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勇于破困前行

2017-06-21杨红

人民论坛 2017年37期
关键词:东北振兴人才

杨红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一轮东北振兴遭遇困境。如要破困前行,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全国两会的最新指示,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进行创新思考。实现新一轮东北振兴,应破旧体制、优化结构、创新国企,留住人才、改善环境、扩大开放。

【关键词】东北振兴 工业基地 人才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2003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东北经历了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十年”。2016年4月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东北三省新一轮振兴战略正式开启。2017年3月,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新常态下深入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应创新思考几个关键问题。

认清“黄金十年”的真相和新常态下的新困境

第一,认清“黄金十年”的真相。2003至2013年间东北三省多年经济增长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出这时间段以外任何时期的经济增长。因此,这十年被认为是东北地区的“黄金十年”。

首先,看到政策作用。这十年间,国家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有困难出台了许多帮扶政策,包括减轻债务负担、更新技术设备、资源开发转型等,分批确定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给予财政支持,进行转型试点,落实了老旧工业区、工矿区、沉陷区等一批治理项目,改善了东北城市环境并促进了城市规划和企业改造。扶植特色优势产业,大大提升了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查找市场原因。外部市场环境及自身产业结构特点,也是必须考察的因素。当时,我国正值新一轮重化工的工业化加速阶段,吃穿住行等消费结构升级,强有力地带动了钢铁、材料、能源等行业的发展,东北“黄金十年”恰好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发展环境中。

最后,拨开数字迷雾。从2011至2014年,辽宁省管辖个别市、县的财政数据不真实,存在造假的问题,这是“官出数字、数字出官”错误考核标准导致的。然而对比近十年东北三省财政收入,不难发现东北三省同病相怜,财政数据存在问题。据某些地方人士反映,经济数据造假更多还是地方官员政绩观的问题,错误的政绩观,给经济数据造假提供驱动力,“GDP论英雄”的绩效标准应该重新审视。综上所述,“黄金十年”里,东北地区的体制机制问题并未根本触及。

第二,认清新常态下的新困境。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期间,第一次提及“新常态”一词。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从此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区别于过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长时期的新阶段。

进入新常态,东北三省又面临新的困境。近年来,东北三省的经济振兴效果不够理想。东北三省经济增速不仅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工业、投资、财政等领域也出现下滑趋势;生育率偏低,少子老龄化严重。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平均人口出生率1.18,而辽宁省的人口出生率为0.74,最高的吉林省仅为0.76。可见东北三省仍没有走出“经济衰退—人口外流”的恶性循环。

产业结构不合理、供需关系失衡是东北地区转型发展的重大制约。辽宁省出现结构性经济增长减速,主要由于服务业占比上升、工业占比下降的比例失调引起;黑龙江省能源产业占工业比重高达73%,因此,近年来能源产业发展衰退严重影响其经济状况;吉林省2015年的数据显示,第二产业占比51.4%、第三产业占比37.4% ,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第二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

体制僵化,改革滞后,创新不足。政治环境中官僚风气长期盛行,政治体制僵化;国有企业习惯于国家政策支持,缺乏改革动力,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显,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滞后,国企竞争力不足,东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竞争力逐步下降;东北三省长期存在人才大量外流现象,不仅流向一线城市,甚至流向西部地区。2014年,东北三省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仅稍高于广东和江苏的1/3;东北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成果中约七到八成在东北以外转化。

东北三省自然环境有所破坏。经济发展过程中,东北三省由于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忽略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造成土地荒漠化、湿地面积锐减、珍稀资源遭到破坏、烟煤型等大气污染和雾霾问题严重,不仅影响生态环境,更加影响东北的营商环境。

深化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的建议

第一,软硬环境一起抓,重人才,兴科技,扩大开放。打造“阳光软环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环境。抓作风建设,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要实现东北真正振兴,就必须有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干干净净的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深入整治选人用人不正风气,坚持正确用人导向,真正把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净净的干部选拔出来,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其次,建立优质经济环境和营商环境。当前,东北三省无一不在提升营商环境,以吸引更多资金和人才流入。可以借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有益经验,关键是必须按照中央深化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各级政府的“放、管、服”,逐步形成“三个清单”的管理新模式。真正建成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树立“人才兴则东北兴”的核心理念,把握人才,重视科技。在物质和感情上,双管齐下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还要出台明確的帮扶政策鼓励大学生留在东北创业就业,投身于新一轮东北振兴事业。

努力弥补对外开放地理劣势。对外借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契机,积极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大力发展与地理临近国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对内趁北京功能疏解和产业外迁的良机,根据地缘关系配对,结成兄弟帮扶城市,可以承接到京津产业及先进科技成果。

打造“绿色硬环境”。正确处理东北老工业振兴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公民环保理念,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提高政府监管力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倡导可持续发展,把保护环境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调整耗能大、污染多的产业结构,取缔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坚决打击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

第二,破体制恶疾,加速产业升级,坚守国企改革。当前,东北地区发展遇到的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深层次根源仍然是体制问题。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解决好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管得过多过细及职能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在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破除传统机制上下功夫。

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辽宁振兴必由之路。”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应与时俱进。关键是抓产业转型升级,以有持续竞争力的工业体系为支撑。打造传统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存、传统服务业和新生服务业关联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紧密融合的新结构格局。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龙头”力量,东北的国有企业必须高调大胆发挥振兴作用。不是把国有企业搞少搞没,而是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使国企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①姜巍、张菀航:《东北振兴:“三年滚动方案”能否“四两拨千斤”?》,《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17期。

②《东北振兴靠人才“大雁北归”需破除体制顽疾》,央广网,2016年11月27日。

③《东北三省经济分化态势明显 产业结构调整需精准施策》,《人民日报》,2016年10月9日。

④《李克强:东北要痛下决心优化营商环境》,《新京报》,2016年10月19日。

⑤王辉:《东北振兴:正是卧薪尝胆时》,《中国经济时报》,2016年11月23日。

⑥陈耀:《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要思考的几个关键问题》,《经济从横》,2017年第1期。

责编/肖晗题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东北振兴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一共几个人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新一轮东北振兴形势下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的思考
智珠
“东北振兴”区域政策经济效益评价
东北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毛遂自荐
全国新一轮东北振兴拉开帷幕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