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幸福”的美丽新世界

2017-06-21刘欢沈平开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幸福

刘欢+++沈平开

摘 要:《美丽新世界》是世界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之一,书中描绘的新世界充满讽刺,批判,腐败和幻灭。在新世界里,科技极度发达,人们盲目且极端的追逐快乐和幸福,结果就是被这种盲目所控制。新世界的一切似乎都很美好,但在那里,幸福的人们都是“被幸福”的。人性的丧失,精神的空虚,自我的毁灭,科技碾压了一切,而美丽的新世界其实只是人性泯灭的黑暗世界。

关键词:反乌托邦;被“幸福”;幻灭;《美丽新世界》

作者简介:刘欢,第一作者;沈平开,第二作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

“乌托邦”一词是理想世界的代名词,20世纪的很多文学作品也都是在对乌托邦的理想生活进行设想和描绘,但乌托邦里虚伪的文明,绝对的平等,表面的和平让人们开始对乌托邦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反思。阿道斯·赫胥黎的小说《美丽新世界》就是对乌托邦世界的辛辣讽刺。在他所塑造的距今600年的新世界里,社会科技高速发达,看起来井然有序,人类物质生活异常富裕,似乎毫无烦恼可言。但在这些“先进”的社会文化背后,是被标准化被统一化的机械式人类,人类所体会到的幸福,也都是被催眠被固化的。

一、“被幸福”之人性的丧失

在新世界里,所谓的先进科技成了造物主主宰一切,人类不再自然繁衍而是产生在流水线上。在精准的数据分析和人工监测下,人被当成商品一样按照需要按等级大规模生产,用以填充不同的社会阶层,负责不同的社会职责,各个等级之间明确的界限也规定了他们相互之间不得有与工作无关的私人接触。更加荒唐的是,新世界里的人们就连思想也是被既定灌输的,不同等级的人在他们的婴儿时期就要接受不同的催眠教育,让他们认定自己的等级和职责,更多的是让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产生自我认同。被统一标准以后,新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由衷的热爱自己的社会使命,社会自然井然有序。科技的高速发展让人们的野心日益膨胀,人类自以为掌控了一切,但其实却成了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

新世界里的人类最可悲的一点就是丧失人性而不自知。所有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剥夺了真正的自由和改变命运的权利,失去了作为人最基本的个性和思想。如孵化中心的标语所言,“共有,划一,安定”,他们被置入既定的生活轨道之后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对自己现有的社会等级感到满足和感恩,永远感觉快乐。新世界里没有分歧这一说,更没有个人主义,没有私人情感,颠倒的是非观和道德观被奉为信条,任何人一旦存在不同的想法,做出任何带有反抗意味的行为,都会被当做异徒流放荒岛。他们肆意嘲笑他人的缺陷,践踏他人的尊严,人和人之间再无真情实感,性早已取代爱,更无所谓亲情和友谊,在提起“父亲”和“母亲”时,新世界里的人类竟会觉得羞耻,这些令人瞠目结舌的社会守则不禁让人不寒而栗,但新世界里的人们却浑然不觉,即使他们已经沦为社会的工具和奴隶,即使他们已经为了所谓的“社会安定”放弃个性。事实上他们是被科学万能的假象蒙蔽了双眼,才对人性危机视而不见。

如此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所谓“人”,究竟是什么?而人又应该是什么?人该被社会所奴役吗?即使我们都期待看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步和发展,但是如果是以人性的丧失为代价,那么这样虚假的稳定还有意义么?当所有人都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没有了情感,没有了对生命的敬畏,也没有了对死亡的恐惧,当人变成了一具皮囊,像机器一样日日沉迷在创伤性的幸福里,行尸走肉般生活在科技的掌控之下,一切也都失去了价值。所以无论新世界里的人们觉得多么满足,他们的幸福都是被动的,像被设定输入的代码,茫然运算着程序却不知道目的何在。

