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
2017-06-19张娟
张娟
摘 要: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舞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使用时,教师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学生的就业上。不断打造高等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切合点、书本知识与学生兴趣的切合点、基础知识教学与综合素质提高的切合点。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幼儿园需要的、家长满意的、学生受益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舞蹈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2010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学前教育是基础的基础。学前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对未来教师从专业技能上进行提升,才是切实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应把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重点。舞蹈是学生在未来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专业技能。
幼儿舞蹈在幼儿园舞蹈教学中不是单设的科目,而是音樂教育中的一部分,是幼儿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一种美育形式,它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任务的一个部分。舞蹈的美育功能能否发挥成功取决于任课教师自身舞蹈的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开设舞蹈课程的目的:为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并为将来更好地从事幼儿教育岗位打好基础。鉴于学前教育专业的这一特点,学前教育专业将舞蹈课列为必修课程。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目光放在学生的就业上,以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为目的,从就业出发,打破原有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进而激发学生对舞蹈专业的感悟力与创造力,量身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打造一套适合当今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方案及教学方法。
1.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现状分析
(1)学生舞蹈基础薄弱。舞蹈是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的艺术。它对身体比例和身体协调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对舞蹈专业技能、身高、体重等都没有严格的筛选。如内蒙古地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90%在入学前都没有接触过舞蹈,少数学生对舞蹈的接触也仅仅是文娱活动中的舞蹈表演。在实际上课时,她们因年龄偏大且骨骼生长发育已经定型、身体缺乏柔韧性和灵活性等客观条件阻碍了舞蹈课程的顺利实施。
(2)开设舞蹈课程的课时量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舞蹈与舞蹈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目的不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会跳舞,又要学会教孩子跳舞,还要会创编幼儿舞蹈。通过调查发现,就内蒙古地区高职高专院校的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每周两节课、开设两个学期或三个学期的舞蹈课程、每次上课50人左右。课程数量少,教学目标多,这样的现状使得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对课程量做出相应的把控减。
(3)课程评价方式单一。内蒙古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虽然都开设了舞蹈课,但每个高校没有特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所有教材和教学大纲都是教师根据教学需求进行定制的。课堂中以老师为主体,学生参与评价较少。更多教学目的只能停留在教会学生跳舞,对于学生有没有学会教孩子跳舞、能不能创编幼儿舞蹈这两个教学目的还是不能完全顾及到。
2.幼儿园舞蹈课现状
幼儿园舞蹈教育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它也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种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幼儿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因此,幼儿园音乐舞蹈教育的任务:教会幼儿一些唱歌、舞蹈的粗浅知识技能。初步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兴趣和节奏感。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能力等,陶冶幼儿性情和品格。许多一线幼儿教师只是从认识层面上去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缺乏对幼儿进行内在的引导,如一味追求技术含量,让幼儿练习侧手翻等舞蹈技巧;一味练习基本功、软开度,会使得幼儿讨厌上舞蹈课。
二、舞蹈课程设置的原则及内容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做出了明确规定“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来改革舞蹈课程的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
1.能表演
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只有自己会表演,才能做到教幼儿表演。培养学生会表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从舞蹈基础训练课程开始就加入一些幼儿基础练习元素,降低部分训练难度,使原本较为枯燥的基础强化训练变得更为轻松活泼及更为实用,也更方便学生的掌握。并在音乐上也采用一些少儿律动性较强的音乐,使学生对今后学习、编排幼儿舞蹈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为了从整体上训练学生克服身体的自然状态,获得正确的直立感,发展舞姿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节奏感。在以往较为单一,更为注重学生动作完成质量的训练基础上,在组合中加进一些方位、节奏变化的训练,来强化学生的整体适应能力和表演能力。
