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瓷靓影

2017-06-21高功

收藏界 2017年1期
关键词:吉州窑繁昌青釉

高功

在安徽地区的墓葬、窖藏,以及隋唐大运河等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古瓷器。这些文物品种丰富,质地精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瓷器的制作水平。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古瓷器,既有寿州窑、繁昌窑、萧窑等当地窑口的,也有定窑、吉州窑、景德镇等窑口的。

隋唐宋元时期,我国经济文化发展,制瓷业空前发达,出现了长沙窑、定窑、邢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全国著名窑口。瓷器的造型日益丰富,划花、刻花、贴塑、绞胎和釉下彩绘等装饰手法大量使用,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也融于瓷器的制作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面貌和审美情趣。

这一时期的安徽,在制瓷业方面也得以蓬勃发展,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淮南、繁昌、萧县等地先后出现了寿州窑、繁昌窑、萧窑等三十多个窑口。寿州窑的黄釉、繁昌窑的影青釉瓷、萧窑的白地褐彩及动物玩具等产品特色明显,在全国有一定影响。

寿州窑

寿州窑位于今天的淮南市上窑镇,唐时属寿州,故名寿州窑。其创烧于南朝,兴于隋唐,衰落于五代。早期烧造青瓷,唐代时烧造黄釉瓷,兼烧黑釉、酱釉等品种,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寿州瓷黄,茶色紫”。装饰手法有划花、刻花、剔花、点彩和堆贴花等。其中剪纸漏花、贴木叶纹装饰为寿州窑首创。

青釉盘口四系印花壶

隋 1982年合肥市北门白水坝出土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器型规整,颈部至腹部采用当时流行的戳印花工艺,装饰纹样分别为花卉、草叶、忍冬纹、变形莲瓣、弦纹等,为典型的隋代淮南窑(寿州窑前身)产品。这一时期的淮南窑产品,胎质细腻,釉面光洁,常以模印、刻花、贴花等技法装饰,造型具有北方窑口特征,装饰风格又具南方瓷器风格,说明这一时期南北方文化在此交融。

寿州窑酱釉漏花执壶

唐 20世纪70年代寿县出土 寿县博物馆藏

圆唇,喇叭口,短颈,溜肩,鼓腹,饼足。通体施酱釉不及底足,露胎处施一层化妆土,腹部有三朵剪纸漏花作为装饰,花蕊为酱釉,花朵其他部分为露胎装饰,胎质灰白。

唐代各种手工艺发展迅速,尤其是金银器制作中金银平脱夹缬等工艺的发达更加促进了剪纸技术的发展。把剪纸漏花运用于瓷器上,主要是把剪纸直接贴于瓷胎然后施釉揭起剪纸图案露出瓷胎和釉色相对清晰起来,这种手法有时还与描绘剔刻等技术相结合,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

寿州窑剪纸漏花器物的发现,说明剪纸漏花技术至少在唐代寿州窑产品中已经开始使用,对全面地认识和研究寿州窑的装饰手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繁昌窑

繁昌窑位于繁昌县柯家冲、高潮、李村和高塘,是南方地区最早烧造青瓷的窑场之一。始烧于五代,盛行于北宋,宋末废毁。产品以影青釉为主,次为白釉,装饰手法主要有刻花、印花、剔花等,荷花盏、葵口杯、镂空炉等为该窑典型器物。

繁昌窑影青釉凤头壶

北宋 1977年繁昌县新港镇出土繁昌县博物馆藏

壶的上部圆雕成一只凤头,凤头上塑一冠形饰物,口沿部为四瓣花状,饰一圈连珠纹。长颈,从上至下由细渐变粗,颈上饰二条凸弦纹。圆鼓腹。肩部饰两条阴刻细弦纹。细长流微弯,流的口沿部稍残。与流对应部位装有弧形双条扳手,矮圈足、平底。体外施影青釉,至圈足以上,圈足边沿与足底皆无釉。胎较白,影青釉与同期景德镇窑产品相比稍偏黄白,而与繁昌窑之柯家冲窑产品相比,釉也相对较白,烧成质量较高,应是繁昌窑中骆冲窑的产品。

此凤头壶造型尚有唐代遗风。在宋代生产的影青釉瓷器中,这种造型的器物非常少见,目前只在广州西村窑产品中有少量发现,但其影青釉发色与此壶相比差之甚远。在安徽繁昌窑产品中,凤头壶目前仅发现此一件,弥足珍贵。

