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剖析
2017-06-19曹雪涛
曹雪涛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疗效。方法 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150例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口服丙硫异烟胺、丁醇、力克肺疾等,根据胸水量给予穿刺抽液;研究组加用中药方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胸水消失用时、体温恢复正常用时,治疗总有效率,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胸水消失用时、体温恢复正常用时均短于对照组,研究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可缩短胸水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用时,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抗结核药物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中图分类号】R52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2..01
結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在结核病患者中占有一定比例,主要有乏力、消瘦、盗汗、咳嗽、低热、胸水[1],若进一步恶化,容易引起胸膜粘连及肥厚,呼吸不畅,甚至危及生命。抗结核药物治疗多伴有肝肾功能损伤、神经毒性、消化道症状等毒副反应[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临床疗效,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平山县妇幼保健院普外科自2015年1月~2016年7月收治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150例纳入此次研究,所有患者胸水量均≥1500 mL,入院时伴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咳嗽、发热、胸痛、疲劳等临床症状,经B超、X线检查确诊。男100例,女50例;年龄19~50岁,中位年龄(35.1±1.8)岁。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将所有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结核治疗,口服丙硫异烟胺、丁醇、力克肺疾等,根据胸水量给予穿刺抽液;研究组加用中药方剂治疗。基础方:葶苈子10 g、党参30 g、黄芪25 g、猪苓15 g、茯苓25 g、白术20 g、白芥子10 g、桂枝
15 g、百部15 g、苏子10 g;痰粘色黄、咳嗽者加用黄芩、桑皮;盗汗重者加用煅牡蛎、浮小麦;发热超一周不退者加用鳖甲、青蒿;胸水消失缓慢者加用车前子、益母草;胸肋疼甚者加用郁金、三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胸水消失用时、体温恢复正常用时,治疗总有效率,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系软件SPSS 13.0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研究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胸水消失用时、体温恢复正常用时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
研究组、对照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7%、82.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研究组、对照组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3%(7/75)、29.3%(22/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因环境因素、人口流量大、生活节奏快等原因,我国结核病发病处于增长期[3],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是常见的一种。正确应用抗结核药物,减轻毒副作用,是临床医师目前研究的重点[4]。中医理论将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归为“悬饮”的范畴,治疗应以温肾、健脾、补肺为主[5]。本次研究所用中药方剂在西药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随证加减,温阳化气,补气健脾,利水消肿,泻肺平喘,可加快患者胸水的吸收,缓解临床症状,减少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减少抗结核药物的耐药。
本次研究结果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可缩短胸水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用时,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减少抗结核药物应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白 静.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56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159-160.
[2] 闫宝环.温阳化湿利水法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3):299-230.
[3] 黄国楼.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63例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7):789-790.
[4] 孙世长.中药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9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5(1):52-53.
[5] 孙 宇.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8(20):180-181.
本文编辑:王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