第三,课堂教学是对舞蹈素材的反复训练,规范了学生的动作,如果只有单一的教学会让学生感觉舞蹈课是枯燥的,鼓励学生多参与学校安排的各项舞蹈演出。以笔者实际教学经验为例:带领学生去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们奉献一场小型的表演。通过小舞台的不断磨炼,学生们不但奉献了爱心,还增强了自信心,也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表演中感受平时所学、所悟,可以使学生们从思想和认识上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个成功的教学案例充分证明了舞台实践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2.能教授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态艺术,具有“立象尽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特性,口传身教的教学方法历来为舞蹈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示范能力,能按规范、准确的示范动作及讲解进行授课。
第一,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有可能要走向幼儿教师的岗位,针对这一特点我总结了这样的教学理念,那就是双重角色性,并始终把角色性贯穿在整个教学中。引导学生担当好双重的角色性: 既是一小朋友,又是一名幼儿教师!只有担当好这个双重角色才能创编出真正能反映学龄前儿童的生活,表达他们思想、感情和态度的舞蹈。
第二,为了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改变传统授课模式中一个动作或一个组合正反方向都教的细化教学,在授课时只教动作或组合的一个方向,让学生自己把反方向动作或组合做出来。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舞蹈实际接受能力,又增强了课堂的教学互动性。
第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教、学、做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舞蹈知识学习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艺术实践活动,建立校内外一体化的实训实践基地;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体现出多层次、多元化、多样性的课程设计思想。
3.能创编
以学习幼儿基本舞蹈训练、幼儿基本舞步和学习优秀幼儿舞蹈作品为主,从模仿优秀幼儿舞蹈作品到练习独立创作过程。从学生学习舞蹈的第一天起,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第一,学习舞蹈创编从队形创编开始。在学习幼儿舞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会从律动开始,让她们从自学一些最简单的律动入手。如《走呀走》,根据歌词内容和律动提示进行动作,3人一组,5人一堆,念文字的,比划动作的,唱旋律的,忙得不亦乐乎。在“争吵”和比划中,一个律动诞生了;然后检查每组学生的自学情况,选出最好的一组当小老师,学生教学生,其乐无穷也!
第二,适当改编。当学习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时,我们的自学内容也随之深入。如新疆舞《尝葡萄》,学生自学时,出现某一个地方看不明白,阻挡了自学前进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允许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符合内容的自编动作。这样一举三得:一是疏通了前进的道路;二是把自己的动作放进舞蹈里;三是开始向创编舞蹈的方向过渡。
第三,尝试创编。创编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而简单幼儿舞蹈的创编对同学们来说,似乎也不是很容易。舞蹈学习的后期,我们就要进入幼儿舞蹈的创编阶段。舞蹈创编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选材要积极向上、有思想、有创新精神的内容;②创编的题材要符合幼儿的年龄及心理特点;③创编时内容和形式要丰富;④创编形象具体的内容更便于幼儿接受;⑤创編时可以偏重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三、课程中教学方法应用
课程不是纯理论性课程,其核心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幼儿园舞蹈的特点,加强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为日后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打下基础。
(1)要以人为本,打破单一技能传授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结构,素质培养以及强调课程的体系化和互动作用,淡化局部,优化整体。这就要求在教学上更注重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编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等多方面的综合、优化,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2)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舞蹈这门技能课程,教学中必须切实加强学生的教育实践训练,使学生获得从事学前舞蹈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
(3)课后监督,采用了作业监督措施。监督学生复习的回课情况,要求学生课后要把课上所学的舞蹈动作要领、重点要求和组合顺序记成笔记;熟练地掌握课后作业,规定学生每周集体复习次数并要求班委每次进行出勤登记和复习登记;在课堂上也会不定期进行抽查和观摩,对完成情况较好的学生和没有复习的学生分别进行鼓励与教育引导,以此督促学生养成自觉的复习的习惯。课堂的“教”与“学”相互促进,良性的循序渐进,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幼师舞蹈教学任重而道远,它需要不断地重复学习—创新—再学习—再创新这一过程。不断打造高等院校与幼儿园之间的切合点;书本知识与学生兴趣的切合点;基础知识教学与综合素质提高的切合点。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幼儿园需要的、家长满意的、学生受益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1.
[2]黄氏茂.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