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临床指导意义

2017-06-21王建东王卫东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34期
关键词:中医内科临床

王建东 王卫东

【摘要】中医内科疾病较为典型的中药方剂主要是古代经方,而大量的药物归经都在五脏范围内,把药物归经和脏腑定位联合起来,确诊疾病的脏腑位置,在治疗该疾病的药物基础之上,在脏腑归经的范围之内加以选择,从而提高药物治疗的靶向性。导致气血津液的主要因素就是脏腑功能出现紊乱,属于五脏分类,有助于对疾病进行定位归经用药。

【关键词】中医内科;五脏分类;临床

【中图分类号】R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4..01

通过中医内科学对脏腑的病理变化和生理功能,可分为肝系、心系、肺系、肾系以及脾胃系,通过古人脏腑定位分类为基础,把气血津疾病和肢体经络病症根据病因病机以及病变位置进行论述,探讨中医内科学疾病五脏分类的观点以供参考。

1 关于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历史

人类五脏可分为肝系、心系、肺系、肾系以及脾胃系五大系统,其中肝系统主要是胆、目、筋、肝和爪。心系统主要为小肠、心、舌、血脉和面。脾系统主要包含口、肉、胃、脾和唇。肺系统主要指皮、大肠、肺、毛和鼻。肾系统包含膀胱、耳、骨髓、发和肾。五大系统均与脏腑和器官体表的表里,称之为脏腑表里结合。在临床中,治疗脾胃系统疾病,可以实则泻阳明[1],若需可以补太阴等方法都是通过脏腑结合理论而运用的。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的关系也正是整体关系的表现,对某一脏腑进行调整来增损其他脏腑实则泻其子[2],虚者补其母,这正是应用了脏腑整体观。

根据《素问 至真要大论》的病机与病变位置、病因以及疾病的性质等其他因素相结合,从而确定了五脏与疾病之间的关联。而疾病诊治比较关键的就是定位,先确认疾病处于那部分脏腑,风、气、寒、湿和热症与肝、肾、肺、脾、心相对应。通过病机可以确定好疾病属于哪个脏腑病位,脏腑定位是说明疾病病机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为日后认知疾病以及用药指导打下良好基础。

脏腑功能出现紊乱是引发病理的主要因素,所以现在的内科疾病根据脏腑来分类,中医内科疾病主要分为肢体经络、五脏系统和气血津液病症。虽然术中并没有对疾病五脏分类理论进行论述,但在也略有提及。内伤杂病较多,而且通过病理变化可发现均有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以及经络堵塞等情况,所以内伤杂病的分类根据各个脏腑的生理情况可以分为脾胃、肺系、心系、肝系、肢体经络、肾系、气血津液等病症。脏腑根据自身所属经络,把五官九窍、四肢百骸以及皮和肉的筋脉等构成一个整体,脏腑的病症和十二经络有着直接关系。气血津液主要有脏腑化生和输布[3]的,脏腑又依赖于气血津液满足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一方出现病变均可影响另一方,气血津液出现病变无法离开脏腑病变独立生存。脏腑病症于气血津液有直接关系而且和所属经络有直接关系,所以,脏腑辨证属于辨证论治的重心。

2 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的作用和意义

以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礎上选取适宜的中药构成理想的方剂,从而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这是近几年我国医学研究者重点探讨的问题,若药物归经和疾病相关脏腑归经相符合,寻找合适的治疗靶点,治疗效果一定由于没有确定脏腑归经高。

通过药物归经和脏腑归经相一致为组方的基础,不同疾病的脏腑归经,选用相关作用的归本经药物,比如:水肿类疾病归为肾经,需要应用到利水渗湿之类的药物,利水渗湿中34味药物中有11味是归肾经,根据疾病归经方剂选用归肾经类的利水药物即可。根据其他研究表明:慢性肾炎蛋白尿经方中有二半汤药物,尽量选用性味类似的归肾经药物,从而可以替换其他肾衰合剂药物,通过临床验证效果显著。痛风疾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肝经以及脾肾功能出现紊乱,对痛风性关节炎的经方主要在当归拈痛汤的基础上加以调整,保存方剂中肾、脾以及肝经药物,其他药物换成具有同等作用的归肝经药物[4]。在临床中对50例痛风患者进行治疗,常规组对患者应用当归拈痛汤,观察组对患者应用改善后的归经方,临床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而且患者的血尿酸等临床症状明显下降。

脏腑辨证体系不仅是内科疾病比较重要的辨证方法,更有助于疾病五脏定位进行归经选药组成方剂,但是不包括所有的疾病辨证论治,比如一些较为复杂的疾病,像红斑狼疮,此疾病在临床中变化多样,会侵蚀血管、皮肤、脏腑和筋膜等。通过对临床进行统计得出,多是以第一归经为主要原则,药物的治疗效果直接影响归经的范围,若范围较小者只归一经,若范围较广者可归几经。对于病情较为严重、复杂,甚至累及多脏腑患者,应用药物不可只归一经,一方中分配各个脏腑归经的量化值是非常值得分析的,而且方剂中药物归经的比例是比较复杂,对量化的细致研究有助于疾病脏腑归经理论的有效发展。

3 小 结

中医药把中医药特色理论的精准运用到临床中,有利于中医药发展,也更加满足目前的发展需求,把中医药的优点和临床效果充分发挥。中医内科疾病五脏分类目的就是探索中医辨证中比较客观的规律在临床中应用,但是需要对药物和脏腑归经进行细致的量化研究,归经理论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意义,值得探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渡华,支 政,李渡斌,等.中医方药归经量化研究[J].中医杂志.2011.52(22):1895-1897.

[2] 王 瑾,梁茂新.早期本草学“诸病通用药”对中药归经确定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2,53(8):635-638.

本文编辑:李 豆

猜你喜欢

中医内科临床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临床带教
临床带教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CRP、RF的影响研究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疗效分析
偏头痛的中医内科治疗体会研究
柴胡疏肝散在中医内科的临床运用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