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的运用
2017-06-21胡为雄
胡为雄
摘要:习近平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其精髓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它来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和建设中的诸多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又形成了诸多新的哲学论点,并用来指导全党的工作,成功地解决了当前改革攻坚中的许多难题。习近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弘扬读经典、学哲学的好传统;二是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三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作有效的思想方法。
关键词: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性运用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成立起来的,它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其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故党的历代领导人都提倡学哲学、用哲学,用来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问题。在党的第一代领导人中,毛泽东堪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典范。在新一代领导人中,习近平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掌握其精髓的基础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它来解决当代中国改革和建设中诸多新问题。习近平自出任党的总书记以来,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行集体学习时,有两次专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在地方工作期间,习近平就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哲学论文。当前,习近平提倡全党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适用新时代的需要,也是着眼于自身和全党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提高。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他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好地提高我们分析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三年以来,内政外交各个方面取得的成绩巨大,面貌可谓焕然一新,这可以视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于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又形成了诸多新的哲学论点,并用来指导全党的工作,成功地解决了当前改革攻坚中的许多难题。本文就习近平积极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四个方面进行概述。
一、弘扬读经典、学哲学的好传统
习近平长期以来自己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强调领导干部要认真带头学。1990年他就这样说过:“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领导干部,如果不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不用马列主义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他要在革命斗争中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增强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是不可能的。”正是具有这种理念,他到中央工作以后,就极为重视弘扬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读经典、学哲学。
对于怎样读经典、学哲学,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讲话时讲得很系统。他首先讲了领导干部为什么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党的先进性很重要的体现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先进性。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所阐发的基本原理始终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思想基础。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领导干部。要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形成的创造性理论观点,都可以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找到理论渊源,显示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进而强调:“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他列举党的历代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很重视:早在1938年10月召开的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强调了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典范,一直大力倡导和推动全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延安整风时期,为了使大家认清教条主义的危害,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他要求高級干部学习《共产党宣言》等六本书。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同志提出读五本马列著作,并说这五本书“如果有五千人到一万人读过了,并有大体的了解,那就很好,很有益处”。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又提出干部必读的十二本马列著作,他说:“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应当有共同的认识”,“如果在今后三年之内,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本书,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毛泽东同志又多次强调干部要读马列主义著作。
习近平又特别强调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说:“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门径和前提。领导干部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最要紧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对头。”他认为,在错综复杂的世界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坚定理想信念,科学分析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全面看待前进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我们的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加我们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这样就可以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新境界。
与此同时,习近平还很注意学习方法。他认为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学懂学通,要刻苦钻研原著,要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下功夫,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由它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构成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重要思想,也包括他们的继承者们在回答时代课题和实现历史使命过程中形成的、经过实践检验是正确的基本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联系改造主观世界的实际,重点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
担任党的总书记后,习近平更是把我们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好传统发扬光大起来。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讲话时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综合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书写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他还说:“我们党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
二、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非常关注人本身的发展,他强调以人为本,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人,其目的也是为了人。习近平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内涵丰富,独具特色。这一观念首先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习近平说:“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为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习近平主要从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来说明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他指出:“马克思多次讲过,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人并不是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马克思眼中,人是社会的人,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同样,作为一个深厚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党的领导人,习近平眼中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民群众,是一个个有衣食住行需要的老百姓。心中有民,这是习近平对党的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干部起码要求。他曾说:“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的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把发展等同于增长,有的干部辛辛苦苦追求GDP,而老百姓关心的不是GDP,他们关心的是吃穿住行,关心的是就业怎么办、小孩上学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老了怎么办等等。”
由于心里记挂着人民群众,习近平强调转变理念,切实把发展转变到以人为本上来。他担心的是由于过分追求产值,发展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危及人的生命安全。故他强调: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安全发展就是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任何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所谓‘发展,都是不健康、不道德、不和谐的,也都不是真正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理论,习近平注重发展不能破坏而是要保护环境。他直率而尖锐地指出:“我们说以人为本,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能在发展过程中摧残人自身生存的环境。如果人口资源环境出现了严重的偏差,还有谁能够安居乐业,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人都难以生存了,其他方面的成绩还有什么意义?”
