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研究述评

2017-06-19范丽婷

图书馆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述评

范丽婷

[摘要]对现有的移动图书馆可用性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从可用性和移动图书馆可用性概念的界定、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模型以及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展开述评,指出当前对于移动图书馆可用性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研究建议。

[关键词]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述评

[中图分类号]G252[KG26mm][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7)02-0039-05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创新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移动图书馆开始进入用户的学习和生活之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外一些著名的软件公司已经意识到软件可用性的重要性,并且采用多种方法测试软件的可用性。移动图书馆软件的可用性直接影响了移动图书馆信息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用户获取信息服务的便利程度。因此,一些学者开始将可用性理论引入到移动图书馆研究中,分析移动图书馆的问题以及改进移动图书馆的服务。本文对国内外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研究的主题和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参考。

1文献来源

为较全面地获取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分别对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进行检索,中文数据库选取常用的三大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外文数据库选取了“Elsevier Science全文学术期刊数据库”和“ACM美国计算机学会全文数据库”。在中文数据库的检索中,以“主题”或“关键词”或“篇名”为检索途径,检索词为“移动图书馆”并含“可用性”和“手机图书馆”并含“可用性”两种。在外文数据库检索中,本文以“keywords”or“title”为检索途径,检索词为“mobile library”and“usability”。检索时间截至为2016年5月1日。通过对检索结果的查重和去除不相关文献的处理,本研究共得到43篇相关文献,其中中文文献16篇,外文文献27篇。

2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研究主题及现状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外学者关于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可用性和移动图书馆可用性概念的界定、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模型以及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方法三个方面。

21 可用性概念

可用性的概念源自人机工效学领域,主要着眼于对人—机交互和谐问题的研究,是一种以使用者的角度进行思考的设计概念。图书情报领域的可用性概念借鉴了人机工效学领域的定义,但是更加关注图书情报系统对用户信息任务的支持程度以及信息需求的满足程度[1]8。

211 人机工效学领域可用性概念。1971年,Miller第一次提出“可用性”一词并将其描述为“易于使用”[2]。此后,关于可用性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软件可用性、网站可用性的研究上。Shacker在1991年将可用性定义为系统所具备的,能够有效地被特定用户所使用,并且完成一定任务的能力。可用性专家Nielsen认为,可用性并非单一地用于描述交互界面的特征,而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学习性、效率、记忆性、错误率和满意度共同构成了可用性评价的整体[3]。Alonso-Rios等认为,可用性包含了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特征。因此,他们将之前研究中的可用性属性进行合并,认为可用性应该具有可理解性、学习型、可操作性、吸引力和系统服从力等五个属性[4]。

212 图书情报领域可用性概念。在图书情报领域,可用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比计算机和工程学领域的可用性概念更宽泛一些[1]8。如Johnson将可用性理解为用户在利用信息产品时可以获得最大的信息效率和信息服务的满意度[5]。王茜和张成昱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强调可用性是用户体验的内容,与用户需求的实现、用户操作目标的达成以及用户在产品交互和完成操作过程中的满意度有关[6]25。黄晓斌和付跃安认为可用性是产品性能、技术、内容、阅读功能和综合评价的体现,它与用户的使用情境相关,需要在具体的信息任务中才可以进行评价[7]。

213 移动图书馆可用性概念。在对移动图书馆可用性的定义上,贾欢借鉴了吴慰慈的“中介说”,阐述了移动图书馆在图书馆服务和用户信息需求之间的中介作用,将移动图书馆的可用性定义为能够满足用户信息检索或者信息获取的能力[8]12。在该定义中,移动图书馆的可用性等级和用户自身的信息需求表达密切相关,并且决定于对用户显性和隐性需求的满足程度。Pendell关注了移动图书馆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度三个方面,将移动图书馆可用性定义为快速精确地完成用户指令,实现用户的信息任务并能让用户在整个过程感到满意的能力[9]49。Yeh参考了ISO 9241-11(1998)关于可用性的定义,将移动图书馆可用性定义为以一定的效率、效果和满意度满足用户特定信息需求的能力[10]64。

