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中的“舍”与“得”

2017-06-20潘斌

教育界·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取舍润泽语文课堂

潘斌

【摘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学会取舍,学会“减法思维”,放下教师的威严,舍得给予学生时间,去掉非语文的东西,给孩子们一个平等、开放、自主的机会,一段诚挚、自由的历程,让学生的语言在鼓励与期待中飛扬,让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润泽,让学生的智慧在静思默想中生成。舍弃也是一种智慧,有“舍”才能有“得”。

【关键词】语文课堂;取舍;润泽

新课改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各种新流派、新思潮、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它们像盛放的花朵点缀着语文教学这块沃土,不分伯仲,异彩纷呈,大有“万紫千红总是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加之那些纷至沓来的新思潮、新理念、新方式及林林总总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令当今园丁们目不暇接。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他们只有迎头赶上,努力学习着、领悟着、实践着,使出浑身解数,让种种新的气息在课堂上尽力彰显着。渐渐地,唯烦恼是也,唯难以取舍是也,所以就显得有些冗长与花哨。

鲁迅先生面对舶来品时曾经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专家的不一定是实用的,正确的不一定是需要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站在课堂上同样要进行取舍,学会“减法思维”,去掉可有可无的东西,去掉不必要的东西,去掉非语文的东西,正如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在某种意义上,舍弃也是一种智慧,有“舍”才能有“得”。

一、舍下的是威严,得到的是和谐

从古至今,教师就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一直就以尊者、长者的身份自居,怀揣着“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想法。带着这样的心理,师者的眼中容不得学生的无礼、无规、顶撞、冒犯,希望学生循规蹈矩,言听计从,不越雷池半步。在威严的威逼下,学生们听话了,却也渐渐地“失话”了。因为学生是相当敏感的,他们幼小而纯洁的心灵面对高高在上的老师有些胆怯了、畏惧了,更失去了应有的自信与激情。

教育不是震慑,唯有用心方能走得更远,缔造和谐。所以教师要心怀热爱和信念,付出智慧与真情,对学生充满真诚与尊重,创造一个和谐、自由、愉悦、民主的师生关系,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1.放下威严,更多微笑

微笑,是沟通你我最好的方式;微笑,是化解矛盾最佳的药方。课堂上,教师的微笑就如缕缕阳光,温暖幼小的心灵;就如阵阵微风,吹拂羞涩的脸庞。笔者曾在班上做过一个调查:“老师什么时候最美?”60%的学生写道:“老师微笑的时候最美。”是啊,微笑着就是美丽的。两嘴一咧,轻轻往上一翘,一个微笑便可完成,极其简单,何乐不为呢!不要吝啬你们的微笑:铃声响起,走到教室门口,站立着,面带微笑,扫视一周,多么明媚的时刻;有学生开小差了,停顿片刻,走到面前,四目以对时,微微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学生回答问题时语塞了,投以微笑,静静期待……微笑就是阳光,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阳光。

2.放下威严,更多期待

课堂虽小,却可以折射出无数教育者个人的道德与修养。当一个学生完成了学业后,他可能会忘记老师教给他的知识,但他一定会清晰记得老师曾给他的一个善的行为,并将永远珍藏。期待和鼓励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传达着一种关爱,表达着一种尊重、信任和鼓励。也许困惑时的一个期待,能够成就一个优秀的学生,也许失败时的一次期待,能够成就一个社会的人才。所以,多一份等待,多一份耐心,就能多给孩子一次成功的机会,这是我们教育者的使命。

3.放下威严,更多鼓励

“课堂教学的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的艺术。”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但是这种激励性的语言要掌握好一个尺度,诸如“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真聪明”“你读得真精彩,都超过老师了”这类夸张的表扬、泛滥的赞美是要不得的,它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长期以这种泛滥的语言充斥课堂只会麻木了孩子的心灵。真正有效的评价要找准时机,才能发挥激励性的功能,在课堂上产生神奇的效应,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回答,教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

(1)评价内容是具体的。要切切实实指导学生的发展,可以针对学生学习内容,可以针对学生学习方式,也可针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评价时机是准确的。一为学生精彩作答时,激励性的评价可以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为更多学生指明方向;二为学生欲答而语塞时,此时的课堂评价能够促其豁然开朗;三为学生回答有误时,课堂评价可指点迷津。

(3)评价语言是巧妙的。教师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内容,评价的语言要客观公正,要能中肯地指出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如果学生回答时出现不畅,或有科学性错误,教师也要准确快速地做出判断,用巧妙的、恰到好处的评价语进行疏导和帮助。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在课堂教学中有着生动而丰富的评价语言。有一次,一个学生读有关竹子的句子,读得不错,而此时贴在黑板上的一段竹子掉了下来,于是,贾老师借题发挥:“你读得多好,看,连竹子也来‘祝贺你,那老师就把它送给你吧!”说着,便把竹子递给了那个学生。那个学生激动极了,其他学生更是羡慕不已。教师的评价语就应该是这样随机生成,信手拈来。当然,这样的功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更要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砺而成。笔者认为只要肯“磨”,我们也可有这般“魔力”。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要在孩子心中洒满阳光,播种希望。既然我们从事的是光明的事业,那就请在应有的法规法纪的约束下,放下所谓的威严,不要高高在上,盛气凌人,自觉以平和的形象融入学生群体,走到学生心中。

