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与命运的悲怆
2017-06-21余茜
余茜
【摘 要】 《鸡蛋》被誉为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佳作。本文从美国梦的欺骗性,工业化的冲击,人性的弱点来解读小说,认为父亲的悲剧是时代与命运的悲怆交响。
【关键词】 畸人;美国梦;工业化;人性的弱点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作家。作家出生在美国中部俄亥俄州的卡姆登小镇,经历了美国从农业、手工业时代向工业文明的转折变化,其作品大多以小镇生活为背景,讲述小镇中普通阶层的故事。有学者这样评论他的作品:见证了一个特定的时代,其时美国社会正从战前的农业化过渡到工业化时代,表现了一个特定地域。作家擅长描绘美国中西部小镇的风土人情,并以此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的畸形人物形象。1921年,作家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鸡蛋的胜利及其它》(The Triumph of the Egg and Other Stories),大获成功。其中的《鸡蛋》被认为是有关畸人形象的最佳作品。
一
小说以《鸡蛋》命名,寓意這一家的两次悲剧都与鸡蛋有关。父亲原本是个质朴快乐的农民,没有任何想出人头地的念头。这种生活本可以继续,可就在父亲35岁那年娶了“我”母亲之后,生活发生了变化。第二年春天,“我”出生之后,父母开始变得雄心勃勃,希望通过经商发财。父亲在母亲的提议下,辞工卖房,白手起家办起了养鸡场。十年幸劳,换来的是父亲过早的谢顶和白发,以及鸡场的破产。不甘心失败的父亲,举家迁到镇里,在铁路对面开餐馆。但生意冷清,门可罗雀。为了发财,或说受美国梦的诱惑,他变得近乎偏执疯狂。为方便顾客,他和母亲轮流休息以确保24小时营业。为吸引顾客,他煞费苦心地表演与鸡蛋有关的把戏,甚至想靠展出畸形鸡来致富。但顾客看着这些模样怪异的鸡,或不以为然,或厌恶不已,或拔腿就跑。当父亲极力想挽留的一位重要客人也被他吓跑后,父亲的梦想破灭了,他气得恨不得把所有的鸡蛋都摔碎,但最后又轻轻放下,扑在母亲怀里大哭。
二
《鸡蛋》首先表现了作者对美国梦批判性的思考,它并不适应每一个人。美国梦认为美利坚是一块能使梦想变成现实的神奇土地,只要敢于冒险和奋斗,任何人都能成功。这种盲目鼓励个人冒险奋斗的思想,虽给人以美好的遐想和憧憬,鼓励人们励精图治,挖掘生命的潜力,但冒险和奋斗不一定能带来成功尤其是经济上的成功。因为每个人性格先天禀赋和后天境遇都不同,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冒险,更遑论取得成功。在小说中,作家也借鸡蛋来隐喻美国梦的不确定性,表达了自己的怀疑。就像养鸡场的鸡蛋一样,孵出的有可能是健康的小鸡仔,也有可能是畸形的小鸡仔,难以预料和掌控。父亲在俄亥俄州做农场雇工时,原本生活得快乐单纯。有一批属于自己的马,每到周末,与同伴到镇上热闹的街市喝酒,唱歌,能后回家美美地睡觉。但与母亲结婚后,受母亲敦促和鼓励,做起了发财梦。辞工卖房,孤注一掷地办起的养鸡场,可鸡苗连连生病,孵出的是畸形的怪鸡,鸡场倒闭。父亲变得孤独忧郁。然而,在美国梦的激励下,父亲举家搬到镇上,在铁路对面开餐馆。生意清淡,父亲又幻想通过展示畸形小鸡和玩弄鸡蛋的把戏来招揽顾客,结果吓跑顾客,关门大吉。父亲原是个种田好手,种田是他的强项。办养鸡场时,他既不懂也不学如何科学养鸡和科学管理。开餐馆时,按理,父亲应该痛定思痛,总结教训,好好经营。可父亲依旧不懂也不认真琢磨如何提高饭菜质量,改善服务,招待好客人。与之相反,居然把希望寄托在以鸡蛋为主题的怪诞表演来吸引顾客,显然说明父亲头脑偏执不务实,根本不适合经商。西方有句名言,do the right thing at the right time。小说中的父亲虽正值壮年,但养鸡开餐馆,对于他显然不是the right thing .养鸡开餐馆,就是对一个老道的商人来说,都具有一定风险的投资,何况是一个只懂种田没有半点从商经验且性格偏执又不务实的庄稼汉。显然,经商致富的美国梦不适合父亲。他的失败和破产是受到美国梦盲目激励的悲剧。作家借父亲的悲剧深刻地批判了美国梦对某些人群的欺骗和蛊惑。
其次,《鸡蛋》体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于小镇居民生活的影响。一战结束后,美国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工业的发展打破了农村安宁稳定的生活,于此同时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望成功、财富和社会地位。但大多数人,面对巨大的冲击,来不及思考,也没有能力进行理性的分析,就盲从于潮流的裹挟,盲目行动。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悲剧。父亲当雇工时,生活得悠然自得。种田虽然辛苦,但他擅长于此,所以他生活得单纯而又快乐。然而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冲击,父亲弃农经商,到头来血本无归。如果没有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冲击,农村安静的生活没受到干扰,父亲本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躬耕于田地,直至终老,而不必在矛盾和痛苦中苦苦挣扎,度过余生。父亲的失败反映了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群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适应却又不能坚守初心的悲剧。
再次,《鸡蛋》体现了人性的弱点。在英语中,egg与ego“自我”的发音相近。父亲自从和母亲结婚后,就失去了ego,生活在当小学老师的母亲的阴影之下,没有自己的主见。就算父亲读书不多,文化不高,但作为一个35岁的男人,应该有自己成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不应该轻易地受他人的影响和左右。更何况影响和左右他的是“我”母亲,并不成熟更不高明。母亲是个小学老师,读了些书,很有些想法,“还在产月期间,我躺在她身旁时,她可能就在梦想着将来我能统治别人和城市”。父亲办鸡场开餐馆,都是受母亲的敦促和鼓励。而当父亲再次失败时“我”猜想他会打碎鸡蛋,一泄心头之痛。没想到,他却像个孩子似的,跪倒在母亲床前,大声地哭泣。好像在母亲面前,他的愁苦、愤恨好像一下子会减去了几分。父亲懦弱幼稚的性格,注定了他永远不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不能真正地战胜灾难和痛苦。
三、结语
《鸡蛋》中父亲的悲剧也是美国20 年代农民的悲剧。一战后,许多农民离开乡村而迁到城镇和大都市,但他们在工业高度发展的同时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应付,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沦为资本的奴隶、物质的奴隶和机器的奴隶。他们的悲剧是大时代与个体命运无法和谐的悲怆交响。这一悲怆的交响,绝不仅仅局限于20世纪的美国中西部的小镇,它的普世意义-大时代的呼唤与蛊惑,个体的差异,命运的无常等—仍然在让人们沉思。
【参考文献】
[1] E11sabethB.Booze,ABriefIntroductionTo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Shanghai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Press,1982.
[2] Twentieth一CenturyLiteraryCriticism,Vol.10.
[3] 董衡龚等.美国文学简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 杨任敬著.20世纪美国文学史.青岛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余 茜,女,汉,江西景德镇人,硕士研究生,景德镇陶瓷大学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