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语对吴歌的影响

2017-06-19邢雯芝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吴歌吴语文学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本文主要从文学的角度,阐述了自古以来吴语对吴歌的影响。

【关键词】文学;吴语;吴歌;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吴语对歌曲、戏文、话本小说、弹词说唱、俗谚笑话等方面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主要来说,以吴语为载体,形成了吴歌、吴语小说和地方戏曲等吴语文学。

吴歌,是指在吴语区内流行的民歌和歌谣,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迄今为止,唐末五代十国时吴越王钱鏐唱的一首即兴的山歌是最早用吴语记录的山歌。

吴歌发源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地区是吴歌产生发展的中心地区。原始吴歌起源很早,但《诗经》中没有收录吴歌。顾颉刚《吴歌小史》说:至春秋时代,一些文献中记载了吴歌。《吴越春秋?渔父歌》:“日月照耀乎寖已迟,与子期乎芦之漪。”又曰:“日已夕兮,余心忧悲。月已迟兮,何以渡为?事寖急兮将奈何!”这大概是以汉语汉字译写的吴歌,而不是吴地歌谣的汉字记音。吴歌之名,最早见于屈原的《楚辞》。《楚辞·招魂》有“吴歙蔡讴,奏‘大吕些”之句。先秦时期吴歌即名吴歈。春秋战国广为流传的《南山有鸟》,就是地道的吴歌。

《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的“阿谁”;《迢迢牵牛星》中“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的“几许”等,在今天的吴语中还在使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阿母、阿女、阿兄、阿妹”,在称谓前加上词头“阿”字也是吴语至今尚在的使用习惯。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业成为吴地的中心,“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此所指的吴声歌曲,后来被人统称之为“吴歌”。 在此之前,吴歌很少见诸文字,吴声歌曲弥补了先前的空白,有很高的价值。现存在《乐府诗集》里的吴歌,共326首。

《晋书·乐志》:“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最初用吴语演唱,都是清唱形式,被称为徒歌,比较纯朴,在《子夜歌》等吴声歌曲中保留了这种特点。而且,今存各种子夜歌中大多表现了称人为“侬”(“赫赫盛阳月,无侬不握扇。”“春桃初发红,惜色恐侬擿。”)和称己为“侬”(“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擘枕北窗卧,郎来说侬嬉”。)的吴侬特色。后来发展到用管弦乐来伴奏,这样,吴歌就从民间登上了大雅之堂。此后,许多文人加入仿作吴歌的行列,吴歌的文学意味日渐浓郁。

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刘禹锡,宋代的杨万里、范成大等翘楚,他们从吴歌中汲取养料,又仿照其体裁,写下了优美的民歌。

例如,李白有《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缠绵之柔情,悲悯之愁肠,流传千古,脍炙人口。南宋诗人杨万里的《竹枝歌》也是一首感情真挚,流传很久的吴歌:“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流落在他州。” 诗人在前面的序言中写道:舟经丹阳县,听见舟子与纤夫讴歌解劳,他们唱道:“张哥哥,李哥哥,大家着力一起拖。”“一休休,二休休,月子弯弯照九州。”其声委婉,一唱众和。杨万里有感而写成了这首《竹枝歌》。

在唐朝的其他诗人作品中,所用的某些词语,在今天的吴语中还能见到身影。比如:东方虬《青雷》:“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和唐王建《簇蚕辞》:“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卜著?”称哪个为“若个”,“谁人”。韩愈《拢吏》“比闻此州囚,亦有生还侬”称人为“侬”。白居易《游悟真寺》“赤日兼白雨,阴晴同一川”称晴天阳光明媚忽然下起大雨为“白雨”。杜甫《哀王孙》“屋底达官走避胡”,不说屋里而说屋底,即同南吴语。

唐朝王梵志的白话诗歌更加典型,其诗用语大多是当时唐代中原百姓的口语,可有些词语至今却还保留在现在的吴语里,例如“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中的“馒头”“滋味”(《城外土馒头》),“吾若脱衣裳,与吾叠袍袄”中的“衣裳”(《吾富有钱时》)“鹿脯三四条,石盐五六颗,看客只宁馨,从你痛笑我”中的“宁馨”(《草屋足风尘》),“浑家少粮食,寻常空饿肚……世间何平物?不过死一色”中的“饿肚”“一色”(《夫妇生五男》),“积代不得富,号曰穷汉村”中的“得富”(《富儿少男女》),“若不急抽脚,眼看天塞破……省得分田宅,无人横煎蹙”中的“抽脚”“省得”(《自生还自死》)。

