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茅山道教音乐的审美特征探析

2017-06-19陈菲

求知导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茅山调和道教

陈菲

摘 要:以道为本原的道教音乐,“中和”是其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更是其追求的最终目标。文章基于茅山道教音乐,从“阴阳调和”“动静结合”以及“散正相间”等方面,对道教音乐的美学特征进行探析。

1.“阴阳调和”方面的探析

道教音乐往往注重“阴阳调和”。道教的观点认为阴阳调和,所有事物处在中和的状态下,是最为理想的,这一观点也反映到道教音乐中。《汉书·律历志》中谈到的十二律,也就是六律六吕。律属阳,吕属阴。“阳与阳,阴与阴之间调和,名为相合”,进而指出“律吕唱合,以育生成化,歌奏用焉”,这表明道教音乐非常注重“阴阳调和”。

在今天的茅山道教音乐之中,就有“阴韵”与“阳韵”的概念。据茅山道教权威人士讲述,今天在茅山道场依照信众的要求或者在重要日子里所举办的裔法活动,其中的部分内容,均能够被当作相对各异的科仪来活动。研究发现,“阴韵”指的多是用于外坛的,在室外或者裔主堂前举办的斋仪中唱诵。“阳韵”指的多是用在内坛祀典的,主要是在殿堂中唱诵。实际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但要使用“阴韵”,更要使用“阳韵”,互相应和。对神唱神曲,表现仙风道骨之气度,用在供神、敬神之时,向神表明愿望,祈求神的保佑,从而求得平安。对人用俗乐,不但有了民俗特征,还能展现出道法自然的含义。通过阴韵、阳韵的调和,表现出一种既优美又通俗的中和特征。基于对茅山道教音乐的探究,“混元宗坛”斋法活动中音乐的阴阳调和就表现得特别明显。

2.“动静结合”方面的探析

道教音乐也非常注重“动静结合”。《太平经》中就曾提出:“故乐动辄与音声俱,阳者有音,故一宫、三徽、五羽、七商、九角,而二四六八不名音也。”其中五个奇数为阳,动有音;五个偶数为阴,静不名音,“动静结合”则和谐美好。道教在裔酿科仪时,为了吸引大众,营造宗教层面的氛围,提前“闹台”,它的节奏就非常强且富有世俗感觉,一般称为“耍曲”;而用在其他科仪的音乐,则更多的是表现庄重,其韵律亦虚亦幻,安宁祥和,富含殿堂感,就算是常见的器乐,如果迈入玄门,与法器相合,也会表现出浓浓的宗教音乐感,许多用在科仪中的专用音乐,一般称作“正曲”。“动静结合”,构成了一幅幅精彩绝伦的音乐画作,表现出多种多样的音乐美学内涵。

今天的茅山道教音乐之中,仍然有类似“耍曲”“正曲”的应用。比如,拜诵“三茅忏”时,就有内坛、外坛的分别,外坛则是指信众的活动范围,内坛则是指道众的演法范围。茅山道教举办“三茅忏”的时候,必须严格“照本宜科”,乐曲规整。但在开始阶段及结局部分又常常做出“闹台”举动。这种“动静结合”的音乐,在各类科仪之中使用,使得道教音乐变得更加多彩多样。

3.“散正相间”方面的探析

此外,道教音乐也较为注重“散正相间”。两者的有机结合也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特点。音乐中的“散”,是为了表现一种清静无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潇洒的感觉。许多韵腔都是以散板构成,比如《数圣板》等;而部分韵曲则是以散、正、散构成,开始阶段,先是由“高功”引腔,因为没有固定不变的韵律,速率舒缓,可以自由施展。接着,人们齐声呼应,并逐渐把韵律加以引申,以慢来诵经韵,表现其主旨。最后,再次把韵律引入,以慢而散停止。比如,《澄清韵》还有《华夏赞》等代表性的经韵构成都是这样。道教音乐的这一特点,是与特有的法事以及形式与其音乐美学特征息息相关的,这种有效结合,也是道教“中和”之美的一种重要表现。

总的来讲,道教的思想内涵定位了道教音乐的“中和”之美,以此表现出 “中和”的美学特征,而这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也有着非常典型的借鉴作用。道教音乐中“中和”的美学特征在科仪音乐流程中得以体现,这既是音乐家们的故意为之,也是“中和”之美的审美特征在道教科仪活动中的鲜明表现。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道教音乐能够表现出“阴阳调和”“动静结合”以及“散正相间”等特征,体现出道法的风骨神采,能够用于表达意愿,祈福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并表现出道法自然的美好意境。所以,道教音乐的审美特征表现出的雅俗共赏的音乐之美,有益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吴俊廷. 从“成仙”到“成礼”——道教仪式音乐的审美观及转变过程探微[J].中华文化论坛,2016(5):90-94.

[2]范琳琳. 道教音樂美学思想和审美风格研究——以清水道教为例[J]. 黄河之声,2016(11):118.

猜你喜欢

茅山调和道教
一品锅中尝春味
享美食品文化
调和
欧氏空间中超曲面的L2调和2—形式
茅山长青 春笋滴翠
道家道教研究
漫画
例谈调和平均数的简单应用
全国首次道教刊物座谈会在延安召开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