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与运算”教学中计算能力的培养
2017-06-19高福欣
高福欣
计算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计算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小学数学离不开计算,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现实生活。“数与运算”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的重要渠道。
一、在数数中打好计算之基
1.用操作帮助学生感知
如教学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和动手操作:① 9和几凑满10? 1从哪里来?怎样摆? 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 ②3和几凑满10? 7从哪里来?怎样摆?最后的结果是多少?怎样列式?以上两种摆法中,相同的一步是什么(凑十)?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既强化了学生对“凑10”规律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进行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做到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脱口而出。实践操作要做到目标明确:动手操作时,教师指导学生怎样操作、突出什么重点、解决什么难点、需要建立什么认知结构,等等,都要心中有数。
2.用模型帮助学生理解
在数的认识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运用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的概念,比如计数器、数位桶、方格图、数位顺序表等,这样逐渐建立起抽象的数和现实生活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知道这个大小和现实中的多少之间的关系,这也是数感很重要的本质问题。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万以内的数的认识”时,就通过方格模型的演示,让学生体会: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通过几何图形的点、线、面、体,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一、十、百、千、万”的印象,同时建立一个清晰的模型“满十进一”,对于学生理解基数单位和位值制是有很大好处的。
二、在口算中勾出计算之纬
1.保证口算训练时间
教师在授课之前,争取每天坚持三分钟的口算训练。这样结合本节内容进行必要的口算训练,是提高学生口算水平的重要手段。應用零碎时间进行强化性的口算训练,也是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方法。教师间隔一段时间,出示部分口算题,让学生进行口算比赛,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这对提高其口算能力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注重口算训练形式
口算题选择的都是一些学生易错题,如2.4×5; 0.3×0.3; 1÷5; 1.25×0.8; 2.01+0.9。对比练:3.8×0.1; 3.8÷0.1; 2.2÷0.5; 2.2×0.5 。针对学生在本单元中错误率极高的题目,可收集起来重复练。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口算习惯,做到认真、仔细、迅速。
3.关注口算训练过程
要注重学生说出算法,不仅关注口算结果还要重视口算过程。千万别把口算不过关当成只是粗心,一笑而过。往往口算错误可以暴露出许多的数学问题。比如,乘法口诀不过关,计算法则不熟练,等等。在口算训练中,教师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使口算训练具有针对性,突出重点,讲求实效。
三、在笔算中描出计算之经
1.通过直观操作感悟算理算法
直观教学可使计算变得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构建,使计算教学扎实有效。比如,教学“36+87”时,先让学生摆小棒,很快得出结论3捆加8捆是11捆,6+7是1捆零3根,1捆零3根和11捆合在一起共123根。再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竖式,讨论得出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算起。这样,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探索算法、算理,让学生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使学生真正实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通过直观操作,突出了计算规律的教学,让学生体会“相同数位相加”的过程,从而理解“数位要对齐”的道理。让学生玩套圈的游戏,提出数学问题,进行加减计算……这些活动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样,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边计算,用操作帮助思维,用思维指挥计算,既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2.通过讨论交流辨析算理算法
学生交流的环节实际上就是学生思想交融的环节。在讨论中,学生讲“理”,说“法”,从而在明白算理的基础上探索各种计算方法。如探讨189+394的算法,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算法:
(1)估算:189≈200;394≈
400;189+394≈600(棵)。
(2)口算:100+300=400 ;80+
90=170;9+4=13;170+13=183;183+
400=583(棵)。
(3)笔算:189+394=583(棵)。
(4)反馈、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用哪一种方法,是怎么想的,用这种方法计算要注意什么,从而归纳出:在列竖式计算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要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
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算理算法的时间。由“理”到“法”,由“法”到“理”, “理”中想“法”,“法”中说“理”, 通过讨论、交流、辨析算理算法,让算理和算法得到有机的融合。
(作者单位:福建省连江县筱埕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