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琵琶“反正弹”的当代价值思考

2017-06-21王欣洁

艺术评鉴 2017年8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琵琶

王欣洁

摘要:琵琶作为中国乐器艺术史上主要的弹拨乐器,历经多代衍变至今,衍生出多变的曲目风格与演奏技巧,曾获白居易“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赞。琵琶的演奏技巧甚多,本文笔者就对琵琶的反正弹演奏技巧和当代价值进行简单探索,希望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琵琶 反正弹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054-03

反正弹作为一种新型的琵琶演奏手法,最早是由刘德海创作的,该演奏技巧的诞生不仅创新了琵琶的传统表现形式,还丰富了其音乐内涵,进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刘德海先生在继承传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适当地融合了西方演奏技巧,从而形成了反正弹这一创新演奏技巧,因此对琵琶反正弹的当代价值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琵琶反正弹的含义

反正弹演奏技巧最早是由刘德海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该种演奏技巧主要借鉴了吉他的“正中存反”“反中存正”的指法,并融合了琵琶传统演奏技巧中的“摭分”,分弹为正,摭弹为反,这便是反正弹[1]。

二、琵琶反正弹的演奏方法

反正弹由反弹和正弹构成,正弹主要是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沿着弦右侧向弦左侧用指甲的正面弹出,大拇指沿着弦左侧向弦右侧用指甲的正面弹出。而反弹则主要指采用跟正弹相反的弹奏技巧,也就是用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沿着弦左侧向弦右侧用指甲的正面弹出,大拇指沿着弦右侧向弦左侧用指甲的正面弹出。反正弹演奏技巧主要借鉴了吉他的反弹演奏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中指、无名指以及大拇指的反正弹,然后再将这种演奏方法系统化地运用到乐曲中[2]。四个手指分别反弹、正弹便可以获得八声。反正弹演奏技又可以包含多种变化组合,通过这种手法演奏出来的乐曲声音刚柔并济,富有变化。

三、琵琶正反弹音色分析

琵琶的正反弹的关键在于反弹,而反弹的雏形是演奏者的食指从左到右将弦抹进,再使用指甲反面弹奏琴弦,如此便和正弹之间构成了柔和刚、阴和阳的音色對比。反弹出的柔衬托正弹出的刚、反弹出的抑衬托正弹出的扬、反弹暗衬托正弹出的明。正是通过这一正一反的演奏手法赋予了琵琶音色的变化美。另外,通过反弹技巧还可以突出旋律的重点,而正弹则可以用于伴奏型部分的演奏,通过正反弹形成强烈的音色比较,并且反弹和正弹之间的转换迅速,如此便可以让乐曲更加流畅且悦耳。通过反正弹演奏出千变万化、色彩各异的音色,不仅丰富琵琶的演奏技巧,而且还为琵琶音乐作品的创作注入了更新鲜的血液。例如:在《喜庆罗汉》这首乐曲中,纵观整个乐曲,仅仅运用了中指的反正弹演奏技巧和弹挑演奏技法,并未运用轮指,所以整首乐曲的音色凸显出了“拨子”坚挺的颗粒美。又如:在《天鹅》这首乐曲中,刘德海先生便运用了很多大拇指、食指、中指的综合反弹演奏技巧,淋漓尽致地给听众展现出了一幅天鹅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生动景象,运用反弹向听众带来的生动且丰富的听觉享受,让听众犹如身临其境。

四、正反弹的当代价值

(一)对传统技法的继承

在上文中,笔者已经阐述了反正弹主要源于我国的传统技法,并在借鉴西方吉他演奏技巧的基础上对传统技法进行了创新和突破。琵琶的传统演奏技法为“摭分”,其中的“摭”主要指的是右手的大指向外扣和食指内抹同时发双音,而“分”则指的是右手的大指向外挑和食指向外弹同时发双音。其中的摭为反弹,而分则为正弹,这便是反正弹。而摭也代表着虚,分代表着实,虚实相杂,赋予了琵琶乐曲更多的情绪。这种传统的琵琶摭分演奏技巧在古曲中非常常见。例如:《平沙落雁》中便运用了摭分的演奏技巧,从而演奏出忽明忽暗、忽虚忽实、忽近忽远的音色,从而将大雁的形象更生动地塑造出来。另外:在《十面埋伏》这首乐曲中,很多个流派均运用了摭分的弹奏手法,而其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有些流派是在作品的开始部分便运用该演奏技巧,而有些流派则是先运用摭弹或者单分的演奏技巧,然后再随着乐曲的渐进换成摭分技巧[3]。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作品均运用了摭分的演奏技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不管琵琶的演奏家属于哪个派别,他们均在这些作品中运用了一正一反的摭分弹奏技巧,导致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通过摭分的弹奏技巧能够让乐曲的虚实变化更生动、丰富。而刘德海先生是一个将“摭分”分开使用的音乐家,这一创新思维不但融合了传统琵琶在演奏中常运用的“摭分”技巧,还借鉴了吉他的反弹演奏手法,在反弹时只用食指或者大指演奏,再配合连续的正弹发音,从最初部分的食指反弹逐渐过渡到当前的中指、无名指和大指之间的反正弹技巧,这正是对传统演奏技法的继承。

