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引领,提高磨课教研的效益

2017-06-19程进生��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7年6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

程进生��

[摘要]当前,一些学校的磨课教研存在含研量低、磨课策略少和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价值引领下的磨课教研,主要有认识引导和行动带领两种形式,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价值引领;磨课教研;认识引导;行动带领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2502

磨课教研可以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既能使教师形成研究的思维方式,又能让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理念和研究成果等得到交换、碰撞、升华与共享。目前的磨课教研还存在不少问题,下面我通过分析现状,谈谈如何提高价值引领下磨课教研的效益。

一、磨课教研现状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数学磨课教研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就课而论,含研量低

如有的教师观课时不停地点头、不停地说好,可究竟好在哪里议课时又说不出来,只能以宽泛的、通识性的语言来概括,犹如“贴标签”。也有的教师议课时找不到某教学环节失败的原因,说不出改进教学的策略,缺少统计、分析和反思的能力,导致观课、议课的甄别功能远远大于认识指导的功能。

2.教师颜值高,磨课策略少

不少教师认为观摩课就是表演课,所以磨课成员应该由颜值高的青年教师组成,即使有中老年教师,在磨课过程中也多是让青年教师备课和上课,中老年教师只负责分析和评课,导致磨课策略单一。

3.磨课缺乏系统性,多为任务停留

多数学校只为一课的教学而进行磨课,因为这一课往往是为了争面子的竞赛课(如优质课评比等),而不能为教学一类课进行磨课,导致教学后就马放南山,不进行研究了。

那么,如何提高数学磨课教研的效益,使磨课教研成为每个教师不断探索、不断研究的课题?

二、价值引领下的磨课教研

基于以上磨课教研的现状分析,结合我校的磨课教研,我认为磨课教研应该以价值引领为前提来展开。所谓价值引领,是指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优秀教师或反映先进教育理念的信息资源,对磨课组中的教师进行认识引导和行动带领活动。

1.认识引导

认识引导表现在引领教师专业知识水平的发展。先进的教育理念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等,都是待成长教师学习的内容。有了先进思想或成功经验的积累,教师在磨课中就不会再无话可说,上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1)理论学习是最直接的认识引导。

理论是实践的精髓,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因此,每位磨课组成员都需要通过学习专著、阅读教育教学类刊物和撰写学习随笔等方式来积累教育实践智慧,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其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数学类教学期刊是必选项,教师在学习的同时还需撰写学习随笔。通过学习,努力从理论层面引导教师提高磨课水平,实现教学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制定和使用《观课维度记录表》进行磨课。

制定和使用适宜的《观课维度记录表》,能够锁定课堂的观察方向,让观课教师定量、定性的记录课堂教学,并结合记录的数据进行科学、细致地分析,提高听、评课的效益。诚然,《观课维度记录表》的设计要切合课程改革要求,多维度地指向课堂教学实际,如教材处理、教师教学、学生活动、课堂提问及师生互评等维度,每个观察维度中又需细分为几个观察视点。这样观课,教师才会分工明确,议课时才有重点、有根据,使上课教师也能在教学实际中体悟到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基本教学理念。

(3)带着反思去磨课。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的一种再认识,是思想认识的提升。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对骨干教师或待发展的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在《听课记录》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加随堂点评和心得体会两个方面的思考与反思。随堂点评,旨在让观课者对课堂中出现的灵光一现式的想法记录下来;心得体会,意在让教师针对整堂课或某一教学环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思考。反思需要交流和共享,以实现观点融合、共同成长的目的。

2.行动带领

结构合理的磨课组是保证磨课教研顺利开展的关键。颜值高的青年教师热情好学,接受能力强,而中老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师德高尚和善于研究。因此,磨课教研要兼顾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同成长的目的。特别是组内的优秀骨干教师,要引领待成长教师进行课例、专题等研究,促使磨课活动升华,教学研究深化。

(1)师徒结对,带领课例研究。

真实的课堂教学是磨课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示范田”和“试验田”。为促进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磨课组教师可适当地结对子——师徒结对子。结合磨课的实际进程,师徒要完成课例的教案设计和课堂实际教学的研究。其中教案设计的研究,徒弟要在独立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身边无处不在的角,发现角就在自己的生活中。随着课件的播放,学生发现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居然隐藏着这么多知识,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的学生说:“哇,这是我们的校园,好美啊!”有的学生说:“我们正在做课间操。”还有的学生说:“教室里到处都有‘角。”……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作用。

二、教学手段更直观,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是一门以培养思维能力为主的学科,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数学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鲜明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出示校园生活的情景图,并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发现了什么数学知识?”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说道:“这是我们的校园,同学们正在上活动课,有的踢球,有的做操,而老师手里拿着三角板准备去上课,护工伯伯正在修剪花木……”随着课件的播放,有角的地方不停地闪动。这时,有学生说道:“哇,角是这样子的!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由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为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物找出角的过程,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再次借助课件动态展示角的抽象过程。课件先展示实物(如剪刀、吸管、水龙头、球门框等)中的角,再去掉实物,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在图形中依次闪动角的顶点和边,然后注明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提问:“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学生交流后得出结论: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这样教学,借助课件动态展示了角的抽象过程,有效地消除了学生对角的认识障碍,使学生在认识角的特征后,闭着眼睛就能想出角的样子。在学生正确地建立了角的概念后,教师投影出示练习八的习题。如下:

1.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的话,请说出理由。

2.拓展题:下图中有几个角?数数看。

看着课件中的练习题,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明晰角的特征,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三、教学评价更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知识的探究和掌握往往难以到位。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尊重、鼓励学生,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学生一旦失去信心,参与的热情和主动性就会降低,学习就会提不起兴趣。另外,同学的掌声、老师的赞扬、小小的奖品等,都是学生积极参与、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对学生的一丁点进步都给予及时的鼓励性评价,也可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例如,课堂教学中,在学生答对时,教师点击配有声音的课件予以评价:“谢谢你,你说得很正确、很清楚!”“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你回答得很棒!”……学生听到这样的鼓励,学习热情会更高涨。在学生说得不完整时,教师点击课件予以评价:“虽然你说得不是很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在学生答得不着边际时,教师可这样进行评价:“这位同学认真思考了,但说得还不完全,哪位同学给予补充?”……

又如,完成三年级上册第42页练习八中的习题时,教师这样激励学生:“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老师想看看你们学到什么程度了。下面分两个小组做习题,看看哪个小组同学夺得红旗多,哪个小组就是胜利者!”

电脑出示第一题:下面图形哪个是角?

师:第(3)幅图形为什么不是角?

生1:因为它的一条边不直。

师:你答对了,奖励你一面红旗。(伴随着音乐升起第一面红旗)

电脑继续出示第二题: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

(学生回答正确后升起第二面红旗)

师:第三题有难度,哪个小组有信心?

电脑出示第三题:下图中有几个角?

(学生回答正确后升起第三面红旗)

看着徐徐升起的红旗,学生都想一比高下,不愿下课,余兴未了。这样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易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使学生不断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真正内化所学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的同时,主动探索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实现各学科课程的整合,让山区小學课堂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责编杜华)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引领
突出效益导向,突出价值引领
多元文化中高校团组织发挥价值引领功能的策略研究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