宋代吴格体诗歌影响更大。苏轼在杭州作《席上代人赠别》诗:“莲子擘开须见忆(薏),揪枰著尽更无期(棋),破衫却有重逢(缝)处,一饭何曾忘却时(匙)”,这首吴格体诗歌借字寓意,双关影射。杨万里《姑苏馆夜雪》中的“谁信雪花能样巧,等他人睡不教知”,贺铸《浣溪沙?负心期》中的“不拼尊前泥样醉,崮能痴”,刘克庄《满江红》中的“俄变见金蛇能紫,玉蟾能白”,这些诗句中的“能”均表示“这样”,真是在吴作吴腔了。又如,陆游《贫居::“囊空如客路,屋窄似僧寮。”今温州犹称寺院为寮:“寺院寮”、“和尚寮”、“河头寮”、“城下寮”。杨万里《插秧歌》“唤渠朝餐歇半霎”中休息称“歇”。

元明散曲常挟方言俗语,曾任江浙行省官的马致远,其名篇《借马》以“污”指粪,太说“式”,同今南吴语。

到了明代,身为苏州人的冯梦龙,编辑了《挂枝儿》和《山歌》等民歌专集,以吴语吴声写吴中之情,对吴歌的搜集和整理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在《山歌》中就搜集了300多首民歌,其中,描写劳动人民生活和讴歌爱情的自然清新的优美诗篇所篇幅较多。“栀子花开六瓣头,情哥约我黄昏头。日长遥遥难得过,双手扳窗看日头。”这首山歌以“头”为名词后缀,鲜明活泼,在城乡广泛传唱,一直流传到今。“天上星多月弗明,池里鱼多水弗清。朝里官多乱子法,阿姐郎多乱子心。”其中否定词“弗”为吴语特色,“子”则为动词后缀,相当于时态助词“了”。吴歌中的谐音双关常借助吴语中的同音字,如:“日里思量夜里情,扯住情哥诟弗清。失落金环常忆耳(谐尔),我是满头珠翠别无银(谐人)。”以“银”谐“人”,就是因为吴语中“银”、“人”同音。

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发起的歌谣运动中,顾颉刚等青年学者,将眼光投向民间,大量搜集吴歌。民初时期,吴歌日趋繁衍发展,曲调也更加丰富多彩。由于吴歌优美动听,有些曲调逐步为戏曲、曲艺所吸收,有的被改编到苏州评弹和苏州滩簧等地方戏曲之中,部分吴歌对昆曲、评弹等吴地诸多戏曲艺术的孕育和发展,也产生过深刻影响,它们不但从吴歌中汲取了题材,还借用了鲜活语言和动听的曲调。一些吴歌被改编成流行歌曲,比如电影《马路天使》中的插曲《天涯歌女》《四季歌》,此后,《姑苏风光》《太湖美》等歌曲脱胎于吴歌的歌曲也因为曲调柔美动听,更兼之用软糯甜媚的苏州方言演唱而广为流传。

上个世纪80年代,十多部长篇叙事吴歌被发掘出来,以《五姑娘》最为著名,其情节曲折起伏,尤其注重刻画细节,而唱词由于来自于民间艺人的创作,朴素直白又不失生动细腻,更加贴近百姓生活。《五姑娘》经整理后在江南一带由民间歌手用吴语曼声歌唱巡回演出,艺术感染力较强。

21世紀以来,几百万字的吴歌口述和研究资料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陆续编辑出版,主要有《白茆山歌集》、《芦墟山歌集》、《吴歌遗产集粹》和《吴歌论坛》等。

如今,吴歌非但在国内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而且也日渐被西方学者所关注。在国际上较有影响的被作为吴歌的3个里程碑的是:安·比雷尔的把南朝的吴声歌曲《汉代民歌》和《玉台新咏》,译成了英语;科奈莉亚·托普曼把明代的冯梦龙编辑的民歌专集《山歌》翻译成了德语;荷兰学者施聂姐在其出版的《中国民歌和民歌手——江苏南部的山歌》中则研究和翻译了部分现代吴歌。这说明吴歌这一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顾建平.吴语与吴歌 [J].语言文字周报,2010/5.

[2] 金煦.吴歌的源流[J].苏州杂志,2003/12.

[3] 沈志凤.试论吴歌的现代文化价值[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2.

作者简介:

邢雯芝(1965.1-),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为吴文化和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吴歌吴语文学
电影《醉吴歌》圆满杀青
浅谈吴语方言生存现状及其传承保护
——以浙江地区为例
我们需要文学
吴语传播现状调查分析与传播手段的创新
子夜吴歌·冬歌
江南音一曲,传唱千年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吴语闲话(之四)
吴语闲话(之三)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