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型图的建立和应用
2017-06-21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 凌 健
K型图的建立和应用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东桥中学 凌 健
一、基本K型图
K型图又称为一线三等角图形,因图形形似字母K而得名,它有如下3种基本形式:
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共性:一直线上有3个点B、C、D,且∠B=∠ACE=∠D,可以推出∠A=∠ECD,进而得到△ABC∽△CDE.若AC=CE,则△ABC≌△CDE.我们把满足以上条件的图形称为K型图.
案例1:如图1,点E为BC上任意一点,∠B=∠AEF=∠C=90ο,求证:△ABE∽△ECF.
图1
分析:本题是一个显性模型,直接应用K型图进行解题.
证:∵∠B=90ο,∴∠BEA+∠A=90ο,
∵∠AEF=90ο,∴∠BEA+∠FEC=90ο,
∴∠A=∠FEC.
又∵∠B=∠C=90ο,
∴△ABE∽△ECF.
图2
变式:如图2,在Rt△ABC中,∠BAC=90ο,AB=AC=2,点D在BC所在的直线上运动,作∠ADE=45ο(A、D、E按逆时针方向运动).若点D在线段BC上运动,DE交AC于E.求证:△ABD≌△DCE.
分析:本题与案例1类似,首先根据∠BAC=90ο得出∠B=∠C=45ο,从而得出∠B=∠C=∠ADE=45ο,再通过类比思想应用K型图进行解题即可.
总结:从案例1及其变式可以看出,虽然基本K型图有3种,但究其本质,可以归纳为:满足一直线上有3个角相等的图就是K型图.这3个角无论是锐角、钝角还是直角,结论都成立.为了方便,下面笔者仅用3个90ο的等角模型加以说明.
二、K型图的基本变形及推广
K型图因形似字母K而得名,但在解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也不都是以K型出现的.在有些题目的条件当中往往出现3个相等的角,但它们未必在同一直线上,是不是也可以用K型图来解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K型图的基本变形和推广.
基本变形1:已知∠ADB=∠ADC=∠BAC=90ο,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B=∠DAC,进而得出△ABD∽△CAD.事实上这是一个双垂直图形,我们可以得出△ABD∽△CAD∽△CBA,进一步可以推出射影定理.
基本变形2:已知∠ADB=∠AEC=∠BAC=90ο,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B=∠EAC,进而也能得出△ABD∽△CAE.事实上,基本变形1是基本变形2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当CE和BD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
基本变形3:已知∠DAE=∠BAC=90ο,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BAD=∠CAE,又因为∠D=∠E,得出△ABD∽△ACE.
总结:从以上3个基本变形我们可以发现,K型图具有很多种不同形式,它的基本变形也不仅仅是以上3种,只要满足3个或3个以上等角的图形,我们都可以考虑是否可以用K型图加以解决.
案例2:如图3,在Rt△ABC中(∠C=90ο)放置边长分别3、4、x的3个正方形,则x的值为().
A.5B.6C.7D.12
图3
分析:本题是K型图的变形和推广,利用两次基本变形可得△DEF∽△GHI,建立边的关系.
解:∵∠DEF=90ο,∴∠FDE+∠DFE=90ο,
∵∠EFG=90ο,∴∠DFE+∠CFG=90ο,
∴∠FDE=∠CFG.
同理可得∠HGI=∠CFG.
∴∠FDE=∠HGI.
又∵∠DEF=∠GHI=90ο,
∴△DEF∽△GHI,
【评析】仅凭直觉解本题比较困难,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错误率比较高.若能发现此题为K型图的基本变形便能很快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案例3:如图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B的坐标分别为(8,0)、(0,2),C是AB的中点,过C作y轴的垂线,垂足为D.动点P从点D出发,沿DC向匀速运动,过点P作x轴的垂线,垂足为E,连接BP、C.当BP所在直线与EC所在直线第一次垂直时,点P的坐标为.
分析:当BP所在直线与EC所在直线第一次垂直时,添加辅助线,延长BP交线段CE于点F,如图5.此时∠CPE=∠PFC=∠BDP=90ο,虽然它们不在同一直线上,但符合K型图的推广的条件,进一步分析验证模型推理的正确性,进而可以得出△BDP与△EPC相似.
图4
图5
由于题目要求BP所在直线与EC所在直线第一次垂直,故可得出DP比BD短时,两者第一次垂直。所以本题只需要讨论△BDP∽△CPE这一种情况.
∴a2-4a+3=0.
【评析】本题是2016年苏州市中考数学卷的填空压轴题,学生得分情况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基本图形的能力,对K型图的基本变形缺乏本质的认识.
三、K型图的建立方法和应用
在有些题目中,K型图或其基本变形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需要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特征和图形特征自主构造,建立模型,这是一个难点.
如果条件中含有垂直这个几何条件,可以考虑构造K型图.K型图的构建总体上分为两类.
图6
图7
图8
如图6,若∠B=90ο我们可以过直角两边上的任意一点向经过直角顶点的直线作垂线,构建K型图.
如图7,直线l在直角∠ABC的外部,因此所得K型图称为外K型.
如图8,由于直线l在直角∠ABC的内部,因此所得K型图称为内K型.
图7和图8均可以证出△ABD∽△BCE,从而把垂直转化为线段间的数量关系.一般在构造K型图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将图形构造为外K型和内K型两种.基本图形的构建是关键,也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必由之路.
案例4:如图9,直线l1、l2、l3互相平行,且l1、l2的距离为1,l2、l3的距离为2,等腰△ABC的3个顶点分别在3条平行线上,AB=AC,∠BAC=90ο,求等腰△ABC的腰长.
分析:本题已知∠BAC=90ο,考虑是否可以建立K型图解题.又知道是经过直角顶点A的直线,故有了建立外K型图的思路.
图9
图10
解:过点B、C分别作直线l1的垂线,垂足为D、E,如图10,不难证出△ABD≌△CAE,
∴AD=CE=3.
又∵DB=1,
变式:如图11,直线l1、l2、l3互相平行,且l1、l2的距离为1,l2、l3的距离为2,等腰△ABC的3个顶点分别在3条平行线上,AB=AC,∠BAC=120ο,求等腰△ABC的腰长.
图11
图12
分析:本题受案例4的启发,过点B、C分别作直线l1的垂线,垂足为D、E.但这时并没有构成K型图,解题陷入僵局.
当然,想要解决本题,还是要向构建K型图的方向努力,所以有了如下思路.
解:在l1上取点F,连接BF,使得∠AFB=120ο,
在l1上取点G,连CG,使得∠CGA=120ο,如图12.
因为∠AFB=∠BAC=∠CAG=120ο,
不难证出△ABF≌△CAG.
【评析】本变式题的模型结构不明显,学生首先会想到作垂线,但作完垂线以后解题又无法进行下去了.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让学生稍微跳一跳,笔者认为他们还是能够构造出3个120ο角的K型图的.
编辑/王一鸣E-mail:5121314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