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大学生”的多角度成因和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2017-06-19马玉玲
马玉玲
摘 要:“问题大学生”的引导、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稳定与发展。该文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体4个维度分析了“问题大学生”的成因,并提出了“全面排查做好防范、建立档案实时反馈、寻找病因对症下药”等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为进一步做好“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问题大学生” 多角度成因 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5(a)-0220-02
1 “问题大学生”的多角度成因
“问题大学生”不是与生倶来,他们大多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行为偏差。通过对 “问题大学生”个案的搜集和整理,结合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的经验发现,“问题大学生”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这四种因素在大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产生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影响。
1.1 社会层面
(1)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功利化影响。现在的社会,整体上看主流是积极进步的,但同时也产生了人们追求物质功利的现实,这种不良的风气在大学生身上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少数大学生受到这种追求功利现实的影响开始变得世俗功利,抱着“理想、理想,有钱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心态。
(2)网络的不当使用。大学生在利用网络搜索信息、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受网上游戏、网上小说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产生兴趣并逐渐沉迷其中从而导致许多问题行为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等。
(3)社会生存竞争的激烈加剧。现在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有时毕业就面临失业。大学生在面临这种生存竞争的压力时往往会引起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巨大落差,甚至会诱发极端事件的发生。
1.2 学校层面
(1)学校教育理念的错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国家也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无论小学、中學还是大学,很大程度上还是更多地只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习,缺少了人文精神、缺失了人文教育,缺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遇事容易走极端,好激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力严重不足。
(2)学校教育管理的不合理性。目前的学校教育管理大多采用家长制的管理方式,强制执行某些规章制度,缺少了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不能很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这种教育管理方式往往造成大学生的反感和排斥,使其失去在校学习的兴趣,进而形成一定的思想和行为乃至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和成长。
(3)学校教育者素养及能力偏低。有些教育者把个人的一些非理性情绪有意无意地引入课堂,学生从老师那里接收到了一些夸大的不良信息,从而对社会抱有消极的心态,形成反社会的人格。大学生产生问题后,长期得不到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者的关注和解决,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1.3 家庭层面
(1)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由于物质生活上的优越感和长期受到父母的娇宠,容易养成狂妄自大及任性不羁等不良性格;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容易形成嫉妒、偏执、自卑以及愤世嫉俗等不良心理。
(2)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一般而言,在独断专横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学生,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容易激动;在溺爱放纵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成长的学生,往往骄横任性、缺乏毅力、不能吃苦,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
(3) 不良家庭氛围的影响。实践证明,家庭成员之间所表达出的紧张与和谐气氛会对子女的性格养成、学习习惯、日常行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紧张、死板、压抑的家庭气氛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有心灵上的缺口,渐渐就会演变成“问题大学生”。
1.4 自身层面
“问题大学生”的形成,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均属于外在因素,而大学生的性格、心理、观念等则属于内在因素。所以,我们在关注外界因素的同时,更应该重视“问题大学生”自身因素。
(1)“问题大学生”特有的成长背景。首先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又没有受过足够的磨练,意志薄弱,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其次,个别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极容易自暴自弃,成为“问题学生”。
(2)“问题大学生”成长的氛围。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在学业上面临挫折的“问题大学生”并非源于智力因素,而是源于智力惰性大,就是“懒于动手动脑”。其次,执拗任性、狂妄自大,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和社会交往。
2 “问题大学生”的矫正策略
“问题大学生”的形成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应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对症矫正。
2.1 全面排查,做好防范
为了减少或避免“问题学生”的产生,在新生入学初期,首先要认真查看新生档案,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家庭成员构成、家庭经济情况等,然后以调查问卷或网上测评的形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专业学习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新生入学后的真实情况,对排查结果进行系统地分析后存档,对存有潜在问题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与措施。
2.2 建立档案,实时反馈
对有问题苗头的学生,建立“问题学生”档案,详细对每名“问题学生”进行跟踪,尽量做到时时、事事监督。包括学生详细信息,家庭状况、存在问题、现状分析、帮教措施及取得效果等。
2.3 寻找病因,对症下药
对每位“问题学生”,都要认真观察,仔细调查,反复研究,寻找病因,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找到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取得较好效果。
(1)普及知识,自我引导。问题学生自己很难主动走进心理辅导老师,需要我们用心、用爱呵护他们成长,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把存在类似问题的学生放在一起,成立专门的成长小组,有目的的定期组织特定的活动,让他们在老师无声的关爱中获得成长,走出贫瘠的心理,拥抱幸福的明天,即团体辅导。
(2)寻找亮点,逐步引导。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个“问题学生”都有他们的长处,都有自己的亮点。但是“问题学生”学生身上的亮点有时转瞬即逝有时时隐时现。他们的亮点往往被较多的短处和缺点所掩盖。需要我们及时捕捉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3)树立榜样,强化影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依据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当“问题学生”出现良性行为,辅导员适时表扬、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愉快、积极的情绪体验,这种体验反过来又成为其他“问题学生”学生学习的榜样,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4)跟进服务,巩固效果。在“问题学生”取得明显进步之后,再采取实时关注的办法,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发展势头。除老师关注外,还在学生中间选择心理信息员进行跟进服务,时时关注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同时联系家长及时对学生加以帮辅。这样多方位的努力,既能最大限度的避免“问题学生”学生行为反复,也提高了对其行为反复的多角度监测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国英.“问题大学生”的多维度诱因和教育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81-83.
[2] 郭慧.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3):27.
[3] 肖建国.“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实践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