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cTnI、CK—MB水平变化分析
2017-06-19李馨王文斌愈晓薇程国杰张银
李馨 王文斌 愈晓薇 程国杰 张银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cTnI、CK-MB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63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cTnI、CK-MB水平。结果 观察组CK-MB、cTnI分别为(48.01±5.12)IU/L、(6.98±1.22)ng/L,对照组为(18.62±3.11)IU/L、(5.11±1.03)ng/L,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CK-MB、cTnI水平逐渐增加(P<0.05)。结论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血cTnI、CK-M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且随着病情加重,两指标水平均明显增加。
【关键词】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
【中图分类号】R541.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2.0.01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室扩张、心肌收缩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疾病,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为40%。及时有效的治疗可降低死亡和伤残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早期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据报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在心力衰竭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本文对CK-MB、cTnI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中的作用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从2014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63例DCM心力衰竭患者,男性41例,女性22例,年龄46~79岁,平均(63.24±3.21)岁,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心功能分级Ⅱ级11级,Ⅲ级30例,Ⅳ级22例。选择同期我院门诊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5~69岁,平均(62.03±3.0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集患者静脉血离心后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TriageMeterProm)、双抗夹心免疫荧光法检测CK-MB、cTnI。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CK-MB、cTnI水平比较
观察组CK-MB、cTnI分别为(48.01±5.12)IU/L、(6.98±1.22)ng/L,对照组为(18.62±3.11)IU/L、(5.11±1.03)ng/L,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同心功能分级CK-MB、cTnI水平比较
随着心功能分级增加,CK-MB、cTnI水平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 论
DCM的发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致病因素不仅引起心肌细胞损伤,也导致心脏扩张、心肌重构,该过程将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系统激活, 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和心肌供血不足,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使心肌细胞损伤进一步加重[2]。cTnI水平通过受损的心肌细胞膜进入血管, 引起血清cTnI升高。且随着血清cTnI不断升高,心肌细胞损伤逐渐加重。本组资料中,观察组cTnI水平高于对照组,且cTnI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呈正比,提示DCM心力衰竭患者中cTnI水平明显增高,且随着病情加重,cTnI水平逐渐增加,说明cTnI可作为DCM心力衰竭的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CK-MB是心肌细胞内参与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重要酶类,正常情况下不易透过细胞膜,但在心肌损伤时,透过细胞膜的CK-MB增加,引起血液CK-MB水平增高。本组资料中,观察组CK-MB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心功能分级越高者,其CK-MB水平越高,提示CK-MB水平与心肌损伤程度关系密切。研究证实, DCM心力衰竭的发生与心肌细胞数坏死和凋亡、心室重构、能量代谢障碍有关[3]。心脏功能受损激活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并使功能性调整机制失灵, 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严重,在此过程中,细胞发生坏死、自溶,导致酶类增高。
总之,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中,血cTnI、CK-MB水平明显增高,且与心肌病变程度呈正比,两者均可
作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陈运枝.多种心肌标志物检测对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临床诊断及应用价值[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12):1935-1938.
[2] 林慧铭,孙全昆,胡礼仪.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NT-proBNP、cTnT、hs-CRP检测的临床意义[J].國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5):1965-1966,1968.
本文编辑:刘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