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罗门之歌》中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分析
2017-06-21张佳茹
摘 要: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小说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品,同时也是美国有关黑人的文学作品里第一部获得诺贝尔奖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托妮·莫里森极富有技巧地运用了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形象立体地再现了当时美国黑人的现实生活状况,使我们能够了解当时黑人在白人社会里的残酷生活背景,极具代表性。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多元聚焦叙事模式;托妮·莫里森
作者简介:张佳茹(1992-),女,河北邢臺人,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2015级硕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03
1.引言
托尼·莫里森,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被称为“当代美国黑人社会文学观察家”。她主要发表了《最蓝的眼睛》、《宠儿》、《所罗门之歌》和《秀拉》等长篇作品。其中,代表作品《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不朽之作。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共十五章。一到九章是第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主人公奶娃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和生活背景,为后面的描写做铺垫。第十到十五章则描写了主人公奶娃南下“寻金”,最终找回自己的“根”的历程。全书规模宏大,人物丰富。在叙事模式上,莫里森采用了多元聚焦叙事模式,小说中的叙述角度的转换灵活自然,贯穿于整部小说之中,推动小说情节流畅自然地发展。总结而言,《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以全聚焦叙事模式为主要叙事模式,同时在全聚焦叙事中穿插恰当的内聚焦叙事模式和外聚焦叙事模式。正是由于这种多元化的叙事模式,使得的整部作品恢弘的情节结构巧妙,前后呼应,颇具感染力。
“聚焦”是法国学者热奈特(1990)借用摄影术语一词来指叙述者讲述故事的角度,也被称为视角。徐岱(2010)在《小说叙事学》中提到,聚焦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全聚焦模式,内聚角模式和外聚焦模式。全聚焦叙事,又称零聚焦叙事,是传统的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徐岱,2010)。叙述者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时空来叙事,既可以居高临下地俯看全貌,也可以看到在其他地方同时发生的一切;既可以对人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如指掌,也可以自由地进人人物的内心,透视人物的意识或潜意识。总之,他仿佛一个高高在上的上帝,控制着人类活动,因而这种叙述模式又被称为“上帝式”。内聚焦叙事模式也可称为“同视界式”,是指文章中的某个人物是叙述者,从这个人物的角度来写文章。外聚焦叙事模式是指叙述者从外部来呈现人物和场景,并不深入角色内心世界。谭军强(2008)在他的《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里也有相似的区分。
本文以《所罗门之歌》中运用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期体会其中的艺术感染力。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即,全聚焦叙事模式、内聚焦模多重式内聚焦叙事模式和外聚焦叙事模式。
2.全聚焦模式
在《所罗门之歌》一书中,全聚焦模式几乎贯穿始终。这一章节主要分析几个具有代表性质的文本来分析。
从第一章开始,就运用了全聚焦叙事模式。叙述者无所不知,以第三人称的角度交代了主人公奶娃的成长环境以及社会背景。叙述者具体描写了“非医生街”和街上的“非慈善医院”名称的来源。并且,叙述者除了交代了“非医生街”名字的来源以及“慈善医院”的“业绩”,而且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生活在此地的人们的生活状况。“非医生街”是因为政府禁止把它称为医生街;因此这条街上的慈善医院也就被称为了“非慈善医院”。这里的人们喜欢看热闹,麻木,对生活无动于衷。在得知史密斯先生要“飞起来”时,第一刻想到的只是去看热闹,对于史密斯先生这种无异于自杀的行为却无动于衷,最终致使史密斯先生“一跃而起进入空中”。再往后,叙述者讲述了史密斯先生的生平,周围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一个好人”。那么,我们就要想了,为什么一个公认的好人,在这种自寻死路的情况下,周围的人都只是去看热闹,而没有一个人表现出来一点心痛?这正是作者的高明所在,她使用这样一种平和的语言来描述这么不平和的事件,不禁让我们深思:这里的人们为什么会这么的冷漠?他们遭受了什么?
