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教材重组的策略
——以初中英语新世纪教材为例
2017-06-20上海市宝山区杨泰实验学校胡文续
上海市宝山区杨泰实验学校 胡文续
一、引言
教材重组是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不违背科学性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删减、替换、组合或者对教材编排顺序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过程。目前在教学实践中,教材重组存在着乱取或乱舍的现象:一是不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和接受能力,生搬硬套地把各种知识凑在一起。二是不考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真实意图,大刀阔斧地把教材全盘否定。三是不梳理文本和学科知识内在的逻辑,蜻蜓点水般调整教材编写的顺序。四是不尊重语言学习和教材编写的特点,面面俱到地处理教材内容。这样做既不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也不能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鉴于此,笔者就以初中英语新世纪教材为例,结合几节公开课实例来谈谈我进行教学重组时主要采取的策略。
二、初中英语教材重组策略
1.立足学情,合理取舍内容,精心搭建支架
成功的教材重组离不开对特定学情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合理取舍内容、精心组织过程。比如在设计《My hobby》一课时,教材重组的操作途径可以概括如下:
2.基于课标,用心剖析教材,整合课堂内外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它提供了教材重组的标准和基本思路。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因此教材重组离不开对课程标准的研读和领悟。所以要学习领会课标,灵活使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如在设计《The layout of our school》一课时,我根据课标中对写的要求,合理取舍内容,将教学目标聚焦于利用思维导图理解文章、组织文章内容和仿写课文上,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学有所得。
3.整合话题,调整单元顺序,培养交际能力
与某一话题相关的文本是散落在不同年段的教材中的。如果按教材的编排开展教学,同一话题下的词块会零散地分批次地被输入,这不利于学生积累与某个话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法,更不利于学生记忆、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不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反之,如果能够以话题为统领,调整单元顺序,便能达到整体输入的效果。比如Personal Information这个单元中的三篇课文(Meeting People; Getting to Know Each Other; Talking About Families)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我以“外国友人George White” 串联起各个环节,通过教学主线Introducing George—Greeting George—Getting familiar with George’s personal information—George’s conversation with his new friend Sue—George’s interviewing and reporting—George’s feeling about families的各个环节的展现,成功重组了教学内容,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4.吃透教材,梳理文本主线,培养思维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英语学习要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因此教材重组绝不能只是肤浅地停留在对文本顺序的调整或者浅层信息的处理上。《Science Activity Week》是一篇阅读材料,篇幅较长。我反复研读教材,从中梳理出“What did you do”这样一条主线,据此取舍文本内容。在实践中,我发现:文本特征不同,梳理主线的方式也不同,如着眼标题、抓主题句、观察教材排版和插图、分析文体等。除了从文本特征出发去梳理主线外,我们还要反复研读教材、把教材读通、读懂,用心揣摩教材真正的意图,还要慧眼发现教材与学生学习、生活间那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此,便能去伪存真,将隐藏于教材面纱下的主线挖掘出来,设计出条理清晰、思维跳动的课堂。
5.创设情境,整合信息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归根到底,教材只是一种平面的教学资源。除了教材之外,将诸如动画、图片、声音等信息技术资源融入课堂,创设出立体的、活动的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还能逐步控制和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在《seasons》一课中,教材呈现了四幅图片和四个短句,指向了“用副词修饰动词这一知识点以及用see sb.doing这个表达法。我沿袭了教材图文并茂的风格,把与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更多内容补充进来,同时添加动画等动态资源,帮助学生来领会两个知识点,比起纯粹的语言表述,实物演示、动画展示、图片再现和表演体会等手段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情境。将教材本身所欠缺的这种声音、色彩、动画等资源与教材内容重组,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教材重组并不是简单地用“搭积木”的方式去补充、删减、替换和调整教材内容。教材重组离不开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学情和教情的分析,更离不开对具体教材的特点分析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把握。具体地说,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应是教材的开发者、研究者、创新者。在实践中,要通过深度解读教材来合理取舍教材内容、适切整合课内外资源。还要尊重学生,以激发学生兴趣和搭建合理支架为两翼,来保证教学过程顺利、高效实施,切实培养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此方能生成有生命活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