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里汶沉船考古分析
2017-06-21吴伟新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的井里汶外海的宋朝古沉船的出水境况。叙述了井里汶沉船(南海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技术及打捞过程,表明水下考古又迈进了新的发展阶段。评介了两宋时期中国制瓷业的高度发展及龙泉青瓷和景德镇瓷器,对宋代考古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井里汶沉船;水下考古;龙泉青瓷;景德镇瓷器
一、引言
两宋时期,制瓷业兴盛,窑厂急剧增多,定窑、汝窑、均窑、越窑、关中窑之类窑厂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市场上物品奉行优胜劣汰,瓷器越发精美,成为一种艺术品。中国的造船业在宋时极度兴盛,出现大型航海船只,并进行完整的隔舱技术,熟练运用指南针,具备远洋航行能力。中国用本土的丝绸瓷器,交换东南亚与阿拉伯商人的香料象牙和珍奇异宝,但茫茫大海也伴随巨大危险,井里汶沉船就是触礁沉船之一。
二、井里汶沉船
这艘沉船沉没于爪洼北岸井里汶外海,出水的“遗物的总数达到49万余件”。[1]沈岳明认为“大致处在晚唐至北宋早期”,进而认为这艘船沉没的年代在“北宋早期”。[2]井里汶沉船是一艘宋代沉船,它的船体构成材料是由木材打造而成,木料选用大部分是马尾松木,船头呈尖形,在航海远洋中减少海水与海风阻力,增加航速。井里汶沉船在制造时选用木料并不好,船头两侧的船舷和船尾在海底也受到大的损坏,所以很难向世人展现出一条完整的船型,但整体保存不错,也不排除甲板尚且存在的可能。[3]整艘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近800吨。[4]
2007年12月21日,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的井里汶外海的宋朝古沉船,正式出水。这艘宋代沉船被世界范围内考古专家证实,这是目前所知道的海上沉船之中,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也比较完整。2007年12月28日下午,这艘宋朝古沉船整体被平移到专门为其打造的玻璃棺中,同时将这个工程分成好几期,一边发掘一边展览;同时这次水上考古是将沉船和沉船内的物品整体打捞出海底,不使其损坏,可以说是在世界范围内,都还属首次。井里汶沉船考古事件,开启中国水下考古的新纪元,水下考古人员与装备器材,从无到有,中国水下考古正迎来一个属于中国的黄金时代。
三、水下考古
水下考古需要细致整体记录水中文物,目的在于以后更好保护与研究。不但要对每一件文物负责,还要对文物之间的联系、船的整体状况进行考察、记录,这些都在水下进行,之后才是文物被取出水面。[5]水下考古作业需要精密探测仪器、数据推算和方案,还受到很多限制。井里汶沉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就已被发现,但当时的中国开发海洋的技术能力不够,还不能对这艘古沉船进行开发探究,被搁置了些年月。水下考古开发,是伴随着沉船与物品整体打捞,不使其损坏,没有先例可以征询研究。沉船打捞分四个步骤:一是定位;二是沉井下水,即用一个巨型钢沉箱,整体罩住沉没船体及其周围淤泥;三是穿底梁;四是起吊。[6]中间的过程更是异常艰难,众人讨论集思广益得以克服。如用来罩住古沉船的沉井下压到十米左右的深度时,海底淤泥的摩擦力加大,打捞工作遇阻,第一次陷入焦虑,一些年轻的潜水员甚至有些泄气,在对打捞方案进行反复研究后,专家建议将沉井两侧的淤泥挖掉一部分,减少沉井下压阻力,这个方法取得成功。[6]对井里汶沉船考古发掘时,还要注意到海上风浪。这艘沉船包括在它里面的文物除了受到泥土的湮没,还受到海水侵蚀,这艘古沉船中的铜器、铁器之类,已经和海洋里的微生物融合在一起,几乎无法还原。瓷器也受到不同程度冲击,例如沙子的磨损,盐分的侵蚀,都会使得瓷器的釉面受到损伤,这样在水下考古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中,我们就需要对受到海水侵蚀的瓷器进行保护还原。考古就变成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不仅需要物理探测,数学计算,还要利用到生物学里面的透析饱和液的方法,将出水的瓷器放到适当的淡水中,将盐分透析出来,以此来对瓷器做完善保护。水下考古的发掘,并不是为了文物本身的价值,而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历史,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可靠资料。如这次井里汶沉船的水下考古挖掘,可以为我们更好的研究宋代人民的生活日常,当时宋朝的海外贸易、造船水平、与其他海外国家的交流程度等等提供一系列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意义超过了那些文物瓷器本身价值。
四、瓷器研究赏析
