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锡燕中医辩证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

2017-06-20崔鑫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6年27期
关键词:辨证论治中医高血压病

崔鑫

【摘要】杨锡燕,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二十余年,对内科疾病、老年病及急危重症的诊治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高尿酸血症等。對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导师每以中医理论辨证论治,皆能取得良好效果。笔者有幸随师临证,获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关键词】高血压病;辨证论治;中医:经验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7.0.01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高血压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可导致心、脑、肾等多个重要脏器的损伤,且其发病普遍,病程漫长,需要长期治疗[1]。

1 病因病机

中医文献中没有对高血压病的记载,就本病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耳鸣”等范畴[2]。导师认为本病病因可分为内外两方面,外因以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失度为主,内因则以年高体弱、疾病消耗、先天禀赋不足常见。其病变与肝、肾、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肾主藏精,如年老体衰、房劳过度,或他病经久不愈,导致肾精亏耗,五行中肝为肾之子,内寄相火,肾水亏虚不能涵养肝木,则相火妄动,上亢化风;肝脏喜调达恶抑郁,情志不遂致肝气不疏,郁而化热,风火相煽;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一身水液运化,偏嗜肥甘、过度饮酒,伤及脾胃,或气血生化不足,致气血亏虚;或脾失健运,痰湿内阻,以上原因皆可发为本病。

2 辩证论治

导师认为本病病因复杂,病情多变,各证候间相互兼夹、转化,诊疗过程中要灵活掌握,不可拘泥,应细参其脉证,综合病因、体质及年龄等因素,斟酌辩证。临床以肝阳上亢、肝火旺盛、痰湿中阻及气血亏虚四证最为常见,具体证治如下。

2.1 肝阳上亢证

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目胀痛,耳鸣,视物模糊,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肢体麻木,小便频短,舌红,少苔或苔薄,脉弦细。治以平肝熄风,益肾养肝,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熟地黄、山茱萸滋养肝肾,首乌藤、益母草养血调血。考虑阴阳互跟互用,导师常在补阴药中配伍杜仲、桑寄生、菟丝子等微补肾阳之药,取“阳中求阴”之意。若阴虚偏重,症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者,可加强滋肾阴清虚热之力,以知柏地黄丸加减,方加生地、玄参、知母、地骨皮等。

2.2 肝火旺盛证

主要表现为头痛,以巅顶或头两侧为主,眩晕,情绪激动时加重,多伴口苦面赤,心烦易怒,胸胁胀闷,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有力。治以清肝泻火,息风潜阳,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以龙胆草、栀子、黄芩清泻肝火,生龙骨、珍珠母潜镇肝阳。导师以为肝体阴而阳用,肝火炽盛必伤及阴血,而肝血不足更助生风化热,故泻肝必佐白芍、生地等养血以柔肝,和血以息风。

2.3 痰湿中阻证

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困重如裹,食少纳差,脘痞胸闷,形体多肥胖,肢体困重,大便溏或黏滞不爽,舌胖大边有齿痕或兼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脉滑或弦。治以祛湿化痰。方用二陈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砂仁、厚朴理气健脾,化痰燥湿,以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祛湿,佩兰、藿香芳香化浊,白蔻仁,杏仁,薏苡仁通利水道,畅达三焦,给湿邪以出路。若水湿偏重,症见水肿,舌淡苔水滑者,可着重利水除湿,参照五苓散组方;若痰湿郁而化热症见口中黏腻,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者,可以清热化痰为主,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

2.4 气血两虚证

主要表现为头晕昏沉,头痛隐隐,乏力气短,纳少脘痞,面色少华,遇劳加重,属此证患者可血压偏高不盛,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以益气养血,行气调血。方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白术、山药益气健脾,补益气血生化之源,当归、熟地黄、远志、白芍养血调血,柴胡、木香疏肝行气。

3 讨 论

导师还指出不同患病群体因其生理特点不同,病理基础亦有所不同。如老年者以“肾脏衰”为主要生理特点,故其病理基础以肾虚肝风为主;青壮年者气血旺盛,生活情况复杂,或有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多见气郁化火、痰湿中阻等实证,见虚证者也应注意其生活习惯,适当的生活调理是治疗青壮年高血压病的关键;围绝经期女性“天癸”渐衰,肝血不足,虚火内动,易发本病,且潮热汗出、烦躁失眠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常见症状与血压异常波动相互影响,缓解症状有利于稳定血压,故治疗时多以养血柔肝,调理气血为主。

导师在高血压病的诊疗过程中,注重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衷中参西,应用现代检查手段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继发性血压升高,明确诊断;治疗中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合理配合西医药物,病情较为平缓时以中医辨证、整体调节为主,病情危急时,则以西医手段迅速控制病情为主,充分发挥和运用两者的优势,从而达到平稳降压,缓解症状以及控制并发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等.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57.

[2] 周仲瑛,等.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288-297.

猜你喜欢

辨证论治中医高血压病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冠心病从肾论治研究
肌肉骨骼超声在类风湿关节炎膝关节病变中医辨证中的应用价值
中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78例临床疗效分析
产后风湿病辨治心得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