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年级科学《让灯亮起来》教学设计和学情分析

2017-06-21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满族小学马世刚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7年3期
关键词:正负极灯泡电池

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满族小学 马世刚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开关、导线、电灯有一定的认识,对电灯为什么会亮会很感兴趣。他们充满了好奇,渴望通过自己动手连接,寻找让点灯亮起来的方法。但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电流、电路的抽象,学生动手能力的局限,无疑给本课的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学时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由探索,去发现更多的方法,让学生放开手脚初步进行科学探究,发展科学素养。

让小灯泡亮起来,我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发现,要想使小灯泡亮起来,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回路这一科学道理。本课教学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二、教学目标

第一,能自主探究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对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进行预测,并能严格的按照预测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第二,能知道要使小灯泡亮起来,必须让灯泡的螺纹和接触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形成电路的通路。

第三,愿意与他人合作,并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事实就是的科学态度。

(一)教学重点

能对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进行预测,并能严格的按照预测方法进行实验研究。

(二)教学难点

能知道要使小灯泡亮起来,必须让灯泡的螺纹和接触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形成电路的通路。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验材料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欣赏夜景图,引出灯光。

“支架”是教师和学习者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和学习者都为主体。只有教师和学习者都积极参与互动,才能促进学习者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转变为独立完成任务,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支架”是否能起到预期的作用受到教师和学习者相关因素的影响。

(2)提出灯光的问题。

(3)由问题揭示课题。

2.联系生活,认识材料

(1)在我们生活中,让灯亮起来需要哪些材料?

(2)全班交流认识材料,学生介绍,教师借助课件指导学生认识电池的正负极、灯泡的螺纹和接触点。

3.猜想设计,实验探究

(1)猜猜有了这些材料,我们怎样连接就可以让灯亮起来了,谁能在图片上连一连?

(2)验证有了这么多的设想,到底这些方法可不可以让灯亮起来,怎样才知道?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提出试验要求。

(3)分析小结

汇报实验结果,对照连接图观察分析,引导小结:灯泡的两个接触点分别与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形成电路的通路。灯就会亮起来。

(4)判断正误,加深理解。

三、拓展应用,归纳总结

1.还有很多连接方法能形成通路让灯亮起来,你想试一试吗?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出实验要求。

2.交流判断,对特殊连接方法进行演示。

3.总结

四、板书

让灯亮起来

猜你喜欢

正负极灯泡电池
电池很冤
“一粒盐电池”
基于正负极动力学特性的锂离子电池优化充电方法
把电池穿身上
灯泡创意秀
穿在身上的电池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灯泡创意展
废旧动力电池正负极粉回收工艺的设计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