萧窑

萧窑位于萧县白土镇,又名白土窑。始烧于唐代,盛行于宋金,衰于元代。唐代烧造的黄釉瓷与寿州窑相同,宋、金时期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受北方磁州窑影响,有白釉绿瓷、白釉褐花、白釉划花等品种,其生产的碗、罐、钵、瓶、建筑构件、动物玩具等颇具特色。

萧窑白地褐彩“八仙馆”瓶

金 1985年萧县白土镇萧窑窑址出土 萧县博物馆藏

小喇叭口,短颈,溜肩,颈肩部竖装四系,筒形长腹部微鼓,足部内凹。器口至上腹部施白釉,并书有褐彩“八仙馆”三字,下腹部施褐釉一圈。此瓶出土于萧县白土镇萧窑窑址上,为这一时期萧窑的典型产品,同时出土的此类器物还有墨书“太平馆”、“仁和馆”、“仁和”等字样的四系瓶。

萧窑位于萧县白土镇,又名白土窑。始烧于唐代,盛于宋金,衰于元代。宋、金时期,萧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受北方磁州窑的影响,有白釉绿彩、白釉褐彩、白釉划花等品种,其生产的碗、罐、钵、瓶、建筑构件、动物玩具等颇具特色。安徽的淮北、亳州、宿州等地均有萧窑产品出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准北市柳孜运河遗址中也出土了一件萧窑白地褐彩“仁和馆”瓶,说明这一时期的萧窑产品不仅在周边地区销售,也随着运河输往全国各地。

萧窑自地褐彩四耳瓶

金 1965年淮北市出土

圆口卷唇,长圆腹,平底微内凹,颈部装扁带形四系,上部施白釉,白釉之上用褐彩绘画草叶纹、弦纹,风格粗犷,写意生动。金代萧窑以烧造白釉瓷器为主,主要受北方磁州窑的影响,此瓶在装饰风格上就吸收了磁州窑豪放洒脱绘画特点,独具特色。

除了安徽当地窑口的瓷器,安徽博物院还收藏有长沙窑、景德镇窑、定窑、吉州窑、龙泉窑、耀州窑等众多窑口的古瓷器。这说明在宋代以前,我国的商业流通已相当发达,不仅南北瓷器使用普遍,而且各地瓷器制作工艺互相借鉴和影响,安徽窑口的瓷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北方色釉瓷和浙江青瓷的影响。

长沙窑

长沙窑青釉褐彩贴塑人物执壶

唐 1965年濉溪縣临涣集王氏墓出土

侈口,长颈,圆肩,肩上装八棱形短流,双系和曲柄为三棱形。通体施青釉不及底足,釉下施化妆土。腹部施三大块椭圆形褐斑,褐斑处贴塑胡人吹奏、舞蹈人物各—人,姿态优美,神态自如,极具异域风隋,为唐代长沙窑典型产品。

长沙窑褐绿彩狮形镇

唐 1953年合肥市出土

瓷镇纸作卧狮形,狮头微抬,瞪目竖耳,四腿卷曲,刻划了狮子小憩时的神态。周身用黄、褐、绿彩作装饰。釉色清淡雅致、光润柔和,造型生动,是长沙窑釉下彩绘瓷的一件杰作。

长沙窑褐绿彩狮形镇

唐 1953年合肥市出土

瓷镇纸作卧狮形,狮头微抬,瞪目竖耳,四腿卷曲,刻划了狮子小憩时的神态。周身用黄、褐、绿彩作装饰。釉色清淡雅致、光润柔和,造型生动,是长沙窑釉下彩绘瓷的一件杰作。

邢窑

白瓷仰莲注子

五代 1956年合肥市西郊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墓出土

该注子小口、圆唇、球形腹、圈足。六棱形短流,宽扁带式曲柄,口沿以下饰两道凹弦纹,腹部浮雕六瓣仰莲纹。胎色洁白,质地细腻,通体施白釉,釉质莹润,造型优美,装饰新颖。从胎、釉等方面分析,应为五代时期邢窑产品。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影青釉注子注碗

北宋 1964年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元(1087年)墓出土

此注碗将注子紧实地包裹其中,既拿取方便,又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注碗内底留下的四个支钉痕正好与注子底部的支烧痕迹吻合,说明此套器具很可能为成套烧造。此外,注碗口沿部分的黄色土沁为地下埋葬多年所形成,却与器物本身的影青釉色浑然一体,更显深浅明暗变化,可谓巧“借”天工。此件注子注碗为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精品,又出土于北宋纪年墓中,历史、艺术价值极高。