叙述者对“非医生街”、和“非慈善医院”的描述已经把当时严重的社会歧视问题展现给读者。那么,自然,长期处于这种种族压迫下的人们会出现这种冷漠和无动于衷也不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主人公奶娃降临人间。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作者正是用这种看似公正平和的语言来客观的描绘当时黑人的生存状况;而实际上却通过这种平和的语言深刻的揭露了黑人当时残酷的生存状态,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社会状况的批判的态度。而这种隐晦性的表达方式正是全聚焦叙事模式所特有的,在评论人和事上有极大的自由。这种对黑人真实的生活状况的描写奠定了整篇小说压抑的基调,为后来奶娃寻“根”做铺垫,先抑后扬。
全聚焦视角还可以展现出人物内心的发展变化。比如:“到奶娃十四岁的时候,他注意到他的一条腿比另外一条要短。当他光脚站的笔直的时候,他的左脚离地大概有半英寸,所以他从来站不直。”这里作者用内聚焦叙事方法说出了奶娃对于自己腿的感受,他觉得自己“站不直”。而在小说后面“他发现自己仅仅由于走在大地之上便振奋不已。走在大地上就像是他属于大地,就像他的双腿是庄稼的茎,是树木的干,他的部分躯体就这样往下延伸,延伸,直扎进石头和土壤之中,感到在那里十分畅快——在大地上,在他踏脚的地方。他也不跛了。”在奶娃到达南方和别人一起狩猎时,他觉得自己脚踏实地,内心无比安心,因而也觉得自己不跛了。到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前文中的“站不直”可能不仅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站不直”,它还有更深刻的内涵:奶娃没有找到自己的“根”。
3.内聚焦叙事模式
内聚焦叙事模式通常会借用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来表达,也就是让小说中的人物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作者运用内聚焦视角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样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和饱满。比如:
“你为什么不穿戴得像个女人样儿呢?”他站在炉子旁边说。“你头上戴顶水手帽干嘛?你有长袜没有?你想让我在这城里处于什么境地?”他想到了银行里的白人——这些人帮助他收买和抵押住房——会不寒而栗地发现这个穿沼破破烂烂的卖私酒的女人却是他的妹妹,会发现他这位富有的黑人在事业上精明强干,自己还在非医生街住着大房子,却有个妹妹,她没有丈夫却有女儿,而女儿也有女儿而没丈夫;完全是一伙疯子,她们酿酒,还在街上唱歌,“跟普通的街头妓女一样!跟普通的街头妓女一模一样!(25)”
在这段文本中,作者运用内聚焦叙事模式。从这个内聚焦叙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麦肯·戴得对他妹妹的态度--鄙视。他看不起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認为她丢了自己的人,拖了自己的后腿。从他的这种心理,我们就可以得出他已经被白人社会同化,一切以白人的标准为准,分外瞧不起自己的种族。在遇到冲突时,首先想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面子,分外的冷漠,不关心亲人的感受。但是麦肯·戴得一直都是这个样子的吗?
“派拉特那会儿还是个婴儿呢。白天她呆在另一个农庄里。每天早晨我抱她去那儿。然后我穿过庄稼地回来同父亲会合。”(66)
从这段麦肯·戴得的自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在麦肯·戴得小的时候,戴得的父亲还健在,他们一家人生活在一起,戴得每天来回抱妹妹拍拉特下地。我们可以了解,在那个时候,戴得和妹妹派拉特的关系是很好的。派拉特的话语也证实了这一点:“有一次我给他做一个樱桃馅饼,要不就是试着做。麦肯是个好孩子,对我可好了。要是你那会儿认识他,他可是挺不错的,他也一定合成为你的好朋友的,就像对我那样。”(50)那么,为什么到了后来麦肯·戴得对他的妹妹的态度却如此差,在妹妹一家投靠他的时候把她们赶了出去,甚至形容她为一条毒蛇?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4.多重式内聚焦叙事模式
多重式内聚焦就是运用多个人物的看法来描述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关于同一件事的看法也会不尽相同,这样就避免了一个人叙述的片面性,读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了解这个事情,这样得出的结论也就更加客观,愈加接近真实。比如,对奶娃的爷爷死的时候的描述。派拉特是这样说的:
“可是我刚一撤手,他就把全身重量死死地摔到了地上。把眼镜什么的都给砸碎了。他摔了个狗吃屎,你猜他是怎么摔的?他是慢慢倒下去的,我发誓足足用了三分钟,用了鳖整三分钟从站得直直的姿势到把脸碰到地面上。我说不上是不是真有悬崖,可是他用了三分钟才慢慢藩下去。”
“硬挺挺地死了。”
“在空中有五英尺高……”(52-53)
