平台的建设以及相应制度的改革,不仅加快了教师研发或掌握的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程,促进了林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科学管理方向的转变;而且提升了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也扩大了学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1] 倪筱琴.林业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动力机制的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49-50.
[2] 陶园.构建基础教育管理干部继续教育体系的系统思考[D].合肥:安徽大学,2010:35-37.
[3] 胡军来,霍蓉光.高职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研究[J].华章,2012(34):216-219.
[4] 茂江,张喆.曹杨职校的现代职前职后教育中心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8-90.
[5] 赵天.高职院校职后教育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4(6):93-95.
[6] 李新霖.职前职后教育教学方式一体化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1(12):149-151.
[7] 霍蓉光,袁淑玲.国外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衔接的研究与借鉴[J].时代教育,2013(1):5-6.
(责任编辑 柳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