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导师制工作室建设研究
2017-06-21张雯靖
张雯靖
摘要:高校教育是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同时又具有处理问题的能力的人才教育场所,它关系着国家发展的未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对软实力(企业形象、企业知名度等)注重程度越来越高,视觉传达设计应运而生。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规律,提升我国的经济实力,需要加强高校教育的实际意义。传统的视觉传达导师工作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力不高,因此需要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发展输送大批人才。一方面,要提升管理的合理性,与视觉传达专业进行紧密联系;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实际生产的联系,提升教学的实际意义。本文对目前我国视觉传达导师工作室的建設现状进行了总结,然后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最后简单论述了新型工作室对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 视觉传达设计 导师制 工作室 建设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142-03
高校的教学目标是为国家输送专业水平较高的建设型人才,部分人才也可以进行科研工作。因此,高校专业的内容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联系较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主要是对企业的形象因素,产品的包装或标识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它能够拉近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还能提升商品或服务的隐性质量。目前,有较多高校开办了这一专业。需要注意的是,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不仅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工作,还要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要对导师的工作室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目前,高校视觉传达导师工作室对学生的灵感培养较少,动手能力的培养也较弱。因此,要加强相关的建设,进行教育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国家的稳定和谐发展。我们对导师工作室的建设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以下是主要的研究内容。
一、导师工作室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对这些问题的总结分析。
(一)学生自律性低
视觉传达设计属于艺术类的专业,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了较为懒散的习惯,对自由的界定过于宽松。他们自律性的下降导致教学工作开展受阻,教师对其监管也有一定难度。另外,这一专业的个性化较强,又需要为学生创造个性化、自由的学习空间,这也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了难度。最后,有部分学生过于重视“灵感”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其专业水平过低,自身又没有深刻的认识。实际上,设计工作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忽视理论,只会导致对设计灵感难以捉摸,在表达能力上也有欠缺。有时“灵感”就在身边,学生却没有敏锐的视角对其进行捕捉,也没有优秀的表达能力进行表现[1]。
(二)学习环境不够轻松
另外,有些教学环境过于压抑,不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视觉传达设计是需要一定灵感的,它需要将学生的自我意识进行体现。但是,有的教师设备不齐全,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展示,环境不够轻松,也不能配合学生进行良好的思考。这些因素导致学生和教师、学生之间的交流受阻,学生的思考也受到了影响。
(三)管理工作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不高
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性较强,部分管理工作没有对这些专业内容进行充分考虑,造成了管理工作不合理。另外,这一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际运用能力,部分高校对这一能力的教育采取了忽视态度,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较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
(四)工作室的建立
为了解决上述的三个问题,高校提出了导师制,并建立工作室,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这一做法提升了管理的合理性,为学生创造了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而且能够提供较多的设备,从而提升学生对理论的运用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尤其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基础课程中,学生进行了较多的艺术性培养,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个性思考和表达的空间,导师工作室为学生提供了这个空间。但是,这一教学模式的开展还有待提高。一方面是学生的管理模式没有进行相应的转变,导致工作室的作用不能完全体现;还有一方面是教学模式没有进行本质的改革,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所加强,但仍然无法满足经济市场发展的要求,最后,部分工作室的内容与专业有所脱离,导致教学工作进展缓慢[2]。
二、优化工作室建设策略
为了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对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一方面要加大导师制的学习模式推广力度,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工作室,为这一专业提供良好的学术发展氛围;另一方面,要对导师的工作室进行优化,适应经济市场的变化规律,为我国的发展输送大量设计类人才,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目前需要从以下的三个方面来提升导师工作室建设的合理性[3]。
(一)优化管理方式
