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民办高等教育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探析

2017-06-19王海燕张文慧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高等教育京津冀

王海燕+张文慧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摘 要】京津冀作为中国最具有活力的增长极之一,如何协调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民办高等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文章围绕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从民办高等教育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机制、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对京津冀一体化建设发展的作用,剖析了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使河北省民办高等教育能够更好地促进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京津冀;协同发展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性,在国内掀起了一股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浪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结合民办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再次强调了发展民办教育的战略意义,并提出了多项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大量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民办高等教育在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进教育与产业融合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应该高度重视和发挥民办高等教育的作用。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我国民办教育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孔子等兴办的私学,后到汉代的“经馆”、宋元明清的“书院”,民办教育都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不仅数量上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培养的学生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民办高等教育的意义已经由公办教育的资源、服务补充向特色性、多样化、差异性教育转变,民办高等教育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优质资源共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办高等教育正在以各自独特的优势立足于教育之林。

二、河北民办高等教育服务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口、产业在三地重新科学布局的问题。人才资源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根据京津冀三地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对人才的需求是集聚一大批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人才;天津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材料、交通運输、教育卫生、文化艺术等领域需要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人才;河北要加强钢铁、装备制造、石油、医药、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材料、交通运输等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河北省民办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河北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等院校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京津冀众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京津冀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一)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机制

“能力本位教育”教育形式是以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采取灵活的教学管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化的教学课程,能力本位教育打破传统教育形式,确立以社会职业岗位为需求的能力培养核心,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能力本位教育确保了学生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民办高等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之前,采用调查问卷、人员访问等方法从企业需求、职业岗位能力、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调研,在全面分析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制定“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会根据最新的调研结果进行修订,以满足企业对人才最新的能力需求,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计划经济时期,行业、企业办职业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匹配、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对接,河北民办高等院校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使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到实施,都由企业参与,提出措施建议;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定期到校讲授行业动态和实操知识;假期安排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等。由于存在一种市场机制下的利益驱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会有区域的限制,企业有需求,高校就会有服务。行业、企业从顶层设计起步,全面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用校企双制共担育人目标。

(三)订单培养人才新途径

民办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为了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都对学院部分专业实行了订单培养人才新途径。高等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为企业“量身订造”培养专业型人才。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且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办学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中,企业参与教学过程,讲授专业实训课程;学生毕业后,企业接纳学生就业,学生直接进入岗位从业。

三、促进河北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设立专项基金资助民办高等教育

民办高等教育没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学校主要收入来自于学生缴纳的学费,办学规模的扩张、软硬件建设的投入需要持续、密集、高额的资金投入,办学经费缺乏成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教育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资助。河北省可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设立民办教育专项发展基金,以支持本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2005年上海市建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基金”,拨付内涵建设经费、科研项目专项资金等用于支持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建设。2010年以来,浙江、湖南、广东等省份也设立了省级民办教育专项基金,资助民办教育体系发展。

(二)提高民办教师待遇、保障教师权益

河北省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教师在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大,师资队伍不稳定,优秀的教师流失严重。民办高校教师应与公办教师同标准地参加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的工资待遇、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制定河北省民办高校教师学习和进修专项计划,为民办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和进修的机会。每年度可以从民办高等院校遴选优秀教师、十佳教工等到重点院校进行进修和培训。河北省可以借鉴浙江温州的举措,浙江是我国民办教育大省,浙江省温州市规定凡符合要求的民办高校教师均按照公办学校教师标准参加社会保险、享受同等的退休费、住房公积金等待遇,并且将评选评优、教师培训、职称评审等纳入了公办学校教师系统。除浙江外,湖南省也规定民办高等院校要保障教师的工资及福利待遇,为教师的学习进修、职称评审创造条件,能够全面保障教师的待遇,使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三)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

人才、技术等要素的集聚对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对接、打造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在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与当地的企业合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由于这些尝试都是自发的、个别的,因此没有形成长效机制。京津冀地区聚集了大批的科研水平处于前沿和高端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由于当地缺少合适的产业、合格的劳动力和充裕的资金,难以转化为产业的发展,学校的自身发展也受到制约。民办高等院校可以积极主动与企业合作、寻求要素结合,也可以联合科研机构合作开办研发机构。可以鼓励河北的学校到京津去,也可以鼓励京津的学校到河北去,鼓励民本高等院校与制造业基地开展合作,推进技术、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集聚,推动京津冀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单大圣.民办教育与京津冀协同发展[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6

[2]张晓艳,徐艳华.民办高校能力本位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的实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省民办教育协会科研课题(编号:HBMXYJJD1611)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高等教育京津冀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