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友相见

2017-06-19赵宏杰

前卫文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副班长张伟春华

赵宏杰

“副班长,冯成撞车了,走了。我现在去宁波的路上。”看着余峰从遥远的杭州发来的短信,我的心像被一截钝木闷声击中,眼睛变得有些生涩、迷离,一种难以名状的痛楚和情绪,蔓延开来,无边无际。

冯成和余峰是晚我一年入伍的战友。

1993年的春天,我刚当二班副班长没几天,班里分来了四名新兵,一个是山东的苏树军,一个是江西的童春华,另外两个浙江兵,临安的余峰和宁波的冯成。班长是我当新兵时的副班长、湖南兵刘友明。班里还有一个三年度兵,徐州兵郭影,和我同乡。

一个连队少则六七十,多则上百人,天南海北、五湖四海,大家天天在一个训练场训练,一个大锅里摸勺子,一幢营房里休息,就像一个大家庭。一个班,年龄相仿的七八个人,同样来自不同地域,每天一个队列行走,一门火炮操课,一个桌上吃饭,一个房间打呼噜,更像一个小家庭,或者说是一个家庭里的亲兄弟一样。全班齐装满员组建起来,那些貌似平淡却又充满热忱的训练生活,经过了老兵退伍之后整个冬天的蛰伏期后,重新有条不紊地步入了正轨。

四月份,进入专业训练阶段。一门炮六个炮手,自此各有所属。班长刘友明担任炮长,我担任二炮手,负责高低瞄准。老兵郭影由三炮手转任五炮手。四名新兵也都被根据各自特点,区分了相应的炮手战位。苏树军视力好,身材不高,担任负责方向瞄准的一炮手。童春华头脑反应快,身高一米七多,负责装定敌机航路的四炮手。比童春华略高一些的冯成,性格慢条斯理,就担任对技术要求不高、但对稳定性要求很强的三炮手,负责装定目标的距离。余峰外向、活泼,专门安排他干六炮手,负责装填炮弹。

野战连队的训练生活枯燥而艰苦。度过了最初几天对火炮的新奇阶段之后,四个新兵对硕大的火炮由陌生到熟悉,专业训练成绩在总体稳定、偶有起伏的状态中有了一些可喜的提高。相对来讲,童春华进入情况更快一些,悟性好,又肯练,成绩自然会在同年度兵中“冒”出来。苏树军虽然反应不是太快,但山东兵的扎实、刻苦在他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平时考核成绩也很好。余峰的训练,发挥好时成绩很突出,发挥不好的时候,则让你恨不得跺上他一脚。最“稳定”的还是冯成,就像他温温吞吞、不紧不慢的人一样,专业训练成绩虽然始终没有蹿到拔尖的行列,但也从没有落后过,不上不下,自得其乐。

对,不紧不慢,不上不下,自得其乐。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情况再急,冯成好像都是这种状态。

这种状态,和同为三炮手的张伟倒有些相像,虽然张伟做事有时也比较急,但心态特好,看东西很开,所谓急中有慢、慢中含急。冯成很快和张伟成了兴趣相投的好伙伴。

白天的专业训练很紧张,晚上的体能训练也不能放松。根据班长刘友明的安排,每天晚上我都要督促四个新兵猛练体能,一百个仰卧起坐、一百个俯卧撑、一百个蹲下起立、一百个蛙跳,雷打不动,一个都不能少。完成这些训练内容,对童春华、苏树军和余峰来说,都没有多大困难。“困难户”只有一个——身体肥胖的冯成。冯成一边大汗淋漓揉着自己丰满的肚皮,一边气喘吁吁地操着浓重的宁波话向我求情:“副班长,我做不动了,行了吧?歇歇!行了吧?歇歇!……”讲话就像倒豆子,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不管什么字,到他嘴里,好像发出的都是类似“卜卜卜”的音节。我当然不为其苦肉计所迷惑,仍坚持让他一个不少地做完,有时还故意在数数上做些“手脚”,让冯成多做几个。

经过一段时间锻炼,效果还算明显,童春华他们三人的单双杠成绩很快在同年度兵中崭露头角。冯成的肚皮也有了一定的“浓缩”,一副国字脸也瘦削了些,浓眉大眼,直鼻厚唇,其实还蛮帅的,充满了福相。

冯成的生活的确如此。据他讲,他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母亲三十多岁改嫁给父亲,从志愿军转业返乡的父亲那时已四十多岁,父母两人中年得子,只生了冯成一个儿子,自然是百般疼爱,呵护有加,好吃好穿地宝贝着。这也是为什么冯成才十七八岁,身材就有些发福走样的原因了。

处于紧张训练中的兵营时光,总觉得流逝得太快。到了年底,参加完演习,送走老兵,就到了1994年。冯成、余峰、童春华和苏树军成了老兵,有的还当上了副班长。我和张伟分别当上了六班长、四班長。记得当时连队有个兵叫“阿魁”,福建长乐人,一副娃娃脸,长得很乖巧,新兵时和我一个班,这次担任了三班长。我班里重新迎来三名新兵,加上做器械如杂耍一般的副班长程德忠,三名军事素质各有特点的老兵,总共八个人,是六个炮班中最多的。其中一名二年度兵叫曾庆松,人长得又黑又皮实,初中没上完就当兵了,性格很倔,和战友一语不合就喜欢挥拳头。为了修理好他的臭脾气,可没少费我和副班长的精力。