(二)对传统技法的创新

刘德海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又对先前创作出的食指、中指、大指反正弹演奏手法做出进一步创新,形成了用无名指反弹的又一个新演奏技巧,如此便构成了八声,其中以刘德海先生的《乡土风情》表现最为突出。在这首乐曲中,刘德海先生在描绘点状音色时便采用了反弹,并且还借助点八声的弹奏手法,达到了立体式线性音响效果,从而丰富了琵琶的音色。从《乡土风情》中运用的正反弹技巧分析,该弹奏手法不仅仅是技术符号,还给听众展现了生命的活力。反正弹演奏技巧从八十年代的写实逐渐发展至九十年代的写意,通过反正弹形成的“一正一反、一刚一柔、一实一虚、一明一暗”,赋予了琵琶丰富的音色。反正弹的诞生给琵琶演奏技法的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运用反正弹创作的乐曲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

(三)正反弹的人文价值

刘德海先生认为 ,对于每位音乐家而言,在演奏之前,均需要从以怎样的情感宣扬怎样的理念,以怎样的音响抒发怎样的情感以及以怎样的技法创造怎样的音响三个方面去构思。刘海德先生正是用自己独特的文化视野,为我们开创了琵琶音乐特点的新天地,在近代,各种流派在开创各种风格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无论哪个流派、哪种风格,不可能永远长青的,但是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却不会被淹没,即便被遮蔽,也仅仅是暂时的。当时机出现时,便最终会被青出于蓝的后辈所认知和汲取,创造出新的类型。而刘德海先生创作的反正弹演奏技巧应证了琵琶领域中类似自然科学的物质不灭的定理,正是在这种人文精神驱使下才推动传统文化,才有了创新,才能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特别是在当前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冲击,假若失去了新的音乐语言,仅仅是停留在传统的声音和技术上,则很难达到新的艺术领域,换而言之即音乐语言将很难全面的表达出21世纪的人文精神。刘德海先生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创作出的“人生篇”“田园篇”“宗教篇”均借助反正弹演奏技术来表达了对21世纪新的人文精神的追求。与此同时,刘德海先生还保留了传统,努力弘扬传统的人文价值,对《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作品进行了重新编排,运用新的技法赋予了传统创新的表达方式。在创新的同时将语言回归到传统的人文精神中,在追求新乐曲风格的基础上,创造了反正弹技术,开拓琵琶演奏技术的新领域。

(四)琵琶反正弹的发展价值

琵琶正反弹演奏技巧源自于琵琶传统的摭分演奏手法,所以反正弹并非是将正弹改成反弹,而是在继续保持正弹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反弹技法而来的。也不是用反正弹技术完全取代正弹技法,或者是用吉他的演奏技法来代替反弹技法。反正弹的出现乃是新和旧以及继承和发展的完美结合。反正弹是在传统琵琶演奏指法的食指、大指作为基本指,然后逐渐扩展到食指、大指、中指以及无名指4个基本指。4个手指均可以各自反弹和正弹,如此便获得八声。这八声便是创新的发现和组合形式的母音。最后八声逐渐发展成由点和线两个部分构成的正反弹技术系统。刘德海先生的创新思想为在“旧”中孕育“新”。刘先生强调要用流变的原则看待传统,换句话说,即对待传统,关键在于把握老祖宗的精神,并非掌握音符或者版本。纵观琵琶发展历史,当其发展到第二个高峰期时,形成了平湖派、無锡派、上海派、浦东派、崇明派等等,这些派别之所以各成一派,关键在于他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演奏技巧、传统曲目以及艺术风格。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家们无时无刻不在创新传统,今天的创新正是昨天的传统,站在各个角度分析,正反弹演奏技巧的存在,具有促进琵琶发展的价值[4]。

(五)琵琶反正弹的美学价值

更难能可贵的是,刘德海先生还将弹奏上的反正弹技法延伸至了艺术美学上的反正弹,这属于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美学价值。刘先生认为以正弹为主的传统弹奏技巧,虽然也具有美学价值,但是这种美过于单纯而降低其美感。因此他认为只有正但是没有反的话,乐曲声音单薄且苍白,为此他创造了反正弹,实现了“正”中有“反”、“反”中有“正”,从而形成了音色的刚和柔、阴和阳的音色差异和对比,丰富了琵琶的音色。不仅如此,刘德海先生要严格要求自己的艺术上同样能够你正我反、你反我正,别出心裁,独具匠心。刘德海主张只有不断创新艺术,才有可能引领并提高当代人的审美情绪,从而让琵琶这一古老乐器不断流传下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反正弹弹奏技巧作为刘德海先生创新传统琵琶技法的优秀成果,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刘先生创新的演奏技巧,更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正是他的创新,才推动了琵琶的发展,进而带动了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即便到今天,琵琶反正弹演奏技巧的价值也是不容小觑的。

参考文献:

[1]葛颖.略论“反正弹”技术在刘德海先生创作中的运用[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3年.

[2]田甜.概述刘德海对琵琶演奏技法发展的贡献[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01):207-212.

[3]董楠.琵琶反正弹技术及其美学价值[J].中国音乐,2005,(04):171-176+180.

[4]张汀.琵琶还须反正弹——静海风景线[J].经营与管理,1990,(05):23-24.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琵琶
我和我的琵琶
琵琶你好,琵琶
也说“琵琶声停欲语迟”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