二、“被幸福”之精神的空虚

人的幸福需要物质的支撑,却更需要富足的精神生活,这样人的一生才有意義。然而在新世界里,人类连思想都被剥夺。新世界禁止艺术追求,《莎士比亚全集》作为高深文化的代表被遗弃被束之高阁,甚至除了总统之外几乎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人们不再关注内心世界,更不知艺术为何物。他们更在乎能带来直观刺激的娱乐,感官电影也好,感官音乐会也好,这些所谓的新世界新“艺术”只是为了消磨时间而被动产生的低趣味活动。最为荒唐的莫过于新世界里的人类把性生活当作一种纯粹的娱乐,孩子们更是从小就以此为游戏。新世界倡导性爱自由,但这里的自由似乎更接近无规矩无道德,每个人都可以随意选择同等阶层的异性作为性伴侣,同时也有责任有义务满足其同等阶层提出的性要求。但新世界里的人们却强烈反对任何强烈的长久的感情,忠诚的爱情被视为耻辱,一旦有任何人与异性保持超过两周的关系就会被人投以异样的眼光。因而新世界的自由实质上是另一种禁锢,新世界的人不能有真心的爱,亲密关系只是放纵的性机制的产物,比起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更像是一具皮囊,一具肉体。

然而,虽然新世界的安定已经以艺术为代价,但宗教也继续被牺牲。新世界的人类没有传统的宗教信仰,他们认为宗教信仰是精神束缚,只有凌驾于信仰之上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免于疾病,青春永驻,衣食无忧的生活也使新世界的人们误解为自己已经站在世界的最高点,因此不需要任何信仰作为精神支撑。然而其实新世界的一切都是一击即破的虚幻,人们自诩为无神论者,却对“福帝”深信不疑,俯首称臣,从另一种角度来说,“福帝”就是新世界里宗教和信仰。不难看出,其实这就是所谓“福帝”的一种统治手段,新世界里的人们永远无法摆脱“福帝”的摆布,洗脑般的思想预设让他们满怀喜悦的成为一具傀儡。

何为快乐,何为激情?当新世界的人们失去了人性,思想和信仰也被剥夺之后,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他们无比快乐无比兴奋吗?有,嗦麻。新世界里的嗦麻像是精神鸦片,按照赫胥黎所描述,嗦麻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药物,它“能使人产生飘飘欲仙的,麻醉的,欢愉的幻觉的感觉。具有一切基督教和酒精的优点,而绝无它们的缺点,任何时候只要你喜欢,你就可以服用它进入太虚仙境,等你回到现实时也不会有什么头疼或者虚幻的感觉。”所谓的嗦麻是高科技的产物,更是人们思想和神经的麻醉剂,人的快乐和悲伤本应由心而生,此时此刻却被一颗小小的药丸左右,那人内心的空虚注定就无法被补救。

当忠诚的爱情被嗤之以鼻,性与爱被当做一场游戏无关心动,高深的艺术被束之高阁,历史的传承被视为故步自封,吸食嗦麻被视为自寻快乐,活着将会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可比这更可怕的,是新世界里的人们对此不以为然,依然自觉幸福,心怀满足。他们张口闭口就是堂而皇之的“福帝”的金科玉律,每个人都恪守自己在孩童时期在催眠教育中潜移默化接受的一切,一味愚昧的服从,复制粘贴般无限循环这一生,殊不知他们早就在自掘坟墓,步向毁灭。

三、“被幸福”之自我的毁灭

即使新世界里的一切在表面上都是一片生机盎然,但其实书中对“死亡”的描写贯穿始终。育婴室里昏暗的猩红光线,在人们在玩乐途中出现的火葬场,琳达因过度吸食嗦麻在医院的弥留,约翰自尽后悬挂着的尸体,层层递进的描写无一不在说明,新世界里的人们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走向自我毁灭。