当年底,张伟和阿魁顺利退伍,刘友明破格提干。我则作为训练骨干留了下来,1995年夏天也直接提干,到外地参加为期半年的预提干部集训。等集训结束回到老连队,冯成、余峰和童春华已经退伍返乡,和这批战友当面说声再见的机会都没能有。

我们本来自五湖四海,几年之后,大多终会归于五湖四海。

说再见,说再见,说了再见难再见。不说再见,亦难再见。

行旅匆匆,一晃已从军二十余年。由于生活的辗转奔波,当兵那几年的老战友,绝大多数也失去了联系。这几年因了网络和手机的方便,又陆续同一些战友取得了联系,但除了同城的战友外,能有机会重新见上面的,也只是屈指可数的几个人。

去年春天的一天,手机突然响起。虽然将近二十年没有联系,我还是一下子就听出了余峰的声音。接着,他又把冯成的号码告诉了我。在此后几次电话中,我约他们带着老婆孩子,尽快到徐州聚聚。他们则约我、张伟、文书乔畅,和现在厦门的刘友明、江西的童春华等战友到杭州和宁波转转。

战友情重,思念情切。一约再约,这一约又是一年。

去年底,比余峰、冯成这批兵入伍晚一年的熊汉林、梁宗政等几人,分别从广西、河南赶来徐州,我们电话催促余、冯抓紧赶来,老战友们好好在一起热闹一下,最终由于冯成临时有事,没赶来。

没想到,相距短短两三个月,再取得联系,得到的竟然是冯成已走的噩耗!

第二天,我连忙请了一天假,和张伟一道乘高铁赶往浙江。从徐州到宁波,一千五百里路,三小时四十分的行程。迅猛发展的现代交通科技,让人们之间的地理距离大大缩短。

赶到宁波,余峰已和另一个战友在站台接站了。出高铁站二十分钟不到,就到了冯成家所在镇上。

“这就是冯成摔倒的地方!”余峰向公路边指了指,“昨天他骑着电动车回家,还有几百米就到家,突然一个中年妇女迎面骑着一辆自行车逆行过来,冯成躲闪不及,撞倒在地就再没有起来………‘冯成平时就喜欢喝点酒,退伍回来不锻炼,身体很胖,血压也高,当时是慢慢倒下的,没想到人就这样没了!”“刘友明班长那边我也通知了,他在厦门开会,赶不过来,专门安排我代他到冯成家里看看……”

我们站在冯成的床前。冯成脸上没有任何伤,面目非常安静,安静得就像只是睡着了一样。国字脸,浓眉大眼,直鼻方口,厚耳重垂。除了身体更胖了,和以前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兄弟,二十年没见了,我们今天看你来了!我和张伟默默地三鞠躬。

更衣仪式开始,我们虽然听不懂主持仪式的长者口中说的是什么,那种庄重和悲怆仍然深深击中人心。冯成的女儿拿着毛巾,认真地做着为其擦洗面部的动作。这两个孩子,冯成在几个目前的由话中多次向我提及,大的上高中,小的才六七岁,眉目端庄,像极了冯成。

仪式结束,弟妹忍着悲伤带着我们来到接待客人的大房间,拿来几大本影集。打开看,全部是当年连队战友们的照片。有的照片,我和张伟这里早就没有了,冯成还每一张都完整地保存着。看着这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和各种场景,令人唏嘘。“这一张是队列训练时拍的,这一张是黄海打靶时留下的,这一张是当时搭的帐篷,旁边的贝壳都是到海边捡的……”“这一张上的阿魁,副班长还记得吗?”我和张伟只听说阿魁前些年到日本跟姐姐生活,据讲生活还不错。余峰告诉我们,阿魁有次在日本海船上,与有黑社会背景的船老大发生矛盾,竟被当场杀害了。还有曾庆松,因琐事与人打架,双方最后动了刀子,他也不在了。

我们上楼看望馮成的父母。八十多岁的伯父和七十多岁的伯母,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坚强。听说我还在部队工作,白发苍苍的志愿军老战士拉着我的手,讲自己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事,讲自己为什么要送冯成参军,等等。老人一边用宁波话絮絮地讲,旁边的人一边给我们充当“翻译”。我只有狠狠点头,有些话听得并不确切。出门后,张伟说,老爷子刚才有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让我替儿子死,宁愿我来死,他好好活着。”

告别冯成家人和余峰,来不及吃晚饭,我和张伟又匆匆踏上返回徐州的高铁。上车后,两人不由聊了聊冯成、阿魁和曾庆松等战友的一些旧事,物是人非,徒留记忆。经过了漫长时光的过滤、稀释,有些记忆也不完全是确实的。车窗外,夜色渐渐黑了下来。似乎有种黏稠的东西在空气中流动,若无又若有。聊了一会儿,两人便不知再说些什么。一个百无聊赖地摆弄手机,一个则扭头看着空旷黛黑的窗外发呆。

一路再无他话。

猜你喜欢

副班长张伟春华
木碗
过生日
张之洞的“三不争”
文若春华思如泉涌
我的竞选旅程
首发命中
“垂直与平行”教案设计
数学潜能知识月月赛
这车祸出得值
我当上了副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