整体上,宋朝的瓷器不同于唐朝和元朝,唐朝大气奢侈,例如唐三彩等瓷器,色彩鲜明艳丽,尽显现的是富贵华丽之姿容;然而宋朝的瓷器大体表现的是古朴庄重,融合很浓厚的文化气息在其中;元朝是蒙古人统治中国大地,在瓷器的烧制中,融合了一些草原民族特色,使得我们在欣赏瓷器时有种别样的感觉。井里汶沉船中出水的瓷器,在海水中浸泡近千年,没有受到大规模损伤,不禁对瓷器的耐氧耗也是啧啧称奇。
其中井里汶沉船中出水的龙泉青瓷,它的产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县,那里山清水秀,雨量适中,制瓷的基础物质,土壤细腻温润,天然的因素,直接导致龙泉地区烧制的瓷器非常精美有着它特有特点。它的胎体特征有灰胎,质地较粗;有浅灰胎,质地细腻淡灰色接近白色,很悦目,以烧制白胎青瓷为主,同时也烧制少量的黑胎青瓷,釉色以脆青色为主,透明光亮,柔和感较弱。[7]它的清釉观看非常漂亮,触摸感觉细腻温润,好似玉。特别是船只中黑胎青釉瓷的出现,表现在外观上是薄胎厚釉,紫口铁足,并因以开片作为装饰的一种玉质感极强的乳浊釉。[8]北宋前期,龙泉窑瓷器它的釉层精明剔透,几乎都是淡青色,但是它的色泽中又夹杂着一层淡淡的黄色,我们欣赏起来就会感觉到它的釉色不纯。南宋早期,龙泉瓷器的胎釉质量得到飞跃,瓷器的釉色已经非常纯正,又润滑如玉,触摸起来极有手感,像玉一般。
同时,井里汶沉船中也带有大量的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瓷器享誉中外以近千年,长盛不衰,这与其中的人文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景德镇位于赣北政治文化中心,人文荟萃,这样出产的瓷器带有人文气息,同时群山环绕其间,气候适宜,雨量适中,直接关系到烧制瓷器的土壤质量问题。只有瓷器的最基本原材料土壤好,才能烧制好的瓷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的在瓷器制造过程中同样适用。景德镇及其附近的土壤含有非常丰富的陶土,其地质类型非常适合制造瓷器。其土壤构成可以分为五层:一、上层页岩;二、陶土厚一公尺半;三、红绿色沙岩厚二公尺;四、陶瓷矿厚三公尺;五、下层页岩。[9]景德镇瓷窑中烧制规模最大,经历时间最持久当属胡田窑,而井里汶沉船出水的瓷器中,就有景德镇的湖田窑瓷器。其中湖田窑青白釉癸口碗、青白釉页脉纹芒口碗,与传世的景德窑青白釉瓷器大不一样,一款青白釉癸口碗口径17.5厘米,底径4.66厘米,高3.5厘米,呈葵花瓣形,胎质轻薄,青白釉,釉色晶莹,盘心模印花卉纹。[10]即使这些瓷器在海水中浸泡近千年,还是异常精美,从井里汶沉船中我们看出,近千年前的中国,制瓷技术已近达到了很高造诣。
五、结语
宋朝时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外贸易繁盛,拥有能够出海远洋的大型船只,对外出口贸易远至东洋,东南亚,以至于阿拉伯地区和非洲东海岸,其中中国的瓷器在那时已精美异常,特色鲜明,取得的当时人们的高度认可,成批的中国瓷器销售海外,带动中国商业发展,人民富足。现今我国对井里汶沉船水下考古作业的打捞成功,表明我国对水下考古作业已进入世界前列。从中国东南沿海至南中国海海域,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后到20世纪的沉船超过2000艘。[11]这对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者而言,无疑有更长远的道路要走,中国的水上考古将会取得新的成就,为中国乃至世界海洋史研究带来巨大突破发展。
【参考文献】
[1] “井里汶沉船出水文物笔谈”之“编者按”,《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6.
[2] 《沈岳明.越窑的发掘及井里汶沉船的越窑瓷器.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6.
[3] 索有为.世界最古沉船“南海一号”考古发现国宝级漆器.中国生漆,2014.2.
[4] 刘黎丁.“南海一号”的打捞与我国水下考古的现状”.沧桑,2013.5.
[5] 刘洪宇.“南海一号”:水下考古巨著——访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研究馆员李滨.辽宁日报,2008.006.
[6] 张澜.“南海一号”的时空之旅——访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魏峻、水下考古队队长张威.中国科技奖励,2007.12.
[7] 李知宴.宋元瓷器鉴定.印刷工业出版社,2011.8(92).
[8] 李家治.簡论官哥二窑.科学出版社,2007.4(32).
[9] 李科友,吴水存.古瓷器鉴定指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8.185.
[10] 李庆新.南宋海外贸易中的外销瓷、钱币、金属制品及其他问题——基于“南海一号”沉船出水遗物的初步考察.学术月刊,2012.9(44).
[11] 福建文博编辑部编.纪念中国水下考古十年专集.福建文博,1997.2.
【作者简介】
吴伟新(1992.10-)男,中国史硕士,现就读上海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