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浅析
2017-06-19江丽珍
江丽珍
摘 要:小学品德课程是综合性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以创设情境、合作探究、主题实践等形式,让教学回归生活,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了实处。合作探究的形式,有助于培育学生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创设情境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健康生活。实践活动有助于发展责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化教学策略是有效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
小学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之一。教学应以教材主题为载体,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将教学内容落实到位。
一、核心素养与小学品德课程
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公布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责任担当、社会参与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乐学善学等18个基本要点。品德课程作为德育的显性课程,是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中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对核心素养培育的表述明确。教师可围绕核心素养,以教材的学习主题为入口,拓展学习内容,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的运用
1.合作探究,培育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
在小学品德课程里,有不少主题有关人文和科学基础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搜集、阅读、整理资料,汇报学习结果,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西方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科技领域的前沿、伟大人物的生命轨迹等。或者围绕主题进行科技小制作,开展创意小发明竞赛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挖掘创新潜力、培育科学精神。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的“寻根问祖”“可爱的祖国”“我们同有一个家”等主题时,我让学生自组学习小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阅读教材的内容,然后围绕最感兴趣的知识点,开展探究学习,小组制作学习主题画报,再在班级展示。有小组选择“黄河”作为探究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四个小组员分工合作,一人负责搜集有關黄河地理和生态方面的资料,一人整理描写黄河的诗词乐曲,一人整理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还有一人负责搜集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的资料。探究活动历时一周,这个小组汇报的学习结果非常全面,极大地拓展了全班学生的视野。组员自身的收获更大。组员们还讲述了如何整理出这些资料,从探究的方法、内容的筛选、成果的展示等方面进行综合总结,效果非常好。
如上所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相关主题,不但能够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而且可以培育科学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技巧等核心素养,这是品德课程有效的教学策略。
2.创设情境,引导自主学习和健康生活
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生活情趣和健康生活的习惯。
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收获中的学习与发现”主题下有“植物生长的秘密”一课时,教师先自己种植一些豆子和花生,并拍下不同阶段的照片。上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豆子、花生和一个小花盆,上课的当天带回学校。上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接着教师展示自己种植的豆子、花生,让学生看它们生长时的照片。然后,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豆子或花生种在小花盆中,摆放在班级的环保角上,要求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全体孩子兴致很高。他们按组别把花盆有序地摆放好,还商量哪些同学哪些时间段负责浇水等。接下来的日子,环保角总会聚集不少的孩子,他们经常边观察边讨论,及时记录观察所得。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但见证并记录下植物生长的过程,还探究植物不发芽或发芽慢,长得快或长得慢的原因。整个过程中,学生全都自主写观察日记,及时分享种植感受,孩子们还受到了语文老师的高度赞扬。当种植观察这个主题学习结束后,不少学生要求在花盆种上其他植物,慢慢地,班级环保角绿意盎然,教室增添了几分的优雅。另外,不少家长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家开始关注阳台上的那些花草,有些孩子开始种植自己喜欢的花。这一切表明,由于教学策略得当,种植主题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已延伸到课外,渗透在生活中。久而久之,它会内化为学生的生活、生命情怀,成为核心素养。
三年级上册的《友爱残疾人》《我们遵守规则》《我心中的老师》等课文, 也可采用创设情境、模拟角色策略,通过模拟残疾人、不守规则者、小老师等,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角色、了解学习内容、内化优良品格、培育核心素养。
在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结合主题,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中,可逐渐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3.开展实践活动,发展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
优良品格的培育,要回归生活。实践活动是最彻底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在小学品德课程进行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责任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四年级上册教材围绕着“家乡”这个主题,展示了不同地方的地理风貌、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围绕“美丽的家乡”主题,教师发倡议书,倡议家长周末带学生回家乡看看,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物产风俗、历史掌故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培养热爱故土的情怀,确立建设家乡的远大志向。
二年级上册“怎样做好事”,也适合采用实践教学。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教材,围绕“善良”“助人”“自助”等话题展开讨论,明确价值观。接着,开展“日行一善”的实践活动,发放“‘日行一善行为记录表”,记录每天哪怕一个微小的善举,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力向身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快乐。学生通过实践,体会精神成长的自我责任,慢慢确立起朴素的观念:做好事不是为了得到表扬,而是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快乐。
三年级的“生活中的你、我、他”这个主题,渗透着义工服务、注意从小事中关顾身边人的感受等品格的培育,采用实践教学,也是必然与应然之选。实践表明,实践教学把品格的培育放回到生活本身,更有助于培育学生的责任感和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
小学品德课程是培育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生活化教学策略围绕源于生活的学习主题,模拟现实或直接参与实践,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内化价值观。合作探究、创设情境、实践活动三种形式,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不同表现,使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了实处。
参考文献:
[1]丁世平.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5(12).
[2]何秀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思品课程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78.
[3]王小艳.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生活化教学方法与对策[J].新课程(上旬刊),2016(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