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潜能生转化干预实验研究
2017-06-19冯幼军胡成伟
冯幼军+胡成伟
摘 要:运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天平镇第一初级中学(以下简称“天平一中”)的潜能生进行转化干预研究。结果表明,注重思想引导、促进和谐发展、实现情感迁移、唤醒沉睡潜能、修复健康人格、强化教育合力对潜能生有积极的转化作用。
关键词:潜能生;转化干预实验;农村初中
近年来,由于国家教育政策的倾斜,农村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在师资、硬件设施方面有很大的改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教育的压力。[1]农村初中学生是一个普通而又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在教育落后地区和留守儿童多的地区,其在缺乏理想教育和父母的及时指引下,伴随着思想的成熟与身体发育的不均衡,在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文化基础不扎实,文明礼貌、良好习惯等未养成的情况下,到了初中阶段,其基础知识、思维方式、学习兴趣、意志品质、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偏差。[2]这就是潜能生的特征,根据基础教育的目的与意义,把传统的后进生、学困生、差生的等称呼统统改为潜能生。承认学生的缺点与不足,又相信教育的力量能把他们的个人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性发展,也体现了教育要因材施教、要面向全体学生、相信学生有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思想。[3]而潜能生的转化工作才是普惠性教育工作的重点,涉及教育公平问题,也是农村教师日常工作的重点。在理解教育的基础上体谅、尊重、帮助、鼓励、感化潜能生,作为转化潜能生的切入点。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天平一中随机抽取的潜能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实验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以“学困生”“差生”“后进生”“潜能生”等作为关键词查阅了中国知网的文献资料十余篇,并结合教师教育用书《怎样做好一个班主任》等参考书籍十余本为本研究铺垫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行动研究法。在真实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运用预设的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智慧具体解决天平一中潜能生转化的时效性问题。各个研究小组分工到人,对实验对象进行个案追踪调查,并及时总结,调整教育策略。
(3)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制作了调查问卷,对天平一中七、八年级的潜能生进行分层随机抽取样本调查。问卷情况如表1所示。
(4)实验法。为了减少其他干扰因素,本次实验采用单盲实验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潜能生样本进行对比实验。
(5)统计法。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过程
1.潜能生学业的初始状态诊断与干预后成绩对比
通过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潜能生的学习动机、成绩、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文体活动情况,对潜能生的现状有个准确的诊断。求证两个组别的潜能生在学业与行为表现上显著差异性(如表2所示)。
表2成绩在试验的初始阶段,两个班的成绩基本一致。但是在试验结束后,实验组的三科成绩的平均分均有所增加,及格率和优秀率均高于对照组。
2.潜能生行为的初始诊断与干预后对比
根据潜能生行为的情况分析干预的效果,是成功教育最直接的表現形式。研究下列最基础的行为方式来表现潜能生转化的行为效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立体式的干预模式对潜能生的行为转化是具有积极影响的。迟到、旷课、早退、作业、课堂发言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旷课、早退和完成作业三项行为得到最明显改善。
三、试验结果与分析
以往对潜能生的研究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最后仅提出建议或者其他对策,宏观研究较多。基于农村一线教育实践的优势进行实验总结,深入、具体的研究潜能生在学生没有成长记录档案的情况下,进行研究和调查。并且根据对潜能生的教育方法设计了一项实验研究,利用量化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研究潜能生的形成与转化对策。以一年(两个学期)为实验周期。全部采用单盲法(学生不知道自己叫做潜能生,也不知道自己作为研究对象并处于试验之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教育。而实验组采用确立共同愿景目标,注重思想引导;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实现情感迁移;改革评价激励机制,唤醒沉睡潜能;创建文明校园文化,修复健康人格;完善责任分担机制,强化教育合力的教育策略进行立体式的干预。其具体的步骤是: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牵头,帮助潜能生端正学习动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各项文体交流活动,增加个性展示的机会);定期家访,经常和潜能生谈心,用发展性评价方法对学习进行评价和鼓励;帮助潜能生对学业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建立潜能生发展档案,做好教育记录和反思工作。
参考文献:
[1]王亚丽.“潜能生”转化和引导的方法[J].学周刊,2016(25):212-213.
[2]王钦伟.潜能生形成原因分析与转化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6):74-76.
[3]魏书生.班主任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藤县天平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