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院校办学转型中的图书馆资源建设
2017-06-21段琼慧
【摘 要】 文章探讨适应高校转型发展中图书馆在转型发展中的资源分配及布局问题,论述适应应用性人才培养需要,图书馆资源建设多元化、资源配置平衡性、特色化的必要性。认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要改变文献类型及服务功能单一状况,走多元化资源建设之路;资源配置在注意各专业与学科平衡的前提下,应加大数字化建设力度;应对高校转型特色化办学挑战,图书馆也要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化资源建设之路。
【关键词】 办学转型;馆藏资源;多元;平衡
自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向应用技术型转变以来,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被一再强调。作为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如何适应转型发展需要,进行体制的改革以及管理模式与服务创新,这也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尤其是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如何适应转型发展做出新的规划与调整,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迫切问题,但是讨论此课题的学术成果目前却并不多见。本文拟就高校图书馆在转型发展中的资源分配及布局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方家不吝赐教。
一、资源建设的多元化
应对高等院校办学转型的挑战,笔者认为,图书馆首先要做的应当是重新布局和调整馆藏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扩大服务师生范围,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保障教学科研的能力。馆藏资源的调整与建设,应在丰富资源类型,扩大资源学科领域范围,实现其多元化布局等方面多下功夫。
首先,要下大功夫改变图书馆馆藏文献类型单一的状况,实现馆藏资源类型多样化。我国传统高校教育,因过分强调学生对学科知识理论体系的理解掌握,忽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因之导致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图书馆的學科建设保障与文献采集,也长期以来适应这样的办学思路。但是一旦面临高校办学转型,图书馆馆藏资源在数量、质量、结构类型等方面不能满足转型要求的问题立刻凸显出来。尤其是以纸本图书为主的馆藏资源结构类型的单一,使得资源存储、管理遇到了较大困难。所以,数字化资源收藏与利用应受到高度重视。正如论者指出:“随着网络搜索技术的发展,文献的数字化及其检索技术的发展将能够为研究与学习提供革命化的工具。”[1]高校图书馆如果仍然像过去一样只是盯着纸本文献资源,而忽略数字化资源与电子文本文献建设,轻视虚拟化、网络化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那么不但在资源建设上会迅速落后,而且仅是实体纸本图书存放空间的扩容就相当棘手,这还不包括大量堆放的过期纸质文献下架处理消耗人力资源的问题。
其次,实现资源服务功能的多元化。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主要体现于图书资源的储存及借阅,但是在高校应用性转型背景下,学校与社会、与各类用人单位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尤其是一些强化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工作场景演示要走进课堂,一些与各类职场实际工作流程相关的文献材料、信息资源等要出现在教学过程中。那么作为图书馆,要较好履行自己保障教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功能,自然就不能在这个转变过程中缺位。它的文献资源存储与服务,不仅要满足校内师生各类教学科研之需,有可能还得满足与高校实现对接的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要,此外,当然还得满足师生对未来行业发展及职场从业的需求。
这样,实现资源更新换代,扩大图书馆服务对象,提高其服务水平,都离不开对其资源服务功能多元化的重视。
二、资源配置的平衡性
高校图书馆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柱,在高校办学面临转型的情况下,适应应用型教学需要的图书馆资源调整与配置要走在前面。资源配置过程中,在突出各类资源应用实践性基础上,注意其分布的平衡性十分重要。
