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6-20王静波王欣
王静波 王欣
摘 要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在推进法律进校园的进程中,高校的法治教育成果突出,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全面剖析高校法治教育存在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而探讨我国高校法治教育完善的对策。
關键词 高校 法治教育 问题
作者简介:王静波,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法、国际私法;王欣,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律逻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242
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法治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完善,诉诸法律逐渐成为社会各个阶层、各个人群在解决矛盾纠纷中所寻求的解决途径,这表明人们的法治观念不断提升。加强法律宣传、加大普法力度成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让法律走进工厂,走进军队,走进农村,走进校园……尤其是法律进校园至关重要,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和希望,法治教育成为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的主要途径。
目前,就法律进校园的实施情况来看,与小学、初中、高中相比,高校的法治教育取得的成果较为突出。分析其原因有很多,例如高校法律学科建设较为完善,大学生接受法律教育以及理解、思维能力较强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一些社会价值理念的变迁,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都极大地冲击和影响了高校中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我们需要承认的是我国大学生绝大多数还保持着积极健康的思想观念,但也有一些大学生由于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在行为中出现了违法违纪等现象。这不但破坏了社会秩序,还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完善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
因此,面对这些情况,完善高等学校法治教育体系成为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法治教育的必要性阐述
(一)高校法治教育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迫切需要
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之一,依法治国是发展国家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实现社会稳定的需要和保障。大学生相比较于小学生和中学生来说,无论是接受知识的能力,还是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都较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更为容易。而且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期间培养法律意识,提升法治素养,那么大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就更容易遵法、守法、用法,并且不但自己依法行事,还能监督他人守法。大学生依靠法律的力量认真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不但能够维护法律的尊严,而且能够促进国家的法治建设。
(二)高校法治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提升的途径
在当前高校校园中,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以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周围的人和事,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存在思想悲观偏激、行为鲁莽不计后果的情况。大学生的激情犯罪事件时有发生,触犯了法律的底线,损害了他人的利益,破坏了校园秩序。高校教育要重视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的培养,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并未走进社会,还需要家长和老师不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需要家长和老师在知识和理想信念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尤其是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给予大学生有效的法治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法治素养,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依法约束自己行为和监督他人行为十分重要。
(三)预防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
预防犯罪在学生时代就应当被重视,学生在校园内由于和社会接触较少,预防犯罪更为容易。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加强法制观念,对违法犯罪后果有深刻的认识,就能避免很多犯罪行为的发生,避免由于对法律的无知而造成恶果后才追悔莫及。因此,发挥法治教育在预防大学生犯罪中的作用应提上日程。
二、高校法治教育问题的反思
(一)高校法治教育“重知识的灌输、轻能力的培养”
我国当前高校提供的法治教育,相较于法学专业的大学生通过四年的法学专业课程学习来说,针对非法学专业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往往是通过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法律基础课程来实现。就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来看,更多的是偏重于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来实现法治教育,忽略了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这种简单地通过法律基础知识的传授来完成的法治教育,严重地淡化了法治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功能、政治教育功能,缺失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没有将对大学生法律能力和法律精神的培养考虑在内,法治教育过于形式化、表面化,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思想意识,法治教育本身的意义也被弱化。
(二)高校法治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
法治教育应当是全方位的,即使是对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法治教育同样要让大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基本的法律制度、基本的法律知识,掌握我国现行基本部门法。现阶段,我国高校法治教育是将法治教育设置在道德教育体系中,将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在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思想品德老师一人来讲授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两门课程,这种较低层次的法治教育,很难实现对大学生法治素养的真正培养和提升。原因在于这种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来实现法治教育的方式,更多地将重点集中在知识的传授,教材中往往是对各部门法基础知识的简单罗列,内容庞杂。在教材编写上,用一本书涵盖法学专业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讲授上,由一名思想品德老师用一学期一门课程的时间去讲授法学专业四年才能完成的课程,讲授者就不可避免地在授课过程中只能流水账似的罗列法律知识,有一些教师在重压力教学任务面前不得不带领学生在教材上划一划考试重点,很难深入地去解读法律条文、传授法治精神。这样的教学方式会给学生造成对法律学习的误解,让学生误以为法治教育就是法律入门级学习,只要能应付考试就可,忽视自身法治素养的提升。
(三)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法治教育所受限制较多,除了课程本身的设置限制以外,还存在课程学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者用一学期一门课程的时间去讲授法学专业四年才能完成的课程,那么就只能传授基础的法律知识,而大学生对法律深层次的需求在这么短的时间、这么简单的课程设置中是很难被满足的。这种短期、浅层次的法治教育只能使学生对法律的学习止步于应付考试,在学生心中法律就只是一门课程,只需要临近考试时机械背诵法律条文即可,并不需要对法律本质内涵和法律精神进行思考。高校法治教育缺乏长远规划、整体规划,很难发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
(四)高校法治教育受制于薄弱的师资水平
不同于高校法学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校法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化的专门从事法学教学和实践的教师队伍,高校法治教育大多数由兼职教师来完成,这些兼职教师往往是辅导员来担任,他们在法学知识体系上比较欠缺,在法学实践经验上比较匮乏。
基于这些因素,这些兼职教师就无法在课堂上以生动的教学案例来授课,在课堂上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从而严重影响了高校法治教育的成效。
三、高校法治教育完善的对策分析
(一)创新高校法治教育体系,转变高校法治教育理念
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不同,德育教育重在对学生内心的教育,而法治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外在行为的规范,当然法治教育也涉及到思想教育的部分。
因此,高校应通过建立自身独立的法治教育体系的模式,提高法治教育成效。同时高校应当转变法治教育理念,不应当将法治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育上,更应当注重对学生法律精神、法治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合理设置大学生法治教育内容
目前,《法律基础》成为高校法治教育的基础课,这并不能发挥法治教育的作用。高校法治教育除了在课程内容方面涉及到宪法、民法、刑法方面的内容外,还要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设置相应可以应用到学科实践的法律课程,发挥法治教育的实效作用。
(三)改进法治教育的方法
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对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同时,应当通过生动有趣的范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校园模拟法庭、校外法律宣传等方式加强学生对法律的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公检法去实习,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让学生能通过学到的法律知识真正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接受法治教育。
(四)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法治教育教师应当进行合理配置,有法学专业的高校,在法治教育过程中专业法学教师和非专业法学教师相结合,相互交流与研讨,通过专业法学教师带动非专业法学教师,促进非专业法学教师的法学素养,让他们能够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更好地提升法学教学能力。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师资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由于法学专业教師数量不够而不得不启用非法学专业教师来从事非法学专业学生法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压力。对于没有法学专业的高校来说,各高校通过对自身实际师资力量的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人才引进或者对外学习交流的方式,提高从事法治教育教学的教师的综合素质,让教师掌握先进的法律知识与技能,更新教师的法律知识结构,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大文、王一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新任务探讨.思想理论教育.2015(2).
[2]蔡晓卫.论高校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养成.中国高教研究.2014(3).
[3]李淑慧.法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维度.学术交流.2007(12).
[4]刘映婕.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构建.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