二、舍下的是时间,得到的是智慧

课堂真正需要的是学生内心思维和情感都动起来,而非追求表面的“小手直举”、热热闹闹,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是在课堂上不断发展与成熟起来的,“不断”说明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课堂则是完善这一过程的舞台。有些老师却忽视了学生发展的这一规律,不能容忍课堂的“冷场”与“静默”,如同带领一支“急行军”,为了目标全速前进,欠缺的是细细玩赏的过程,最终对文本只能是“囫囵吞枣”“雾里看花”。学生需要“静思默想、潜心思考”的过程。当老师提出问题,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感悟、揣摩,挖掘文本内蕴,深入内化,而后才能有序表达,发展心智能力。所以,我们不妨在课堂上舍下时间,静静等待。

1.营造一个“静思”的氛围

一个好的老师定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安静下来。而要让学生“静”,首先教师要“定”,撇去一切的浮华功利,带着对学生的挚爱之心,对工作的平常之心,沉下心來钻研,静下心来教书,教师有了这样的静气,就会有面对学生的神闲定气,就会有让学生安静下来的“魔力”。要让学生“静”,教学要有“序”,我们不能因为“心中有爱”,而忘记教学时学生应遵循的规范,教师要对基本常规了然于胸,并通过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心中,从一而终,严格要求。有了这些基本规范的约束,就能营造一个良好的“静”场。

2.设计一个“静思”的问题

好的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其全身”,好的问题能够引领学生深入文本及人物内心深处,更好地与文本对话,入境、悟情。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让儿子放掉呢?”学生在解疑中前后贯通,让爸爸的形象伟大起来,渐渐受到“自觉遵守规定”的教育。一位教师在教学《黄河的主人》时,揭示主要内容后,以问题“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作为清晰的感情线贯穿全文,简化了教学程序,成为有效的教学线索。笔者在执教《郑和远航》时以问题“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走进文本,走进这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读故事、品历史、悟语言,郑和不畏艰险、机智勇敢、和平友好的形象牢牢镌刻在学生的心里。一个好的问题就是一个向导,能在一个庞大的林子里找到一条最美的线路,人人载着收获而行。

3.给予一些“静思”的点拨

学生在思考的沉静之后,教师给予巧妙的点拨,能让学生豁然开朗。既然是点拨,那就不是告诉,需要通过教师的“点”,让学生进一步地“思”,笔者提倡“问题式点拨”。薛法根老师执教《爱如茉莉》时有一段“问题式点拨”的对话:

师: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感受、体会。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句。(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用了两个“爱如茉莉”?

生:强调。

生:表示一种感叹,可以深入心灵。

师:充满温馨。

生:为了点题。

师:点题一个就够了,为什么用了两个?

生:也是为了强调。

生:前一个是指爸爸爱妈妈,后一指妈妈爱爸爸。

师:如果我也爱父母,是不是要再用一个“爱如茉莉”呢?

(学生大笑)

师:为什么不用三个?

生:多用就啰唆了。

师:开始作者认同吗?为什么后来写出来了?

生:看到当时的情景明白了。

师:爱如茉莉是由衷地赞叹、赞美。齐读最后一节。

薛老师的这番对话交流中,没有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可谓简简单单,却实实在在。薛老师精妙的预设、恰到好处的点拨、干净诙谐的语言使课堂弥漫了茉莉的清香。

4.给予足够“静思”的时间

现在我们的课堂常常是即问即答,学生缺少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然只能是零星地、琐碎地回答,不利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整体性发展。因此,站在了课堂上,我们的眼中就要装满学生,要面向全体,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要有足够的时间等待,让“让我们静静地想一想”“请想好了再说”等语言应该成为课堂的常用语。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首先便是要有自由的时间。教师心静如水,学生静心求知,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有心灵的絮语,有自然的默契,有随机的暗示,“静中蕴含大智慧”。

三、舍下的是说教,得到的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这指令性言语的引导下,往往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深度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地随意发挥,将磨砺教育、耐挫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热爱劳动教育、尊老爱幼教育等等本该属于思想品德课堂的内容一股脑儿搬到了语文课上。语文课堂成了道德教育的“名利场”。老师们在讲解文本的同时如果不适时教育一番,也许会觉得没讲到位,甚至心中还有不吐不快的感觉。大家或许已经注意到了现在语文课上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每当我们被课文中主人公英勇壮举和英雄情怀所打动、所感染,孩子处于心潮澎湃的时刻,老师们总会习惯性地抛出一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这真能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吗?孩子们大抵很聪明,他们早已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学会了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学会了迎合大人的心思和教师的心理,所以他们的作答一定能说到提问者的心底,但他们说的是真心话吗?教者不过是在寻求自己心灵的安慰罢了。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问题涉及,一次次地冲击孩子的价值取向,也渐渐逼迫孩子学会说谎、应付,变得虚伪。

都说教育无痕,笔者认为,教育必须不露痕迹。尽管当今教坛需要发挥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功能,但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同于中学的政治课,撇开“工具性”而大谈特谈“人文教育”是有悖《语文课程标准》的。什么是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关注好语言文字本身,要做得也只是关于语文的研究,人文教育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揣摩中、人物品格的体验中及文本意义的感悟中渐渐渗进、吸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切不可“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 。

语文其实很简单,做一名语文教师其实也很简单,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创举,不需要洋洋洒洒的倾吐,我们要做的是一个最质朴、最实在的过程:给孩子们一个平等、开放、自主的机会,一段诚挚、自由的历程,让他们的语言在鼓励与期待中飞扬,让他们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润泽,让他们的智慧在静思默想中生成,让他们的素养在实实在在的训练中提高。

舍弃吧,我们的课堂就是在不断的取舍中逐步走向实效与精彩,拥有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快乐的。

猜你喜欢

取舍润泽语文课堂
An Interesting Class:贾润泽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induced the perpendicular magnetic anisotropy modification in Pt/Co based multilayers∗
郑润泽作品
书香诗韵 润泽童心
取舍之间彰显有效教学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取”与“舍”的思考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