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语言使用者所产生不同思考方式的探索

2017-06-21石学士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思维模式认知语言学

石学士

摘 要:《降临》(Arrival)由 Ted Chiang 的小说《Story of Your Life》改编而成。电影将语言的重要性放大为可以预见过去和未来,塑造成最强的武器之一,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安慰和改变人心。原著小说构建了一个非线性时间语言的思维模式,电影同样再现了原著中这种超乎想象的情节,以颠覆常规的科学理论给人带来巨大震撼,展现出缜密的逻辑与神秘的氛围营造,体现了不同语言体系下思维模式的对撞与融合,从这个角度讲该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学;思维模式;感知世界;认知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

一、基于语言相对性的科幻目的

整部影片所有情节发展都是基于这个科幻的语言学设定: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又叫语言相对性(linguistic relativity),奠定了整部电影叙事的理论基础。这个上世纪初期的假说认为,不同语言里所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因为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作为表达思想的语言,会反过来影响思想。比如人对世界的认识或多或少受到了母语的限制和影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认为爱斯基摩人对雪有比英语多得多的表达方式但后来被推翻。此假说是个在科学上既不能被证明又不能被证伪的命题,目前大部分语言学者认为语言并不会影响思维方式,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实验结果支持着沃夫假说,如语言影响对颜色和味道的感知。语言往往是意识的载体,但说出的话究竟是不是忠实地代表了对世界的认知,还是同样性质的意识,经过不同语言的模具,输出成表面上对事物不同的分类方式,一直是认知语言学学术争论的热点之一。比如同样的APEC蓝,假如有的语言将它归类为绿色,有的语言把它归类为蓝色,是否就意味着这两种语言的人对这个颜色的认知不一样。但从更基础的层面讲,如把 “认知”定义成最基本的区分不同的声音,那这个假说就显而易见到无聊了——每个小孩生来能区分所有世界语言里可能的音素,但不到两岁时就会失去对很多非母语的语音区别的辨别能力。

当然不成立只限于地球和人类语言。略过学术界的种种争议不谈,《降临》关注这个理论更有趣更高层面的认知。科幻愿意相信一个浪漫的想法——在某种语境下语言有种不可言喻的神秘力量,的确可以影响我们的思想,所以可以通过控制语言来控制思想。事实上在现实中,人们在说不同语言的时候也确实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比如用英文和中文写作时可以沿着全然不同的思路书写。而在《降临》里,一切奇妙事件的基础,便来源于Heptapod(外星人主角的名字,有的资料根据其外形意译为“七肢桶”)不受时间限制的语言。如果有一种语言能够改变人对时间的认知,那么大脑会怎样?于是女主角一旦进入这种语言的状态,便可以出现超出时间限制的认知(刚开始只有片段,后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长),才会出现所谓的“穿越”和“预见未来”的情形。这便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目的——构建一个前所未见的语言,并且用语言的相对性理论扩张出一个消除掉线性时间的生活可能性。这也是科幻、甚至文学本身的目的——改变现实世界的一个变量,然后预测纪录下它对周遭世界可能造成的影响。

二、语言记忆隐喻下的人文主题

记忆不管在语言学上还是认知神经心理学上都是个宏大的话题。《降临》很好地中和了这两类的定义。女主角所有的穿插片段是女主角主观的“记忆”(在这里具体指代episodic memory),而非第三人称的“穿越”,原因在于记忆并非对现实的忠实反映。记忆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叙事,因而不同的事件在这个故事创作里的权重和触发点是不一样的。女主角使用外星语言时会有对应的认知,也就同时有了自己一生的所有记忆。正如人类对过去的记忆一样,对未来的记忆也该有深有浅,往往也需要某种节点触发。因此电影中出现这样的穿插片段的时候,必然是在使用外星语言的前后,也必然是有某些触发的东西。有可能觉得导演只是在随意剪辑。而整个故事也会显得随意和没逻辑:假如女主角已经可以预知未来,那么为什么只碰巧在那个点才回忆起将军的电话号码呢?于是这部电影蕴涵的终极人文命题也就出来了:我该如何带着关于我有限一生的所有记忆生活下去?

