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全义治洛的简约线路

2017-06-21秦德君

决策 2017年5期
关键词:洪迈流民废墟

秦德君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好的治理就是在治理与治理目标之间,找到一条最短的直线。

洛阳是十三朝故都,有4000多年建城史,是中国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文化积淀极深。在洛阳治理史上,有个人很值得一提。

据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记载,唐朝时洛阳经历了多年战乱,破败不堪,风吹草长。后来张全义做了河南尹,招抚流民,整理修造,经过不长时间的治理,很快使“城无居人,县邑荒圮”的破败洛阳成为当时强大的军镇。

张全义是唐末五代时将领,经历比较复杂,但其治洛,正如洪迈评述的功绩甚大,治理的办法也值得品评。

张全义到任时,麾下只有百余号人,面对的是一个破败不堪的都邑废墟。他挑了十八个有能力的人作为“屯将”,每人发给一面旗、一张榜,到周边18个县树旗张榜,招抚流散逃亡的民众。再挑十八人作为“屯副”,安抚回归流民,劝耕农桑,恢复生产。在政策上,对难民实行“零赋税”,免除所有征收。在刑律上,除犯杀人罪严惩外,其余都不用重刑。又挑十八个熟悉文字计算的人做“屯判官”,打理日常事务,使远近流民很快聚集起来,每屯人口上升到数千户。

在他治下,都城坊曲,渐复旧制,诸县户口,率皆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土。百姓勤勉务农植桑,把一个饱受战乱的破败洛阳,治理得“复为壮藩”,成为当时的“一线城市”。

兩点之间直线最短。好的治理就是在治理与治理目标之间,找到一条最短的直线。今天来看,张全义的城邑治理有相当的启发性:

一是“仁政”,即以人为本,人和政通。只有把人置于中心,才是治本之道。张全义知民疾苦,通过“绥抚”政策引归流民,组织流离失所的人们重建家园。从废墟之地到富庶之城,民众的生存境遇大变。

二曰“勤政”。如前述,张全义晨兢夕厉,听闻哪家农桑搞得好,必至其家,亲慰劳之;哪里农耕不佳,存在问题,则必临其地,“集众决责之”,责成当地负责人立马解决。

三曰“善政”。张全义治洛很突出的一点是不与民争利,凡事让利与民,让人们有积极性。当时如减免税赋、减少征收、减轻百姓负担等,民众普遍有“获得感”。

四曰“训政”。利用农闲开展青壮培训,“教以弓矢枪剑”,构建起民间治安维稳力量,确保了一方平安和良好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这是一种自治、自我管理,官方是出思路、搭平台、提供培训服务。

五曰“简政”。当时洛阳整个管理系统非常务实简约,刑宽事简,简化办事手续,注重的是积累性发展和渐进式管理,基点在于如何让民众富庶起来。等到百姓富起来了,才建章立制。这种治理线路,合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原理。

大道致简。最简约的管理是最有效的管理,也最合乎管理的初始命题。这一点在张全义治洛中,也再一次得到明证。

猜你喜欢

洪迈流民废墟
“废墟”
东晋士族与流民研究文献综述
废墟里的救赎
浅谈《容斋随笔》对“忠义”的书写
略论十九世纪中叶鸭绿江北岸早期朝鲜流民社会——以《江北日记》为中心
街头的废墟
西晋流民问题浅探
南宋名臣的诗情雅韵——洪迈诗歌浅析
明宪宗时期安抚荆襄流民的措施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