首先,要注意专业与学科资源的平衡配置。应用性转型引发了高校新一轮专业布局调整,部分就业难、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老专业要被逐渐淘汰,而一些适应社会需要和新技术发展的新专业会成为高校重点建设的对象。这样的情况下,图书馆的资源配置也要及时跟进做出调整,对那些减少招生规模或者逐渐被淘汰专业的图书资源,要减少馆藏及上架比例,同时及时扩大和更新新办专业的馆藏资源规模。其中,如何协调重点学科与文、理、工、贸、经、体、艺等多种学科之间的资源分配关系,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笔者认为,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照顾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及新增加专业学科的需要,恪守各类资源数量及分布范围的平衡性原则是最重要的。学科建设反映着学校办学的方向和发展路径,以学科建设需要为标尺,考察图书馆馆藏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与科学性,也是比较客观准确的。图书馆依据学科建设需要,在对现有图书资源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各个学科专业办学的需要及各专业方向涉及的学科类别,按一定比例进行新增图书文献的采购与过期资源下架提存,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调整更新,自觉在学科建设需求的约束和指引下进行资源配置,才能真正把宝贵的建设经费用在刀刃上。
其次,注意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配置的平衡。有论者比较纸本图书和电子化资源发展前景时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信息量呈爆炸式剧增,纸本文献作为信息载体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图片及多媒体以其生动、直观、容量大的优势而有超越和取代纸本文献地位之趋势。”[2]对国内许多新建本科院校来说,转型前因应对教育部组织的高等院校教学水平评估,在较短时间内突击性采集了数量不菲的图书文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馆藏质量水准的下降,这部分资源的采购,自然很难顾及学科专业的平衡,在高校转型发展中其闲置率较高自难避免,但是对其短期内提存下架则造成更大资源浪费。这样的情况下,加大电子资源配置力度,实现虚拟资源与实体纸本资源的配套与对接,既能节约馆藏空间,在资源更新换代方面也能更加灵活机动。而且,从高校转型发展的整体情况看,图书馆馆藏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将会是根本趋势。所以,从服务高校办学的长远利益出发,图书馆加大电子资源配置权重,用较少资金购进文献电子文本数据以补充珍稀资源储存的不足,同时尽量把自己特色馆藏资源数字化以提高利用率,不失为资源建设的良方。
三、资源配置的特色化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科类和学校确定发展目标和重点,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高校图书馆自然也要在应用性转型中突出馆藏特色化。何为特色馆藏?有论者指出它“是指图书馆依据本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及其主要读者群的需要,在收藏文献资料过程中有意识选择并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和优势的馆藏体系。图书馆要保持活力,保持竞争性,就要建设具有权威性、地域性、代表性和个性鲜明的特色文献资源”。[3]所以特色化,不仅仅是资金投入规模与数量问题,而是要在资源性质、门类、品质等方面,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全。以笔者所在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十二五”期间馆内开始建设咸阳地方文献特藏库,经过数年努力,如今已拥有包括地方志、历代咸阳人物传记、历代咸阳籍作家作品,及涉及咸阳地方文化、历史传说、掌故逸闻、自然人文景观等内容的外籍文人所创作文献3万余册,尤其是收集了上世纪以来问世的与吴宓、刘古愚研究相关的重要研究著作。这些资源已经构成了我校陕西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及全国仅有的“吴宓研究会”、“刘古愚研究会”等学术机构开展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文献数据库。因为图书馆坚持针对学校转型发展需要进行特色化资源配置,所以其自身为高校办学与学术研究提供保障的基本功能也就得到了体现。这对促进学科建设、弘扬地方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地方特色文献的学习和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本科院校办学的战略转型是高校图书馆发展、繁荣与变革的机遇,也是挑战。如果不应对挑战,不抢抓机遇,不緊跟办学转型步伐,高校图书馆将面临功能弱化和角色边缘化危险,也将会落后于时代潮流并影响高校转型改革。所以,高等院校转型发展中图书馆资源建设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关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百年大计的重要课题,值得人们投入更多精力去认真探讨。
【参考文献】
[1] 李钢.图书馆馆藏文献数字化的著作权合理使用[J].图书馆建设,2014(10)16-23.
[2] 卞正.特色馆藏资源“江苏医学流派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J].江西中医药学院学报,2012(4)9-11.
[3] 丁洪玲.浅议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当代图书馆,2009(3)63-66.
【作者简介】
段琼慧(1971-)女,甘肃庆阳人,咸阳师范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编辑及方志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