综合以上说法可以看出,尽管关于可用性的定义还没有一种统一的说法,但是不同的研究视角下对可用性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可用性具有多重属性,是产品使用品质的体现,是衡量某一产品的用户体验效果的指标,包括了效率、满意度、可学习性、错误率等等。

22 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模型

可用性是一个非常抽象模糊的概念,对一个产品的可用性评价往往要借助一定的评价指标才可以完成。因此,学者们从可用性的定义出发,根据可用性的影响因素,设计可用性评价指标,构建可用性评价模型。

221 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可用性评价对于一个产品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可用性状况和用户体验。评价产品的可用性既可以借助现有的可用性标准,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构建可用性评价模型。常用的可用性评价模型构建方法有结构方程建模、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三种。

(1)结构方程建模。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SEM)是近年来西方数理经济学界重要的综合性建模方法之一,它融合了“因子分析”、“路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为社会与行为学研究界提供了一整套严谨的程序,使研究者可以根据统计方法和统计数据检验模型和修正模型[11]。Lee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探究移动图书馆用户界面的简洁性、持续性、可信度和可用性的影响因素,从而构建移动图书馆用户界面评价模型[12]49—54。为了降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评价模型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陈智利用探索式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影响移动应用可用性的因素归结为三大公因子,剔除因子负荷量低的观察变量,以此明确指标要素和模型层次结构[13]。

(2)德尔菲法。德尔菲法也叫专家调查法,由调查者事先拟定好调查表,以函件的形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进行调查,专家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填写调查表后以匿名的形式提交意见。在现实的操作中,德尔菲法具有耗时长、成本高、难以找到调查专家配合等不足。因此,为了提高研究的可行性,有些学者采用用户调查法来代替专家调查法。如Lee等在构建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体系时,运用问卷调查法,向图书馆用户发放调查问卷,让被调查者在调查表中选取他们认为重要的评价要素,并且按照重要程度排序,以此确定评价体系的关键性指标[12]50。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得到整个模型的综合权重,将人的主观判断运用数量的形式表达出来,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和客观。张莎莎将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构建移动互联网产品可用性评价模型[14]。在数据调查阶段,张莎莎主要运用了专家调查法和访谈法,得出影响移动互联网产品可用性的关键性因素,构建含有四个一级指标和十个二级指标的初步模型。建立评价指标层次结构后,为了确认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张莎莎组织第二次专家调查,并且结合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两两重要程度的强度判断比较,从而得出整个模型的权重结构。

在实际的运用中,学者一般会将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和结构方程建模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在数据收集阶段,可以采用专家调查法或者是用户调查法,提取模型的关键性指标。在模型的检验阶段,可以借助结构方程软件检验假设路径与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在确定各指标权重上则可以使用层次分析法,降低模型构建的主观性和概念的模糊性。

222 移动图书馆可用评价指标。从现有的文献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标准。学者根据研究任务的不同在构建评价指标时也有所侧重。表1显示了现有的一些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指标。

根据表1可知,不同学者构建的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指标具有很大的区别。贾欢在其硕士论文中选取了国内24家“985”高校移动图书馆的WAP服务,调研这24所移动图书馆的资源检索服务、数字资源阅读及文献传递服务、新闻通告服务以及订阅服务的有效性[8]18。钱国富认为Ben Shneiderman提出的用户界面交互设计的黄金八法则在移动图书馆上同样适用,并在其基础上增加“多链接少操作”“导航性”和“信息简明性”三个指标[16]51。张瑶将移动图书馆可用性分为内容和用户两个维度,内容维度下的评价指标有菜单导航、内容浏览、互动性和数据安全四个二级指标[18]158。

从以上列举的部分学者对于可用性评价指标的观点和相关标准可以看出,可用性评价指标和标准的制定存在着外延界定缩小和扩大两种取向。但是,总体来说,在不同的观点中,效率、可学习性、主观满意度、有效性等都是与可用性关系较为密切的特征,在各种模型和标准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对于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23 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方法