景德镇窑影青釉仙人吹笙执壶

北宋 1994年宿松县东郊北宋天圣三年(1084年)墓葬出土宿松县博物馆藏

整体造型为仙人吹笙形象。壶口开于人物头部的冠状饰物内,人物脑后发髻上有蜻蜓饰物。从脑后至肩部用两根飘带并列的形状做成壶把。人物双手捧笙于胸前,笙为斜直形,中空成为壶的流。在笙的底部与仙人的口部之间,塑以弯曲的细吹管相连。壶体做成人体形状,简单的刻划纹勾勒出袍服形状,下端饰两圆点以为双足。通体施影青釉,在人物的冠部、发部、衣襟以及前胸部、足部和笙的身筒与吹管上均施有铁褐色釉下彩。釉面光洁,壶体中部以下多见细密的冰裂纹。

该执壶造型新颖,制作精巧,显示出作者精湛的艺术水平,是一件难得的宋代瓷器艺术精品。其用途应为酒具。在宋代执壶中,人形壶较为少见,以吹笙为题材者更尚属仅见,此壶表现的有细长弯曲吹管的笙造型,对于研究宋代乐器、酒具等文化生活用品有重要参考价值。

定窑

定窑白釉刻云龙纹长颈瓶

北宋 1957年滁县(今滁州市)出土

口沿外折,细长颈,球腹,高圈足略外撇下折。通体施白釉,腹部刻划一条龙纹,此瓶造型优美,胎体洁白,螭龙纹及四周云纹均用简笔线条勾画,极为抽象写意,刀工遒劲有力,线条自然清晰,富于动感,为定窑的上乘佳作。

紫定描金彩瓶

北宋 1982年合肥市肥西县将军岭乡李岗村出土合肥市文物管理处藏

该瓶为浅盘口,短颈斜直,丰肩,上腹鼓出,下腹斜收,浅圈足。胎厚仅0.2厘米,胎质洁白细腻,露胎处有明显的刷丝痕。除足跟外,壶内外均施酱黄色釉,釉质莹润,釉上描绘的金彩已脱落,但尚留有描绘的纹饰痕迹,画面在侧光下清晰可辨。两道细弦纹在壶的腹中央,将画面分为上下两组,上组为一幅写实画“莲塘风光”图,两片荷叶高低相错飘浮在水面,一枝荷花亭亭玉立,荷叶后面画一丛茂盛的蒲草,荷叶下点缀着几颗水草;下组为一圈绘制工整的变体仰莲纹图案,莲瓣共九对十八瓣,分前后两排重叠,用双线勾勒,整个画面构图简练。

吉州窑

吉州窑绿釉狮盖香薰

北宋 1964年宿松县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墓出土

香薰盖上蹲踞一狮子,狮侧目昂首,尾部上翘,脚踏绣球,造型憨态。香薰下部为一莲花须弥座造型,莲瓣局部刻意不施釉,露出黄白色胎体。绿釉与白胎相互辉映,形成莲瓣不同侧面的阴阳变幻,使得整件器物,饱满不失灵动,反映出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从器物的造型、釉色、胎体和装饰线条等方面推测,此件绿釉香薰应为北宋时期吉州窑的绿釉产品。

吉州窑莲花纹梅瓶

南宋 1955年巢湖市周郑村出土

瓶小口,唇外卷,短颈,溜肩,椭圆形腹,矮圈足。黄白色胎,器体轻薄细致。口、颈部施白釉,肩部以下为黑色,有两道弦纹,弦纹以下至足部为黑地白花,分绘莲花、荷叶及莲蓬果组成的图案满布全身,接近足部又是两道弦纹,弦纹以下是黑色,底足部分又有一道较宽的弦纹,色调柔和富丽,为吉州窑难得的作品。

龙泉窑

龙泉窑青釉长颈瓶

南宋 2006年宿松县河西山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墓出土

此件龙泉窑青釉长颈瓶为洗口,细长颈,斜肩,扁圆腹,圈足。釉外观柔和淡雅,光泽如青玉。胎质灰白,胎体坚硬细腻。由于胎骨中含铁较多,经高温烧成后,足部無釉处呈铁红色。此瓶2006年明宿松县河西山陈氏夫人墓出土。墓葬为单人砖室墓,另出土影青釉瓷碟、影青釉盏托等,共八件瓷器。墓志详细记载了墓主人许欣之妻陈氏的生卒年月及入葬具体时间,为研究这批瓷器提供了可靠的时间依据。

猜你喜欢

吉州窑繁昌青釉
吉州窑陶瓷中书法装饰的应用研究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繁昌蝶变
宋代吉州窑窑变瓷的创新
香港苏富比历年所见吉州窑拍品
吉安市博物馆藏吉州窑黑釉瓷赏析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繁昌老年大学参加全县庆祝建党97周年书画展
安徽省繁昌老年大学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