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7-06-20吴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27期
关键词:心律失常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吴晶

【摘要】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护理后,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使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得以有效降低,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7..02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起病快,病情发展迅速,危害较大[1]。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在诸多并发症中,心律失常为其主要并发症。有资料显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改善预后[2]。本次研究就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8例,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诊断标准,临床症状为胸闷,头晕,心悸,气短,乏力等。全部患者发病时间均<48 h。其中包括室性心律失常患者41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22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5例,以及窦性心动过缓患者10例。对照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55.6±5.8)岁;观察组男22例,女22例,年龄33~84岁,平均年龄(57.1±6.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病情观察、病房环境护理、用药护理、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循证护理。护理内容包括:(1)对患者的病情开展密切观察。由于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后的1~2周,发生心律失常的机率最高,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通常为凌晨5点~中午12点,因此在这一时间段内,需要对患者的体征变化,以及情绪进行密切观察。将大夜班,以及上午班的护理人员增加,对患者开展体征变化的观察时间间隔为15~30 min,同时要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急救方法和程序,以便于在危急情况发生时,护理人员能够及时有效的患者开展救治。当患者出现心肌梗死后,要安排其入住CCU病房,安排专人护理,做好各种抢救准备工作。(2)对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绪进行疏解。由于心肌梗死起病快,病情发展迅速,严重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大部分患者存在焦虑,恐惧,甚至是濒死感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疾病康复造成影响,因此护理人员需对患者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使其心理不良情绪得以疏解。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注意自身用语,避免出现可能对患者造成刺激的语言,对于存在焦躁,情绪低落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以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抚慰工作,鼓励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家庭支持。(3)采用合理的给药方式。护理人员将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常规给药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时相分布特征告知给患者及其家属,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提高其配合度,将常规给药方式进行改变。如药物只需服用1次/d,则于早晨5点服用,如药物需服用2次/d,则于早晨5点和下午2点服用,如药物需服用3次/d,则与早晨5点,上午11点和晚上8点服用。同时做好药物服用后的体征监测工作。(4)对诱发因素进行抑制。为了避免患者的病情复发,除了为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外,还要将病房人流量进行控制,避免过于嘈杂,影响患者休息。对患者的胸痛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患者采用止痛药物,将其疼痛感减轻,同时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处理。(5)适时开展康复锻炼。当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可适时为其开展康复锻炼,同时对患者出现的不适现象进行观察,如患者表现出不适,则及时将康复锻炼停止。康复锻炼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率失常发生率,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于患者出院前进行调查,满分共100分,≥90分为满意,<60分为不满意,其余为一般满意。总满意度=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

经过护理后,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28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3.64%,观察组发生心律失常6例,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3.64%。对照组发生观察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722,P<0.05)。

2.2 两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心律失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有资料显示,机型心肌梗死发病1 h内,患者发生死亡的机率高达50%[3]。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采用科学,合理的规范护理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4]。

询证护理是根据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订的一种标准化诊疗护理模式,其护理干预措施的开展,均遵循标准化流程,从而使患者能够得到更为全面细致的护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循证护理后,相较常规护理,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更低,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护理满意度更高。提示采用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率,促进患者的疾病康复,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更为和谐。这也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符[5]。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 静,胡晓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05(13):148-149,152.

[2] 杨乙荣.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7):102-104.

[3] 陈敏雄.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02(7):330-331.

[4] 黄 屹.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3,15(19):353-354.

[5] 孙 叶.研究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醫学信息文摘,2015,A2(8):330-331.

本文编辑:王 琦

猜你喜欢

心律失常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艾滋病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护理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