可用性评价从用户实际利用的角度获得用户对产品的认知,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产品的用户满意度。目前较常使用的可用性评价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启发性评估和可用性测试等。

231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直接面向移动图书馆用户,问卷的设计可以根据研究内容和研究任务而调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移动图书馆可用性问题研究和用户体验调查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郑德俊等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高校移动图书馆用户访问移动图书馆的主要目的、对移动图书馆提供的服务项目的认可程度、对移动图书馆平台的偏好以及存在不满的原因[19]。经过调查发现,移动阅读的舒适程度、文献检索的速度和文献资源的新颖程度是影响移动图书馆用户体验的重要因素,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多次“受伤”后会选择放弃使用移动图书馆。王茜和张成昱分别于2009年9月和2010年10—12月进行了两次用户体验问卷调查,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出发,调查图书馆用户对移动图书馆客户端的使用偏好,以此改进移动图书馆客户端的可用性问题[6]26。

相比较于专家调查法,用户调查法更加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在评价模型的构建上受到学者的普遍欢迎。Lund利用探索式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可用性评价指标体系,从而形成USE可用性调查问卷[20]。Lee等利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高校移动图书馆网站交互界面简便性、持续性、可用性等影响因素,构建高校移动图书馆网站交互界面评价模型[12]50。Ryu等在2005年以ISO 9241-11标准为框架,综合了界面审美和情绪因素,设计了一个专门针对移动终端用户界面的可用性评价问卷[21]。2006年,Ryu项目组对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邀请300名实验者根据自己移动设备的使用经验填写问卷,完善之前设计的题项[15]。

232 启发式评估。启发式评估是一种邀请可用性评价专家或者软件工程师了解或者使用交互界面后,根据人机界面的设计原理,评价产品的交互界面的方法[22]。一般而言,启发式评估的人员只需要3—5个即可发现产品80.%以上的可用性问题[23]。参与评估的人员除了可用性专家和软件工程师外还应该包括熟练用户[24]。Pendell基于Nielsen提出的可用性评价模型,采用启发式评估的方法,对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效率、易学性、保持力、出错率和满意度进行评估[9]49-50。在对移动图书馆的用户界面进行评估时,研究团队从移动终端的特点出发,着重关注软件的多媒体按钮、导航模式和内容菜单三个方面。

233 可用性测试

可用性测试是指研究人员预先设计好实验任务,邀请用户现场操作产品,研究人员在旁观察记录的一种可用性研究方法。可用性测试可以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在可控的环境中测试,这样可以增加测试的稳定性。另外一种是在非實验室环境内,利用偶遇的形式寻找产品的真实用户进行测试。这种方式虽然增加了测试的真实性,但是却容易产生较多的实验误差[25]。

在使用可用性测试方法时,研究人员经常会同时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录像法、眼动实验法等记录实验者的使用路径和使用方法。如Yeh和Fontenelle邀请了12名用户参与实验,实验要求用户利用本校的移动图书馆网站完成三项任务,以此评估移动图书馆的可用性[10]65。该实验评估的可用性包括了三个方面,分别是效率、有效性和用户满意度。其中,效率通过用户完成任务的时间来判断,有效性的衡量标准是用户完成任务的结果,如果成功地完成了任务则证明移动图书馆有效性较强。用户的满意度从用户实验后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获得数据。

3研究总结及展望

对现有的文献回顾总结后可知,常用的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启发式评估和可用性测试。在实际的评价中,学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多种方法组合使用。一般而言,问卷调查法用于收集实验数据和用户评价,常与Likert量表配合使用。启发式评估常被用于可用性问题的定性研究,可与访谈法相结合。可用性测试将被调查者置于真实的使用环境之中,更有利于发现现实存在的可用性问题。虽然现有的关于可用性评价的模型很多,一些模型经过多次实验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但是目前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移动图书馆的可用性评价模型。本研究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和深入。