在本书中,最极具讽刺意味的人物代表就是野人约翰。约翰其实是存在于新世界之外的,被称为野蛮人的他原本生活在所谓的印第安保留地,与新世界毫无交集,唯一的一本《莎士比亚全集》是他的精神食粮,也培养了他的价值观。而他离开印第安保留地其实是一个巧合,来自新世界的伯纳德为了达到自己的研究目的也为了寻求一己私利,劝说约翰和他的母亲琳达随其一起回到伦敦。但当约翰真正来到新世界,却发现新世界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那里的人缺乏想象力做事按部就班,怀有种族歧视,好亲热却只是源于强烈的性欲,不追求自由甘愿每日重复相同的生活,有什么问题都用一粒嗦麻解决。为了改变现状,约翰也曾经尝试过做出努力,但他的努力却受尽新世界里的人们的嘲笑和白眼。美丽漂亮的列宁娜很喜欢约翰,约翰也对她颇具好感,但当列宁娜表明想和约翰“一夜情”的时候,约翰关于爱情的幻想全部毁灭。而同时,约翰也接到了母亲琳达病危的消息,但当他匆忙到达医院的时候,服用了过量嗦麻的琳达已经不省人事,最终离开人世。母亲的离世加深了约翰对新世界的厌恶,在他看来,新世界是一个没有个性,没有自由,没有情感,没有道德,没有信仰,没有约束的糟糕的,可怕的,罪恶的社会。即使新世界里的人们衣食无忧,身体健康,生活糜烂,约翰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他认为人需要七情六欲,也该有喜怒哀乐;他认为人们在热爱自由的同时也该有规矩和章法,在和平安定的同时也该谋求和而不同;他认为新世界里的人们从来没有真正的自由,他们甚至不能被称之为人,而只是一群奴隶。新世界里“每个人都属于每个人”的世界观让约翰觉得荒诞,与新世界格格不入的他始终坚信,每个人都有他各自的价值,每个人也都是独立的个体,应该有权决定自己喜欢什么,有权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做事。于是他离开了伦敦,想要找一个与社会隔绝的地方安定下来,想靠着自己的劳动继续以前的生活,但最后他还是被人发现,无尽的骚扰和羞辱让他对世界完全绝望,一根绳索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以说,约翰就是被新世界逼得走向了自我毁灭,那里没有能让有血有肉,有灵魂有信仰的人生存的空间。最后约翰选择了自杀,而不是回到印第安保留地,就是因为新世界已经让他彻底绝望。一个人如果找不到活着的意义,那死亡才是最大的解脱,而这个结果,也是从约翰踏進新世界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的。不仅仅是约翰,任何生活在新世界里的人,都终将走向自我毁灭,即使他们早已是一具空壳,但没有自我没有自由的循环反复也终将结束在过量嗦麻里,只不过直至死亡,新世界里的人们也会带着满足毫无恐惧。

四、结语

《美丽新世界》将乌托邦的理想生活与其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形成对比,引发人们重新思考乌托邦的美好生活。所谓的美丽新世界看似美好,实际上却是对人性和自由的最大颠覆,和平是虚假的,自由是虚假的,平等是虚假的,幸福更是被催眠的产物。新世界不是乌托邦,它像是一个巨大的圈套。赫胥黎在本书中展现了反乌托邦小说中的暗黑世界,指出了现代人的信仰危机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弊端,呼吁人文主义精神的归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定一定是以人为本,人只有和人性,自由,信仰达成统一体的时候,才能被称作真正的人,也只有真心感受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A.L. 赫胥黎著. 李毅译. 美妙的新世界[M]. 武汉:武汉出版社.

[2]黎鲲. 讽刺、批判与幻灭——析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J]. 新余学院学报,2014,(03):68-70.

[3]刘小妮. 幻灭的新世界对《美丽新世界》的解读[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318-320.

[4]刘柠. 人性泯灭的黑暗世界——解读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的异化主题[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2):99-100.

[5]王爱娟. 并不美丽的《美丽新世界》[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6):58-60.

[6]吴修申. 《美丽新世界》 扼杀个性与个人自由的新世界[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57-60.

猜你喜欢

幸福
给心灵一片阳光
谈中学生的人生成功
从边沁、密尔的思想角度去分析伦理学即功利主义
柳美里家庭观初探——以《水边的摇篮》为中心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露潼的“幸福”
幸福、德行与至善——康德至善学说探析
“幸福”之下,真实的不丹
地球上最“幸福”的国家是哪些?
为了“幸福”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