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初边疆治理研究

2017-06-20张帅

法制与社会 2017年17期
关键词:边疆治理

摘 要 明朝初期,明帝国在恢复国内发展的基础之上,又要面对周边势力的袭扰,因此,面对这一情况,统治阶级秉承着“以守为主,以攻为辅”的方针,运用了充实边疆与发展边疆相结合、闭关自守与基础建设相结合、主动教化与战术打击相结合的措施来治理边疆,这些措施推动了明王朝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 明初 边疆 治理

作者简介:张帅,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研究生部。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67

一、明初边疆治理的背景

(一)国内需要休养生息

公元1367年朱元璋大败元军,第二年,朱元璋称帝,定国号为明,年号为洪武,历时二十年的战争就此宣告结束了。长年累月的战争给黎民百姓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大量荒废的土地,各地锐减的人口数量,可以说,中国经历战争之后元气大伤。因此,明王朝需要积极整饬国内的发展,给百姓、军队等休息的空间,修复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对此,朱元璋曾坦诚地向将士们说,你们长期辛苦地征战四方,我的子民们在元朝长时间地缴纳苛税,被征兵服役,困顿不堪,现在王朝刚刚建立,应该整饬边防,充实国家,来使你们和我的子民们休养生息。

(二)元军退居蒙古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军击退了元朝统治者,元顺帝放弃了国内之地,蒙古族返回到了初始之地。并且,明朝的将领在朱元璋的授意下,继续追击元军,并在1372年,收取了甘肃行省。明军势如破竹,在威势的作用下,1371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自此,明王朝北部边疆版图就此形成了。虽然如此,可元朝的军队在蒙古地区(今内蒙古)依然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并且元朝的统治机构依然还在,并没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最重要的是,元顺帝还在做着自己的“皇帝梦”,时常对明朝的边境进行骚扰,意图攻破明王朝,占据国中肥沃之地。在元顺帝死后,北元后主脱古思帖木儿也对明王朝虎视眈眈,屡次进犯明境。

二、明初边疆治理的核心思想

朱元璋在确立自己的统治地位后,亲自对边疆建设方面进行了规划,其中,“以守为主,以攻为辅”的边防方针是他边防方略核心思想。

(一)积极防御

朱元璋认为,保卫边疆的军队,固然应当向敌人展示力量,显示大国风采,但尤其重要的是守以持重。“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斯为上策。若专务穷兵,朕所不取。”也就是倡导驻守边疆的军队应当重守城,而不能轻易出城追击敌人。一方面,明朝刚刚建立,需要一定的時间来休养生息。另一方面,明朝来自北方的威胁主要就是游牧民族,其特点是机动性强,来犯频繁,多为小股队伍,明朝军队追之无益,但他们给边境地区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与威胁。

(二)有备无患

朱元璋认为,边疆守卫最重要的就是有防备,有防备之后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他阐述了“严守备”的重要性,胡虏聚散无常,如果边疆地区守卫不严密,他们就会进来危害百姓。因此,他主张修缮边疆防卫设施,要求边军将士增强平时的训练,同时提高警惕,加强在北部边境地区的巡逻,随时掌握敌方的动向。

(三)重点应对

朱元璋从历史的角度对北方的敌人进行了总结,他曾说:“昔汉唐之御胡虏,每秋高马肥,知其入寇,乃设谋定策,伏兵以待之,否则必为边患。古今时势虽异,而御侮防患则同。”即北方游牧民族在秋季最有可能来犯。一方面,境内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物资丰裕,此时来犯获利颇丰,另一方面,秋季游牧民族的马匹最肥,适宜作战。因此,在一方针的指导下,明王朝设立了“防秋“制度,即在入秋之前,集结边疆军队,加强训练,防止蒙古骑兵入境抢夺物资。

朱元璋之所以采用“以守为主,以攻为辅”的边防方针,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就是他认为明朝之外资源匮乏,没有必要去侵占对方的领土,并且,自诩天朝上国,无所不有,无所不丰。所以,他认为只要做好边疆防卫即可。第二,明王朝在客观上确实需要休养生息,需要发展,若再进行连年的战争,军队的开支势必会增加农民们的负担,这定会使本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农民奋起反抗。

三、明初边疆治理的举措

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把他的九个儿子分封到了边疆地区,赋予他们指挥军队的权力。这样一来就把边疆地区的军队全部置于中央的统一指挥下,有利于统治阶级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指导。在此基础之上,明朝运用了以下举措对边疆进行治理。

(一)充实边疆与发展边疆相结合

一国的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必须相当强大,如此,才能够应对外来的袭扰,保卫内地人民的安全。明初统治阶级采用了军兵结合、移民实边与屯田制度、修筑长城等方式保障了军队数量以及质量,增强了边疆地区的军事力量。

1.军兵结合

朱元璋在边疆地区以及沿海地区广布都司卫所。“天下既定,要害地,一郡者设所,郡者设卫,率五千六百人为卫,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旗十,小聊比以成军。”卫所负有保护边疆和镇压地方的职责,在卫所驻守的为军。军有世袭制度,一旦充军,世世代代都为军,并且,必须驻守在指定的卫所,征召、退伍都有法令上的强制性,且有固定的驻地卫所与额度。兵则是临时从民中招募的,属于自愿充当,没有法令上的强制性,无一定的数额以及固定驻地。军与兵作为戍边的力量,保证了边疆地区军队的数量,为稳固边疆奠定了基础。