(1)用户体验与移动图书馆可用性研究相结合。从现有的可用性评价模型来看,评价的指标大多从产品效能出发,注重对产品各个功能的检验。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的需求,在构建可用性评价指标时应该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体验。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将用户的行为研究与可用性研究相结合,分析用户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在用户使用情境中研究移动图书馆可用性。

(2)基于用户感知的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指标的构建。移动图书馆可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用户对移动图书馆接受程度问题。因此,在构建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指标时可以借鉴技术接受相关理论,探讨用戶采纳影响因素对可用性评价的调节作用,从而构建一个基于用户感知的评价模型。

(3)高可用性的移动图书馆系统设计。可用性评价的目的是提高移动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高可用性是移动图书馆建设的目标。因此,可以借助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评价的结果,分析影响移动图书馆可用性的因素,探讨移动图书馆高可用性实现的条件,从而设计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具有较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建冬.国外可用性研究进展述评[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9).

[2]Alshamari M,Mayhew P.Technical review:current issues of usability testing[J].IETE Technical Review,2009,26(6):402—406.

[3]Nielsen J.A Virtual Protocol Model for Computer-Human Inter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1986,24(3):301—312.

[4]Alonso-Ríos D,Vázquez-García A,Mosqueira-Rey E,et al.Usability:a critical analysis and a taxonom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2009,26(1):53—74.

[5]Johnson M.Usability Test Results for Encore in an Academic Librar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2013,32(3):59—85.

[6]王茜,张成昱.清华大学手机图书馆用户体验调研及可用性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4).

[7]黄晓斌,付跃安.开放存取科技论文网站的可用性评价模型[J].情报科学,2014(7):24.

[8]贾欢.移动图书馆可用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9]Pendell K D,Bowman M S.Usability study of a librarys mobile website:an example from Portland State Universit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2012,31(2).

[10]Yeh S T,Fontenelle C.Usability study of a mobile website:The health sciences library,University of Colorado Anschutz medical campus,experience[J].Journal of the Medical Library Association:JMLA,2012,100(1).

[11]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Lee J,Lee D,Moon J,et al.Factors affecting the perceived usability of the mobile web portal services:comparing simplicity with consistency[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3,14(1).

[13]陈智.移动应用用户体验评估与量化模型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14]张莎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可用性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15]Ryu Y S,Smith-Jackson T 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mobile phone usability questionnaire(MPUQ)[J].Journal of Usability Studies,2006,2(1).

[16]钱国富.图书馆WAP网站可用性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3).

[17]陈深贵.手机图书馆的可用性研究——以上海手机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2013(4):125—127.

[18]张瑶.掌上图书馆的可用性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8).

[19]郑德俊,沈军威,张正慧.移动图书馆服务的用戶需求调查及发展建议[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7):46—52.

[20]Lund A M.Measuring Usability with the USE Questionnaire[J].STC Usability SIG Newsletter.2001,8(2):3—6.

[21]Ryu Y S,Smith-Jackson T L.Development of usability questionnaire items for mobile products and content validity[C].Proceedings of HCI International.2005:22—27.

[22]刘颖.人机交互界面的可用性评估及方法[J].人类工效学,2002,8(2):35—38.

[23]NielsenJ.Why you only need to test with 5 users[EB/OL].[2016-10-15].http:∥www.nngroup.com/articles/why-you-only-need-to-test-with-5-users/.

[24]Muller M J,Matheson L,Page C,et al.Methods & tools:participatory heuristic evaluation[J].interactions,1998,5(5):13—18.

[25]Jeff Wisniewski.Mobile Usability [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2011,10(38):30—32.

猜你喜欢

移动图书馆可用性述评
移动图书馆服务发展探究
百年通图 再创辉煌
高校移动图书馆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微信环境下高校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
现代朱子哲学研究述评
国内三十年语码转换研究述评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国内科技投入研究现状简评
三大MOOC平台Coursera、EdX和Udacity的可用性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