随后,在奶娃和父亲谈话时,父亲回忆自己小时候与父亲一起的幸福日子,然后告诉他爷爷是怎样被杀害的,以及被谁杀害的。后来在奶娃南下以后碰到库伯。库伯告诉他他爷爷是被贪婪的白人杀害的。作者就这样一步步由派拉特说出死亡事实,到麦肯·戴得说出杀死他父亲的人,到最后借由库伯牧师的口把奶娃爷爷被杀的原因揭露出来。读者也就在作者的这种叙事安排下,一点一点地由点到面地了解整个被杀事件。作者从派拉特、麦肯·戴得和牧师库伯三个聚焦角度来描写同一件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度,读者也可以从这三个角度的叙述中批判的进行思考,得到自己的理解。从叙述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残忍。尽管已经在林肯总统解放黑奴运动以后,但是事实上,黑人在以白人主导的美国社会还是备受压迫。占统治地位的白人们依旧不拿这些“解放的黑人”当回事。他们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也正是因此,才造就了当时社会里的扭曲又冷漠的黑人们。
在小说里,作者在叙述露丝与父亲的关系时也运用了多重式内聚焦的叙事模式。在麦肯·戴得的嘴里,露丝和她父亲的关系是这样的:
“在床上,”他接着说,可是又停了好长一会儿,弄得奶娃不知道他是不是还要说下去。“在床上。我打开屋门时发现她在床上。就躺在他身边。跟条看家狗似地一丝不挂,亲吻着他。他的尸体苍白、肿胀、皮包骨,她把他的手指含在她嘴里。”(94)
在麦肯·戴得的眼里,露丝和她父亲的关系是不正常的。他认为露丝的父亲不喜欢他,所以对他所说的话一点也不在乎。但是从麦肯·戴得的叙述里我们可以得知,他最在乎的还是那位黑人医生存在银行里的钱财。
随着小说的推进,我们从露丝的嘴里又听到了这个版本:
“他只会告诉你让他心满意足的事情。我知道他从来没对你讲过,是他杀了我父亲,他还想杀你。因为你们祖孙二人都把我的注意力从他身上引开。我知道他从来没有对你说过这些。我还知道,他从来没告诉你,他把我父亲的药物扔了,可这是真的。而我却救不了我的父亲。麦肯把他的药拿走了,我根本不知道。要不是派拉特,我也救不了你的命。你能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多亏派拉特帮忙……据我猜测,对他来说,我父亲的钱比杀死我所感到的满足更为重要…… 没有。可我确实跪在他的床边,穿着带背带的长衬衫,吻着他那漂亮的手指头。(162-164)”
从露丝的内聚焦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露丝的父亲是麦肯·戴得害死的。麦肯·戴得因为露丝没有照他的吩咐去骗父亲的钱而记恨露丝。因此,麦肯·戴得在奶娃面前抹黑露丝,破坏奶娃和露丝的母子感情。最后麦肯·戴得为了早日得到医生的财产,而把医生的药拿走了。通过麦肯和露丝这两个人的内聚焦叙事,我们对事实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看清了麦肯·戴得这个人的虚伪卑鄙和无情无义,不知感恩的丑陋嘴脸。
5.外聚焦叙事模式
全聚焦叙事和内聚焦叙事都有其各自的优点,但是又有其限制所在。所以,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也同样运用了外聚焦叙事模式,这样可以使小说思维更加严谨,结构更加紧密。外聚焦叙事模式是通过局外人的眼光来描写事情。起主要特点就是叙述者所说出来的内容比其中涉及到的人物知道的要少。叙述者只说出人物表现出来的形象,间或穿插自己的评论。由于这种叙事模式的限制,所以相对来说,用的就要少一点。比如:
“你估摸他会跳吗?”。
“一个疯汉什么都会干出来的。”
“他是谁呀?”
“收保险金的。一个疯汉。
“那位唱歌的女士是谁?”(8-9)
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采用了外聚焦叙事手法。通过吉他和一位护士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他们对史密斯先生的评价是“卖保险的疯汉”。这体现了当时群众的无知和冷漠无情。同时,又借这两个局外人的嘴引出了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派拉特,使得小说情节流畅自然,也为派拉特的出场埋下了伏笔。
总结:
由于全聚焦叙事模式全知全能的特性,所以它特别适用于描写规模宏大、背景复杂、人物形象众多且丰富的故事题材。尤其是在长篇小说中,全聚焦叙事模式能够组织起庞大复杂的故事结构。同时运用恰当的内聚焦和外聚焦叙事模式可以使这个结构更加有血有肉。透过《所罗门之歌》小说中的多元聚焦叙事模式,我们可以看到,在长期的种族歧视之下,在白人文化的熏陶下,黑人冷漠狭隘的心态以及尴尬不堪的生存状态,以及黑人努力追求自我的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Toni Morrison.Song of Solomon[M]. New York: Spark Publish, 2002.
[2]热奈特.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谭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恒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
[5]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