正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习近平对和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认为和谐从本义上解释,是指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以及社会内部诸要素之间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青山绿水,这是自然的和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天人合一,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谅解宽容,与人为善,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相互平等、相互依赖,社会各种组织兼容而不冲突、协作而不对立、制衡而不掣肘、有序而不混乱,这是社会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和谐。并且,习近平把这种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统一起来。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思想,颇能体现和谐的深刻内涵,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作为党的主要领导人,习近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他历来提倡: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和发扬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积极探索服务群众的多种途径,真心诚意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满腔热情地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題,努力实现富民、安民、乐民、康民;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力量,让社会和谐稳定,让群众安居乐业。
他明白这样一种辩证法: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这种辩证法当然是建立在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这一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的。所以习近平说:“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是领导干部的主人。这个关系任何时候都不容颠倒。如果不把人民群众当主人,不愿躬身做‘仆人,那就不配当一名领导干部。”因此,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过程,就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就是对人民负责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过程。而“党的全部执政活动都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人民意愿,遵守法定程序,严格接受监督”。基于这种哲理,习近平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深知,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所以,作为长期执政的党要继续经受新的历史条件的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并且,解决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而要常抓不懈。因之,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三、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精要提炼,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践行这种价值观并非易事。并且,价值观与人生观、道德观是紧密联系的。有怎样的人生观、道德观,就有怎样的价值观。注重德行是习近平一贯重视的。他曾说:“纵观人类历史,凡有成就者,必有高风亮节。”人若“没有气节,就没有了脊梁骨”。他还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
习近平认为,价值观与理想信念的联系更是密切。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建立在的理想信念基础上的,有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社会主义价值观才会生长起来。因此,共产党人要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习近平认为:“思想境界提高了,道德修养加强了,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就会想得透、看得淡,知所趋、知所避、知所守,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困、不为情所惑,就能自觉把精力最大限度地用来为国家和人民勤奋工作,而不去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不去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他提倡领导干部做到干干净净干事,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
习近平有一句响亮的话:革命理想高于天。这种理想就是共同理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我们要在全党全社会持续深入开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习近平在号召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时,也号召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并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指出,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学习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他认为读书学习是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一个重要途径。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正确处理义与利、己与他、权与民、物质享乐与精神享受等重要关系。他提出要研读历史、文学、哲学、伦理经典以提高精神境界:“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历史经典,看成败、鉴是非、知兴替,起到‘温故而知新、‘彰往而察来的作用;通过研读文学经典,陶冶情操、增加才情,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研读哲学经典,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通过研读伦理经典,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全的道德品格。总之,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时时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当前社会条件下,习近平极为重视保持这种精神状态。他说,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持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针对党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习近平主张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通过整顿四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克己奉公、勤政廉政,保持高昂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克己奉公,就要维护和促进公平正义,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社会改革过程中体制机制的漏洞,习近平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习近平非常重视用法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以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他说:“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
习近平要求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把希望的目光投身青年一代,让广大青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讲话的主题就是“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说,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观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我们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体人民一起努力,通过持之以恒的奋斗,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强、更加民主、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习近平认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然而,“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习近平勉励青年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
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化作有效的思想方法
习近平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运用,还特别表现在将之化作有效的思想方法。这具体表现在他提倡并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历史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于实际工作中。
(一)善用辩证思维
习近平号召领导干部学习、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论述非常丰富。首先,他积极提倡领导干部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以便洞察事物发展规律。他说:“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性,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阐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性时说:“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他认为,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能够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要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思想上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这种错误的思想方法,使人看形势做工作如盲人摸象、坐井观天、揠苗助长、削足适履、画蛇添足。
习近平既把唯物辩证法作为思想方法,更把它作为建立理想信念的思想武器。他强调:“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努力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可以让人善于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历史地看,习近平对唯物辩证法的推重由来已久。早在福建工作时,他就论及“唯物辩证法主张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浙江工作时,他常常鼓勵“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在认识论上要有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要学会统筹兼顾,在具体工作中要学会‘十指弹琴”总之,他强调唯物辩证法是我们观察世界、判断形势、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
(二)善于历史思维
习近平非常注重对历史的学习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他曾说:“领导干部在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学习和掌握一些历史知识。古人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我们的祖先创造的灿烂历史文化是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总是从中获取智慧、认识规律、把握方向。”
