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两隔寄心语
2017-06-20闵长富
闵长富
春风几度,刚把人们的心吹柔,却又迎来一个令人揪心的日子——清明。这是人们向逝者灵魂致意的日子,这个日子使人的心情潮湿,凄切,沉重。
清明,是个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节日,是个行孝追思的节日,也是个悲伤与欢乐同在的节日。一炷心香,遥祭在天国的父母。清明是满含人性的,既有思念与感恩的元素,也有经久不衰的文化渊源。在这个节日里,桑梓祭拜父母、先祖,这是老祖宗立下来的规矩,中華民族几千年形成的风俗,也是世人追思先人的日子。
在这个细雨霏霏的日子,一阵微风吹来,雨和泪一样,连绵不断地流下,“清明时节雨纷纷”,天地间雾蒙蒙的,田间的麦子已起身拔节,绿油油的,圩堤上黄灿灿的油菜花连成一片。就在这草木萌生万物发芽的日子,我们全家来到位于村子西边的大圩根父母的坟前,在阿拉伯数字“7”形的拐角处,北边有一条小河,西边一条高高的圩堤,墓碑静静地矗立,松柏环绕坟墓,我们姊妹兄弟几人带着小辈在父母的坟墓前表达对他们浓浓思念和敬意的同时,获得了在这片故土上生活的幸福和动力,向小辈们讲述着长眠于此地的长辈们的故事。
一家人围在墓旁烧纸钱和金元宝,那袅袅升起的纸烟如一朵朵黑色的蝴蝶在坟头翻飞,苍白地飘散,烟雾缭绕,扶摇直上,带着生者所有思念和祝福飞向父母所在的天国,似架起生者与死者交流的通道。我们一边烧纸,一边絮叨,伴着那些酸涩的回忆,说着与地下老人贴心、知心的话,坟内坟外,阴阳两界,穿越时空,扯不开的亲情,割不断血缘,说不尽的往事。而我们说得最多的,是敬佩我们的父母有眼光,在缺吃少穿的年代,竟忍饥挨饿,即使遭到不少人的白眼也坚持让我们去读书,他们说,自己是“睁眼瞎”,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所以不管多难都要让我们读书。
想起这些往事,好像他们还在我们跟前,老人让我们读书的愿望,我完成了,并从中尝到了甜头。通过读书,我走出了田埂,改变了命运。我告慰老人,我们家现在不仅有了大学生,还出了研究生,还有出国留学的呢。他们知道我们现在这样,应该很高兴吧。最遗憾的是,由于当年通讯和交通的问题,尽管母亲在临终前千呼万唤,我却未能赶到她面前看她最后一眼。
一家人在坟前庄重地磕头祭拜,向地下的老人诉说各自的情况以及半个世纪的沧桑变化,请求先祖护佑我们全家平安……在坟前,我的心向下沉,泪向外涌,隔着阴阳,心灵同他们会面,充满追思的氛围和肃穆的情调,虔诚和出自骨子里的感恩戴德的思念,还有对他们崇尚天神般地敬畏。同时,也借此机会向年轻的后代展示我们对上人的“孝心”,让他们勤奋读书,好好做人,传承家风,好让老人的在天之灵放心。
在这清明祭扫的日子里,我感叹先人的习俗,一年又一年的祭扫,一家人在亲人的坟墓前,那种血脉的联系在活着的人心头奔涌。每年一样的祭扫,但又有不一样的主题。我认为,祭拜也是一种文化,它让人们有了找到根的踏实感,通过祭扫活动,血缘的亲情在心头弥散,那凝聚感陡然骤升,形成哀思先人、造福今天的梦想,由此而产生一种力量……
人间、天堂,这不归的路,无奈的离合,化成空空悲恸,默默神伤,逝者已逝,掩卷难忘,生者唯有且行且珍惜。
雨仍在下,风还在吹,我们一家人祭扫后,默默地离开了父母的坟墓。我想,那个看不见的世界其实就在我们心灵深处,清明的召唤极富磁力地穿越沧桑岁月,是人与鬼、人间与地府的一次对话,让活着的人重拾传之千古的忠义孝悌,成为一种约定速成的精神,这是死者对生者的幽盼,生者对死者的拜谒。清明,是我们怀念故人情感的一次释怀的节日……淅淅沥沥的细雨,欲停不休,似法师超度亡灵的天籁之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