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提高低段数学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2017-06-19欧苹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低段数学活动体验

欧苹

[摘 要]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数学活动备受广大教师的关注。數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够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感悟与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学活动有效性的提高可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入手,设计趣味性的活动环节,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活动体验。

[关键词]低段;数学活动;有效性;体验;过程;预案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58-03

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小学数学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和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数学活动已逐步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得以实践。

然而,经过调查和分析,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对数学活动的理解存在偏差,导致数学活动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

其一,片面强调数学活动的形式,目的不明确,出现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导致数学活动流于形式,课堂表面热闹,但思维含量较低,只有少部分学生真正投入学习活动中。

其二,数学活动针对性不强,致使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甚至出现个别学生“唱独角戏”的现象。

其三,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活动组织较困难。

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是一个值得教师深思的重要课题。下面是笔者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尝试开展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效果显著,特此与广大教师分享。

一、做好数学活动准备

有学者指出:“数学活动应该不仅是指物质化的操作活动,更重要的是个体内化的探索性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活动的准备也不仅局限在操作工具的准备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笔者认为,开展数学活动前,不仅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更要激活学生在数学思维活动中所需具备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如,利用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在导入环节进行合理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设计的数学活动将更能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物质和知识经验的双重保障,为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有效把握数学活动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活动过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尝试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活动,以趣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有层次地推进数学活动,切实提高数学活动的实效性。

1.设计富有趣味的数学活动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前提下,笔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时,学生已对人民币有初步的感知和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只需关注如何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中对“钱”的认识转向数学意义上的“人民币”的概念,让学生经历将人民币的特点脱离色彩、面值和符号,转换为“数字+单位”的数学化过程。笔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将例1与例2进行整合,设计了“分分类”“快速找”“进商场”“换一换”“认一认”“找一找”“买一买”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习。设计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多次运用情景模拟的方法,揭示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2.有层次性地推进数学活动

有学者指出:“是否有利于学生整体发展是衡量数学活动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因此,教师在数学活动中要关注全体学生,循序渐进,有层次地推进数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明确活动要求

准确地理解活动要求是开展数学活动的重要前提。低段学生在理解活动要求时,存在识字量和生活经验有限、理解能力较弱等问题。根据低段学生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示范活动、自主理解和同伴解释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活动要求。

如教学“多彩的分数条”时,教材对“抢1”游戏和“清0”游戏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解释游戏规则,但调查发现,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因此,在介绍“抢1”游戏规则的环节中,笔者采用学生默读规则、同伴解读规则和微视频示范的方式辅助学生理解。接下来,笔者继续通过学生默读规则和师生合作示范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清0”游戏的规则。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既给予全体学生自主理解规则的空间,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表达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兼顾了各个层次的学生。与此同时,生动形象的微视频和师生合作示范也有利于帮助学困生理解活动要求,促进全体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2)展示活动结果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活动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展示数学活动的结果有利于探究学生的思维过程。笔者尝试借助相机,及时地收集学生在活动中的过程性资源,为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留下证据。

如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小小摄影师”的活动,要求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小狗,并思考:“我从小狗( )面观察,看到小狗的( )。”随后,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小狗照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具体操作过程为:

学生活动时,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并记录操作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小组,然后请他们上台展示,如右图。

记录活动的结果有利于探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思维过程,也有助于学生后续進行观察、对比和发现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

(3)探讨活动过程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笔者教学时尝试以问题引领,采用交流互动的方式分析数学活动过程。在活动的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其明确数学活动的目标,从而深层次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思维水平。

如教学“观察物体”时,展示学生的观察结果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把你的作品按操作2的要求排一排,然后和其他成员比一比,你们贴的照片一样吗?”“比较每次观察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汇报。探讨交流中,有学生说:“竖着观察,我发现从同一方向观察到的小狗都是一样的。”有学生补充:“横着看,分别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观察小狗,看到的样子不一样。”还有学生质疑:“我们小组有位同学从左边和右边观察到的小狗图片和你们小组的相反,你们能解释一下吗?”就这样,在教师设计的问题引领下,学生进行交流、质疑和解释,逐步发现数学活动背后的知识本质,发展了自主探究的思维能力。

3.设计全面性的数学活动预案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数学活动有着极大不确定性的特点,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情况,设计全面性的数学活动预案,给予启发性的引导和积极性的评价,这样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数学活动的实效性。

如“多彩的分数条”教材内容是通过抛正方体选择分数,可见事件的随机性较大,相应的活动组织对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要求也较高。笔者结合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原先同桌两人各自玩各自的分数条调整为两人共同玩分数条,增强了活动的互动性与趣味性。以“清0”游戏为例,调整后的游戏规则为“轮流掷正方体,朝上的是哪个分数,就拿走相应长度的彩条”。在“拿走”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有相应长度的彩条可以“直接拿走”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没有相应长度的彩条需要先“替换”再“拿走”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科学、全面地设计活动预案。因此,对于师生示范游戏环节,笔者进行了如下考虑:

第一局中,由于只有二分之一的彩条,而正方体上的分数分别是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所以必需设置“替换彩条”的环节。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引导方式上,笔者设计了两个预案:

预案一(教师操作):提问:“没有( )分之( )的彩条,怎么拿?”请学生上台拿走相应的分数条,并说出想法。

预案二(学生操作):

情况1:台上学生不会操作,教师适时提醒:“找个小帮手!”

情况2:台上学生会操作,教师引导:“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拿的?”

第二局中,数学活动的随机性增大,可能出现“替换”,也可能出现“直接拿走”的情况。

预案一(需要替换):

情况1:教师引导:“猜猜我会怎么拿?”

情况2:教师质疑:“你们看懂他的拿法了吗?”请学生解释。

预案二(可直接拿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操作,完成后均需说明理由。

以上的预案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操作或思维障碍的情况下,设计了相应的预案。在与台上学生示范活动时,教师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全体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如“猜猜我会怎么拿?”“你看懂他的拿法了吗?”等。教师在追问和引导的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将真正的“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自经历操作、解释、验证等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活动的实效性。

三、有效增强数学活动体验

《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从单纯地获取教学结果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体验转变。针对低段学生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时期这一特点,笔者尝试借助图形、视频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数学活动体验。

1.借助思维导图,增强思维体验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学生经历探究性数学活动后,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如在“多彩的分数条”活动后,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活动感受,并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回顾、反思活动中的收获,借助呈现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借助微视频,增强情感体验

有学者指出:“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潜力的发挥。”

如教学“人民币”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分类、比较等活动,初步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随后出示一段《1元钱可以做什么》的微视频:对山区的孩子们而言,1元钱可以买2块橡皮、5支铅笔……观看后,有学生有感而发:“1元钱对我来说只能买1瓶矿泉水,对山区的小伙伴来说却是那么的珍贵,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也有学生说:“我们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还有学生说:“我要努力学习,长大后资助贫困儿童。”如此,数学的教育意义得以实现。

总而言之,只有正确理解数学活动的内涵和意义,才能有效地进行数学活动教学。在低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活动为载体,以发展学生思维为核心,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关注学生思维活动的参与度,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不断地提高数学素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严艳.对有效数学活动的思考[J].上海中学数学,2013(11).

[本文系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性小学数学微课建设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责编 吴美玲)

猜你喜欢

低段数学活动体验
巧用绘本——小学低段写话教学的新路径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预学——在中低段语文课堂绽放别样美丽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