习近平的历史思维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他认为:“领导干部学习和了解历史,不仅可以拓宽知识面,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社会活动规律,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历史知识丰富了,眼界和胸襟就可以大为开阔,精神境界就可以大为提高,思维层次和领导水平就可以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他之所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学一些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知识,并深入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深入学习世界近现代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因为他认识到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习近平认为读史可以增加智慧。他深知,中国历史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持不懈的创业史和发展史,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在中国的史籍书林之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包含着许多涉及对国家、社会、民族及个人的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等方面的经验与教训。所以,“我们学习历史,要结合我们正在干的事业和正在做的事情,善于借鉴历史上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有益经验。”总之,习近平认为:“领导干部学习历史,要落实在提高历史文化素养上,落实在提高领导工作水平上。而具有历史文化素养,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历史意识和文化自觉,即想问题、作决策要有历史眼光,能够从以往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智慧,自觉按照历史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办事。”
(三)善于战略思维
习近平提倡领导干部要熟悉国情世情,提升战略思维能力。他指出:“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他认为,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视野开阔,才能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克服和避免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及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现象,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同时,习近平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加强学习和调研,“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增强全球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做到厚积薄发”。
习近平重视战略思维,在于它事关国家宏观决策得当与否。他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他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四个“全面”的关系,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习近平重视战略思维,这是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理论亮点,也是在不断学习和思考、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形成的。在上海工作期间,他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着眼,要求“上海各级干部要放眼全球、放眼全国,不断提高战略思维、战略把握、战略运作能力,谋发展、创业绩不仅争创国内一流,而且敢于到国际上去比较、去竞争”。
(四)善于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看到全局,看到整体,也要看到整体的各个部分。早在1988年,习近平谈到“大经济”时即是在实际中运用系统思维。他强调“经济大合唱”就是要讲协调,讲配合。各个部门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都是整体中的一个部分,不能独立于整体之外,也不能和其他部门割断关系。对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习近平论述得很细致。他认为,整体包含局部,局部构成整体。坚持局部和全局相结合,要努力做到三点:一是切实增强全局意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二是充分发挥部门和市县的积极性,共同促进全局更快更好地发展。三是坚持局部服从全局,搞好统筹兼顾。
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后,习近平观察和处理问题更是从大局出发。他说:“在中国当领导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习近平认为,领导人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精准把脉,为方案制定接地气、攒底气。
(五)善于法治思维
崇尚法治,善用法治思维,是习近平哲学理论中的一大特点,这是时代使然。习近平不仅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更是注重运用法治思维深化改革。他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不断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推进各项治国理政活动的制度化、法律化。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努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习近平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都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习近平提出,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党委政法委要明确职能定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坚决克服政府职能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习近平深知,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他强调要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谋私、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同时,他表示要深入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习近平号召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谋划工作同样“要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要运用法治方式,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领导干部要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
(六)善于底线思维
底线犹如物理学中的临界点,因其能量的不同而会有相的改变。在社会学、心理学中,底线指人们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阈值的下限。自然事物也都有底线。例如,江河的水线就有底线,水有一定深度,船才能行驶,水浅过底线,船就无法行驶。同理,一个社会有社会共同的底线,一个人有做人的底线。社会守住底线,才能保证起码的运转。个人守住底线,恪守为人处世的标准,既成全社会,也成全自己。在社会道德滑坡与失范的当下,守住底线,运用底线思维很重要。因此,习近平多次提到底线思维。
在2012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提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是把底线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有重要意义。次年在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说明守住底线的重要性。他说: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对于国际问题的解决,习近平也坚守底线。2013年7月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这样强调:“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2014年在谈到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问题时,鉴于在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面临的威胁和挑战增多,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习近平强调:“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强化底线思维,有效防范、管理、处理国家安全风险,有力应对、处置、化解社会安定挑战。”他尖锐地指出:暴力恐怖活动漠视基本人权、践踏人道正义,挑战的是人类文明共同的底线,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敌人。
习近平在使用底线概念时,也使用红线概念,其赋予的含义差不多,但红线更具政治意义。比如,习近平强调法律是条任何人都不可逾越的红线:“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在谈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时,他也使用了红线一词:“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强调底线思维,不仅具有方法论意义,也具有政治意义;因为社会上底线失守的现象并不罕见,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让社会在不断进步中提升“高线”。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2]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11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读经典学哲学用哲学摘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内部版).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05.
[4]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6]习近平党校十九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
[7]习近平谈治国理埘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习近平.領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N].学习时报,2008-05-26.
[9]习近平.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N]人民日报,2015-01-01.
[10]习近平.党纪国法不能成“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EBOL].(2015-02-02)http://news.xinhuanet.eom/politics/2015-02/02/c_1114225307.htm.
[1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14-05-05.
[12]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N].学习时报.2010-03-08.
[13]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1-25.
[14]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N].学习时报.2011-09-05.
[15]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2-17.
[16]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
[17]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03.
[18]习近平.上海要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N].新华每日电讯,2014-05-25.
[19]习近平.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06.
[20]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14.
[21]习近平.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7-31.
[2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25.
责任编辑任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