对于这个生命意义的终极叩问,影片已经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语言相对性引出更浪漫化的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不同语言对于不同概念的理解方式来源于不同的隐喻。即便我们知道了自己的未来,命虽已定,但人生最重要的是过程与体验,福自己求,应该在时间开始之前停止哭泣,与其生活在绝望里,不如张开双臂去拥抱所有的,哪怕会让人心碎,但这就是人生。

三、表现力批判

影片和原著小说的核心思想都是“语言影响人的思维模式,进而影响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如果两者对比着来看,电影的表现和处理呈简单化的突兀跳跃,略乏说服力。

首先,原著中从一开始的故事线就分未来和现在两条线交叉并行,而两条线一开始在时间上并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仅仅是结构上并行而已。而电影中的处理手法则是,每次Louise昏迷、眩晕、神志不清的时候就会看到未来的图像,从而将两条线并到了一个时间线下来讲述,结果产生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Louise在第一次見到外星人的文字时,就开始拥有了对未来的回忆。而原著中写得很清楚,Louise是在真正学会了外星人语言,逐渐领会了它们感知世界和时间的方式后,才能够开始预知未来的,这样非常合理。

其次,原著中Louise和男主角经过了一系列艰难的努力学习,才逐渐掌握了外星语言至可以熟练手写的程度,原著对这个过程的描述非常细致、扎实、精彩,期间对费马大定律的阐释更是很合理地将语言和科学联合起来,极具信服力的说服了读者主角如何因此获得预知未来的能力,而电影中Louise并没有非常掌握这门语言,她与外星人交流依然要通过现场查阅字典,然后莫名其妙的经历了一次玄而又玄的单独接触,外星人像是上帝点化亚当一样点化了她一下,于是Louise突然之间就能看懂所有外星语言了,处理显得过于玄学和简单化。这样就有可能导致观众类似的反应:理解导演想说什么,但是并没有被说服。

人类自己有很多语言,每个语言所隶属的文明在最初对于宇宙规则都有不同的解释。埃及首尾相连的蛇象征生命的轮回不惜,无始无终。中文时态的缺失,导致中华民族变成将未来看得跟现在一样重要的、会为未来储蓄的民族。这种都是因为语言和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对于时间的不同理解。正是因为外星人和外星星球的这种科学上的不同,才产生了他们独有的语言逻辑,如果仅仅只是平面简单地因为几个外星文字就演化出看到未来的能力,从严格的逻辑推敲来说就本末倒置划分不严谨了。而在电影中Louise一开始对外星语言还一无所知,仅仅对外星语言看了一眼就开始获得感知未来的能力,显得欠解释和过渡泛特技化,偏离电影的主旨。

四、结语

在电影这种表现形式本身的视角,《降临》精准地填补了小说文本视觉的想象,剪辑和配乐像是习得了外星人的世界观一样,呈现出来的故事如水墨一般圈形轮回,让人回味的同时又感叹于无论从哪读都可以的完整。虽然故事倒叙,剧情复杂,但是除了语言并没有太复杂的科学概念。电影节奏也很慢,并没有科幻特效的噱头。是打着科幻电影名义的艺术电影。

在人文视角,导演用心地在讲述双重的故事,一个是关于“她(女主角)”的故事,另一个是关于人性、关于爱和勇气的故事。与普通的外星人题材科幻片不同,《降临》主要解决的并非人类与外星生物的力量对比,而是即便包裹在科幻和冷色调下也难以掩藏的温馨的人文关怀——对当代社会积弊做出了发聩的回应: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性、爱和勇气的重要性、过程和体验的重要性。所以说具备了优秀人文电影的核心特质:唤起思考,在思考中感受正能量。

综上,《降临》表现力的瑕并不掩瑜,无论情感还是理智都足以面对各种挑剔,不失为一部意义深远又充满张力和震撼的优秀人文科幻片。影片其实就是一个平台,一个试图翻译不同语言但是讲述人类故事的介质,成功地讲述了一个关于人类的动听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Langacker, R.W. Concept, 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M]. New York: Mouton De Gruyter.2002:78.

[2][美]特德·蒋(著).你一生的故事[M].王荣生等(译). 四川: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3.

[3]Lakoff, G.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4]王寅. 認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5][美]乔治·布鲁斯东(著).从小说到电影[M].高骏千(译).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1.

猜你喜欢

思维模式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模式分析
逻辑创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语境与英语写作研究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