2.移民实边和屯田制度

明朝初期,长年的战事导致了边疆地区的空虚,这让本就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人员更加稀少。边疆地区出现了有边无民的状况,同时,大量的荒地需要人员去开垦。因此,为了鼓励开垦荒地,明政府采取了移民实边的措施,强制性地

把人多地少地区的人员迁到边疆地区进行荒地的开垦,并全部免三年赋税,同时由政府提供农具等。这些措施不仅缓解了内地地区人多地少产生的矛盾,并且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充实了边疆地区空虚的状态。由于战事,明初的军队总数相当之多,明政府需要提供相当的粮食来满足军队最基本的需要,这对明政府来说是一个难题。朱元璋认为:“古者寓兵于农,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暇则讲武。”因此,明政府采用军屯制度来缓和这一问题。军屯就是驻扎在边疆地区的军队为了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由卫所管理官府提供耕牛和农具,分出一部分人来屯田。一般来说,边疆军队中有三成用来守城,剩下的负责屯田,如此一来,军队的粮食就得到了保障。与此同时,明政府还鼓励商屯,用以应对军屯入不敷出的状况。商屯是指商人来边疆地区通过雇人的方式屯田,然后用种出的粮食同明政府换取买卖食盐的权利。这样一来,商人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使军粮得以补充。商屯的实施,既缓解了军屯粮食不足的状况,同时商人的到来也为边疆地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这两项政策的施行在保证军队战斗力的同时,也大大地开发了边疆地区,促进了明朝初年边疆的稳定与发展。

(二)闭关自守与基础建设相结合

自元朝末年以来,倭寇就不断进犯东南沿海地区。明朝建立之初,倭寇仍然在沿海地区进行劫掠。因此,明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来保卫海疆安全,巩固新生政权。因此,明政府采用了海禁政策以断绝同外部的往来,同时,建设强大的水军以应对来犯之敌。

1.海禁政策

朱元璋认为,倭寇逐渐兴起的原因在于国中之民同外界的交流关系密切。所以,明政府就下令撤销长时间存在负责海外贸易的机构,同时以倭乱不断为由,禁止国内人民同外国人进行交流。此后,每隔一段时间,朱元璋就会重新对海禁政策进行强调。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 “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月,“诏户部申严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缎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易货物, 故严禁之,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私相交易者,悉治以罪。”在这之后,又禁止所有民间人士使用外国商品。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一月,朱元璋发布诏令:“禁民间用番香番货,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见有者,限以三月销尽。民间祷祀,止用松柏枫桃诸香, 违者罪之。其两广所产香木,听土人自用,亦不许越岭货卖盖虑其杂市番香, 故并及之”。

2.建设水军

海疆防卫力量的强弱同水军的建设密不可分。明政府为了抵御倭寇的侵袭,开始增强水军的实力,在重视水军武备,重视造船的同时,为了加强中央的控制,建立了一支中央直属的水军,建制二十多个卫,每个卫拥有五千六百人,拥有战船一千二百艘,针对倭寇的活动规律,在沿海地区担负巡防任务,以保卫海疆。在此基础之上,依时令进行活动,每到春季,就开始进行出海巡逻,兵分多路应对来犯之敌。这种先进的海疆防御举措,在增强明初海疆防卫实力的同时,有效地打击了倭寇,形成了巨大的威慑力。

(三)主动教化与战术打击相结合

明朝边疆地区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其周边的少数民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摄于明王朝强大实力而安分守己的少数民族,还有一类是主动进犯明王朝的少数民族,这主要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就是北元王朝。

他分析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因此,他采用主动教化与战术打击来应对周边的少数民族,以此维持边疆的稳定与发展。

1.主动教化

朱元璋认为要以德服少数民族,一方面,在接受来自四方少数民族的朝贡时,为了显示天朝上国的优越,对来访使者进行厚待,并向其国家回馈丰厚的奖励,以安抚其心。另一方面,朱元璋派遣使者同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主动邀请少数民族政权的子弟来京学习。这一措施的实行,不仅解决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隐患,还促进了多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2.战术打击

为了来自北部少数民族的威胁,明王朝建立了一条东起辽东,西至宁夏的防线。这条防线的构筑,从整体上对来犯之敌进行应对。若有小股战事发生,驻地边军自可应对,若有遇到大批蒙古军队进犯,则各地之间相互为援,能夠迅速集结军队,发起反击。同时,考虑到蒙古军队骑兵的威力,明王朝采用了“纵深防御”的策略,即在边疆地区至边疆线上设置真空地带,若蒙古军队强势,则暂避其锋芒,把蒙古军队骑兵放进来,诱敌深入,同时集结部队,设置埋伏,待时机成熟,一举进行反攻。这种整体防御与纵深防御相结合的战术举措,有效地遏制了蒙古军队的大举进攻,保障了明朝初年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四、结语

明初的边疆治理措施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是十分合理的,并且这些措施一直延续到了明朝的中后期,但是,我们从后世的发展来看,明初的这些措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推动明王朝走向了衰落与灭亡。

参考文献:

[1]李琦. 边境地区境外边民跨境(违法)犯罪活动研究.犯罪研究.2011(1).

[2]李琦. 吉林中朝边境地区境外边民“三非”问题研究.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1(2).

[3]常晓丹、闫闯. 丹东地区毒品犯罪特点及对策研究.辽宁警专学报.2013(5).

[4]孟立君. 边境地区治安形势及对群众工作的影响研究.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4).

猜你喜欢

边疆治理
边疆地区农业院校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局部抗战时期知识界的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浅谈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对策
从美国“边疆”意象看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
边疆民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特纳与拉铁摩尔之边疆史观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