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机械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2017-06-19周红雨

求知导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机械加工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周红雨

摘 要: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中职学校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文章以中职机械加工专业为例,分析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实施步骤,并对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及课程开发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

一、现状

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还处于传统的知识性教学模式阶段,但是对于中高级职业学校来说,单纯依靠知识性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训的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企业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中级职业教育培养任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也是为了满足现代用人企业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同时更应该体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实现与工厂生产过程的对接,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在毕业后发挥就业优势,使中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二、机械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促使教师建立教学目标

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机械加工专业的教育中没有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机械加工人才。对于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来说,其教育目标应该是为企业培养高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才,满足企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机械加工专业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目标,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及专业素质的培养,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实现专业实践应用课程的有效教学。

2.促进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机械加工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单向传道式教学,只注重理论的传授,没有足够的实践操作环节。机械加工专业的操作性较强,理论虽然很重要,但是缺少实践活动,也只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理论的灌输而没有实践活动,也不能真正理解机械加工知识,对知识理解上的困境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3.有利于完善教学设备

一些中职学校的机械加工专业为学生配置了实习操作间,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缺乏相应的专业应用能力,不能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指导,使这些设备成了摆设,不能真正发挥其实践操作的作用。学校通过专业课程的改革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更高要求,对学校的各种教学设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让学生在实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在教学设备的设置上也需要增加实践设备,以侧重培养学生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改革开发的实施步骤

1.通过校企合作确定培养目标

学校应积极走访调研各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及时了解市场对机械加工人才的需求变化,请教专业技术人员,确立机械加工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出机械加工技术和机械维修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根据岗位需求设置工学合一课程体系

学校通过对用人单位岗位需求及往届机械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确定机械加工岗位的能力需求,一般以机械的装配与调试、机械维修技术为主,以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例。毕业生大多进入机械制造企业,工作内容大多以机械加工、加工工艺的编制、设备的维护和操作、安装和调试为主,还有些岗位职责以机械加工零件的质量检测和车间生产的组织与管理为主。这些岗位必须由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和沟通学习能力的人才可以胜任,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也应侧重于专业能力、文化基础、职业道德等方面,其中专业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要。基于此,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始终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结构,将课程分为: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专业能力拓展三个模块。

3.调整课程设置,实现课程设置动态优化

学校要与合作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经常举办校企对接研讨会,对专业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实习等内容方面进行探讨,在专家的指导下对市场及岗位进行分析,把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先进技术融入教学过程中去。首先根据机械加工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文化基础课占整个课时的三分之一,其他课程占三分之二。一般中职专业的学习时间为三个学年,第一学年可以开设公共基础和基本技能课程,第二学年则开设工学结合与订单课程,第三学年主要进行顶岗实习。

4.开发新课程体系教材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教材的开发也势在必行。机械加工专业的教材分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对教材进行研讨。第一,文化基础课教材的选择应注重人文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专业课程教材的选择应侧重实用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学到更多更实用的技能,达到学习和生产无缝对接的目的。

四、构建实习教学与评价体系

1.加强实习实践教学

为了使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在学生实习阶段应加强管理,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学校应设置专门针对学生实习实训的管理机构来负责学生的校外实习,学校也应按照生产和教学标准建立生产性实习车间,以方便学生实习操作。学校可以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为学生制定实训任务,让学生按步骤、有计划地接受技能培训。

2.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学校对机械加工专业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改革的持续健康发展。聘请专家和企业管理者依据用人标准构建评价机制,以突出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定。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课的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进行考核,专业课则侧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考核标准要始终与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保持统一, 以保证学习内容与技能鉴定的一致性。

五、构建课程开发的保障体系

1.组织保障

为促进专业课程的开发,学校在开发过程中要提供相应的保障机制,建立专门的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和行业内的专家作为技术指导,以保证课程开设的发展方向直接面向社会,专业负责人承担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校本教材的编写等工作,专业教师要直接参与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体系的实践者。

2.物质保障

课程改革的物质保障主要体现在师资方面有保障,挑选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和具有生产实习指导经验的教师投入到课程体系改革工作中去。另外学校要投入相应的资金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实验实训基地的改造,为课程开发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另外,还可以积极与合作企业联系,为专业课程的开发提供更多场地和设备,以方便教师进行职业技能操作的训练指导。

参考文献:

[1]王少平.关于重构中职学校机械加工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旬刊),2011(4).

[2]李瑞芳.职业教育中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30).

猜你喜欢

机械加工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双创”教育与实践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实践探究
“立德树人”理念下动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进课堂的思考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机械加工制造中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分析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浅谈机械加工误差产生原因及精度控制
浅谈机械加工误差产生原因及精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