上文中提到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崇尚自由,喜欢轻松的学习环境,因此,出现了自律性下降的现象。为了适应这一专业的性质,教育工作者不能采取加强制度的严格性来增强管理。这会损伤学生的创作思维,也不利于良好交流氛围的构建。教师需要调查每一位学生的自律性降低的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例如,发现某一位学生因为沉迷网络游戏,出现旷课的现象,要联合其他同学进行教育,要加强同学、朋友对这名学生的监督,使其按时上课。同时,要与其进行一些交谈,使其认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提高其上课的自主性。最后,要提升教学的趣味性,适时的开展一些文娱活动,提升学生对教师和课堂的亲近感。导师的工作室,一般是固定的专业学生使用的,要以一种区域划分的家庭管理模式,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另外,有的学生过分依赖“灵感”,对理论知识采取了忽视的态度。教师要做好指导,必要的时候,需要通过一些小任务,打击他们膨胀的“自信心”,使其认识到理论不足会导致表现能力缺失的危害。要注意,在进行管理时,要松紧结合,以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系统性和对理论的运用能力为教学目标[4]。
(二)改变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较少,导致学生对理论的运用能力较弱,不利于我国经济市场的发展。因此,在导师工作室建设时,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的实际意义,然后通过一些措施来增强其运用能力。可以通过联系一些企业进行合作,来提升学生对市场的熟悉程度。例如,某一初创企业在进行企业宣传设计时,可能会因为资金不足,没有选择经验较丰富的专业团队。教师通过联系,与其合作,让学生与相关人员进行合作,在团队中完成这一项目。在这一过程中,与实际的联系程度非常高,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同时维护好学生的权益。同时,导师工作室的设备要齐全,能够为学生的实际活动提供支持[5]。
(三)将管理与专业高度结合
目前的管理工作,没有与视觉传达专业相结合,导致工作室的管理模式不科学。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具有较高商业价值,同时又有一定艺术性的专业课程。因此,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在管理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水平、兴趣爱好等,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有的同学喜爱运动,就可以在教授时重点介绍动态美,向其传授一些以静态景象表现动态发展的技巧,并将其与运动相结合。比如,教师向其布置设计篮球比赛宣传的任务。通过对不同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内容,视觉传达的表现技巧都可得到体现,而其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做到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同时,不同学生的兴趣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也不相同。有的学生更喜欢环境设计,偏爱于规划类设计,教师就可以多进行此方面的教学。视觉传达设计具有一定延伸性和包含性,当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超出了教学教材,教师应该鼓励,提倡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钻研,增强我国视觉传达设计的尖端人才的设计水平,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
三、新型工作室重要意义
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加强,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也得到了有效地教授,学生对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这一种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能够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促进国家稳定发展。除了上述的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还有以下的重要意义[6]。
(一)拉进师生关系
在這种教学方式中,老师管学生类似于家长管孩子。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更加亲近,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教师可以实时的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变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能够观察到学生某些设计理念的缺失,或设计方法的错误,从而进行相应的教育。
(二)减轻辅导员工作
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文关怀制的管理,学生对教师的管理工作能够积极配合,而且从心底认同了管理的重要性。传统的导员管理,不仅使管理的效果下降,还导致了学生对管理者出现了抵触情绪。这种模式解放了部分导员的工作,有利于和谐校园关系的构建,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教学深度[7]。
(三)丰富实践活动
视觉传达设计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这种教学模式通过较多的实践,增强了对理论的运用能力。另外,这种实践活动对当地的发展也有帮助,学生的能力没有经过社会的洗礼,相应的,他们的思想仍然普遍处于一种较为开阔的境地,他们往往能够为视觉传设计的作品提供另一种角度,创作出新颖的作品。而且,政府与他们进行合作,也实现了教育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增强了当地的文化氛围。
四、结语
视觉传达设计的课程内容比较发散,要求学生对理论知识拥有较高的理解程度,能够运用到经济市场的发展中。它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因此,导师制工作室需要推广,在建设时要注重教育方式和内容的优化,增多实践活动。它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因此加强学生的个性化,为其发展提供宽松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对管理的忽视,反而需要以更强的能力进行管理,协调教学活动和学生自由思考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慧琳.河南省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导师制工作室建设[J].艺术科技,2016, (10).
[2]童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研究[J].品牌研究,2014,(11):233-234.
[3]林美玲.民办高校视觉传达设计系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品鉴,2016,(02).
[4]周航宇.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建设与实践发展研究[J].神州旬刊,2013,(05):282.
[5]董蕾.独立院校视觉传达设计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6,(03):293-294.
[6]沙琳.高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研究[J].教育,2016,(12):00230.
[7]杨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作室教学的理性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