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案例在初中地理中的应用
2017-06-19刘庆河
刘庆河
摘 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时期,初中地理教学越来越和学生生活实际接轨,很多生活元素、学生生活经历、传统文化知识被纳入课堂,很多中外文化案例被广泛用于课堂教学活动。这种不断创新的教学更好地发挥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定位,也增加了学生的文化见闻。但在現实教学中,初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教学环境等因素制约了上课的教学效果。文章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围绕学生能力、智力发展等设计了很多探究传统文化的活动,以便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案例;初中地理;问题应用情况
初中地理教学面对的是身心发展比较迅速的学生,借助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欲望是促进学生学习以及身心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教师开展传统文化案例体验分析活动,能让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收到良好的效果。初中地理借助传统文化案例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全身心参与讨论和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使得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而初中地理所用到的传统文化案例主要包括民居、服饰、古代诗词等地方特色,用探究性活动使得学生们在参与探究中掌握分析、探究等地理思维意识。教师设计好体验分析活动能让学生在参与地理活动中不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地理赏析和观察等能力。
一、传统文化融入地理课堂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时期,初中地理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应该注意知识与实践并重。教师需要抓住“从做中学”的思想精髓,避免传统枯燥的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在体验性学习环境中使得学生更好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不断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很好地让学生保持兴趣,加之他们的好奇心重,使得讨论气氛一般比较活跃。但因为学生的学习、交流和理解等能力差异较大,还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时刻保持辅助角色,让学生的讨论进程更加有条理、有秩序,而不是完全以玩耍为主。另外,对传统文化的取舍和选材等工作要做好。在民居、服饰、古诗词等地方特色文化的选择上教师要做好分析,把适合初中学生的传统文化元素纳入课堂,不适应的应该及时舍去。
二、实际应用情况分析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学前,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身心情况和兴趣,结合当地的民居、服饰等地方特色文化,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设计能容纳多种文化的探究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督促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讨论,把学习的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步骤和方法,带着目的参加活动,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掌握地理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掌握合作学习、交流等技巧。
1.传统诗歌、传统建筑等在地理课堂中的运用
教师首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学生身边的传统建筑,把当地建筑和古代、国外等建筑进行比较,将传统建筑文化与地理紧密结合起来。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领会当地建筑和其他国家的差别,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喜欢的建筑,做好发言总结和归纳。最后,教师指名学生将小组和个人对当地传统建筑的想法和居住体验分享给全班学生。这样就使得学生广泛参与传统文化的地理课堂活动中,进而让学生敢于创造性地分析当地建筑与气候、降水、气温等方面的联系,促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再如,教师可以把古代诗歌引入课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诗句帮助学生树立海拔与气温的关系。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帮助学生理解降雨的相关知识;也可以用“秋高气爽”等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天气与地理联系。
2.借助传统服饰,加强地理与传统服装文化的联系
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引入传统服装文化,借助服装差异讲解不同地方的气候情况。比如,在我国新疆地区因为深处内陆,降水少而温差大,所以当地人们中午时的服装是薄而轻的纱布,到了晚上或者早上则是厚厚的棉袄。这种方式既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新疆气候的兴趣,又能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一举两得。进而,教师在进行探究活动设计时就可以把青藏地区的服装情况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分析新疆地区和青藏地区服装的差异,从而得出青藏地区和新疆地区气候上的差异。在学生学习中国地理地形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传统民谣等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比如,在讲解西南地区地形时,教师可把《云南十八怪》这个民谣用了起来,这样,课堂既有趣又能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另外在讲解蒙古高原时则引入了“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以此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发展。
三、结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组织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还能使教师在活动组织实施与设计中得到发展。但同时在借助传统文化加强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们的心态和需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设计能全面发展学生能力的体验活动,多创新,多指导,注意扬长避短。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田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