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根脉铸就服务灵魂
2017-06-19陈魏玮林世田张立朝
陈魏玮+林世田+张立朝
[摘要]总结2014年9月开馆以来,国家典籍博物馆为传承文化根脉、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在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创衍生品等方面进行的实践和探索。国家典籍博物馆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不仅打造出逐步成熟的人才队伍,还结合自身优势和时代特征,逐渐摸索出了独特的服务模式,吸引了大量观展人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在探索典籍类博物馆的发展道路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关键词]国家典籍博物馆;展览;青少年教育;文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8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7)02-0044-05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而典籍则是中华民族“根”和“魂”的最重要载体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如何“让书写在古籍的文字活起来”,是我们图书馆界需要肩负的一个历史重任。在2016年举办的海峡两岸第三届玄览论坛上,南京图书馆徐小跃馆长发表主旨演讲,提出要通过“展书”“出书”“读书”“研书”“用书”等“五书”来实现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2]。
1传承经典、古今结合、灵活多样的展览展示
让古籍活起来首先需要让社会公众了解古籍,而展览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之一。展览是图书馆和博物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国家典籍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始终以传承文化根脉,活化传播经典为己任,充分结合国家图书馆的馆藏优势,借助博物馆的多种展示手段和现代高科技术,为让藏在“深闺”的古籍和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智慧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鲜活起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自2014年9月开馆至今,国家典籍博物馆先后举办了50余场专题展览,珍藏在库房的国宝陆续展出。从最初不断尝试探索,到现在逐步规范、成熟,不仅锻炼了一批优秀的策展、办展队伍,到馆参观人次也从2014年开馆后半年的20多万,到如今2016年整年的参观人数突破110万,这不仅是对典籍博物馆工作的一个极大肯定,也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我国典籍文化的逐步认同和重视。
11 以典籍展为主题,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国家典籍博物馆以典籍展览立馆,依托国家图书馆3500多万册(件)馆藏,不断挖掘馆藏精品主题,找到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力求思想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观赏性的有机结合。
2016年6月开展的“民族记忆精神家园——国家珍贵古籍特展”,从全国范围内征调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展品,用内容广博而又具代表性的珍贵古籍展示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自信。策展团队深入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论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在展览中用时代精神激活典籍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古今结合,古为今用,让参观者深切体会到典籍不仅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还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源泉。
例如,展览中展出了“实事求是”一词的由来与发展。“实事求是”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3]其本意是说做学问要注重事实根据,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曾国藩作为湖湘学派的代表,发扬经世致用的传统,创造性地将“实事求是”由考据学命题转化为哲学认识论命题。毛泽东在抗战期间多次引用,并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高度赋予“实事求是”新的内涵,树立了批判继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4]50。早在2000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典籍中第一次出现,表达了人们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这不仅是中华民族穿越无数苦难与辉煌岁月的执著梦想[4]24,也是我们今天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动力。展览还专门展出了屠呦呦在青蒿素提取过程中从中医典籍中获得的启示: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5],使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领悟出青蒿当需生用,不作煎煮,避免其有效成分破坏,从而提取了抗疟单体“青蒿素”,并最终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因为把握住了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民族记忆精神家园——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自一开展就受到了广大参观者的欢迎,截至2017年1月底,观展人次已经超过了34万。
再如2015年12月举办的“古韵镌拓纸墨千秋——2015年国家典籍博物馆宋元善拓暨全国书法臨摹展”。展览从国家图书馆30多万件拓片中选取60余件宋元明清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碑帖名品,从早期的石鼓文、琅琊台刻石,到汉隶代表史晨碑、张迁碑、曹全碑,从影响深远的瘗鹤铭、九成宫醴泉铭、神策军碑,到三希堂法帖等,充分展示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等书法流变及其艺术魅力。同时展出了当代书法名家的临摹作品,古今辉映,一脉相承。参观者不仅可以通过这次展览饱览历代书法经典,更可以利用古今对比的方式感悟书法临摹创作的真谛,拉近观众与历史文化、书法艺术的距离,进一步普及和传承了书法艺术。
这些精神追求、历史智慧、艺术品位被我们的祖先以各类典籍的形式表述并传承下来,成为我们今天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密码,更是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
12 植根典籍,诠释重大历史事件,传承民族精神支柱和价值理念
一个好的展览必须紧扣时代,利用馆藏优势,结合时代的共振点、结合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展览策划、设计[6]。典籍中蕴含了大量爱祖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追求,深入挖掘这些典籍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支柱,结合重大历史事件,不仅能够让重大事件的阐述更具历史内涵和震撼力,而且能够为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2015年8月,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三展厅和国家图书馆北区共同展出了以“不朽的长城”为主题的馆藏抗战文献展。展览通过翔实的文献史料,以文献为证,让历史说话,引领民众重温了这一段铁与火的悲壮历史。这次抗战展独辟蹊径,以文化抗战为核心,展示了文化界人士在抗战救亡、保护中华文明火种方面所做的贡献,并用大量文献、图片讲述了抗战中的国图,如善本南迁、抗战史料搜集、与西南联大合办图书馆等鲜为人知的事实,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时期国家人民的真实写照,更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留下了火种,充分发挥了文献史料在历史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例如,展览中展出了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的《目录学》。姚名达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第一个勇赴国难、壮烈殉国的教授。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侵扰浙江金华、江西上饶一带。姚名达发起组织“战地服务团”,率全团30余人奔赴抗日前线。当年7月7日,“战地服务团”不幸被日寇包围,姚名达带领团员赤手空拳对抗手持武器的日军,毙敌一人后中枪牺牲,年仅37岁。姚名达在《目录学》的自序开宗明义:“这小册子是‘一二八商务印书馆被毁后,重新写的;作者是同时同地同样‘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努力的一分子。”“商务印书馆不因倭寇一炬而歇业关门,作者亦不因倭寇一炬而灰心丧气。吾家虽毁,吾身尚存;敌人虽强,怎能禁止我们另起炉灶呢?”“我们应该怎样地发扬我们的文化,给他们瞧瞧,使他们知道我们是打不倒灭不掉的呢!”[7]书生报国情怀跃然纸上。
2016年,为了纪念建党95周年与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结合国家图书馆馆藏珍贵手稿和革命文献,“红色记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馆藏文献展”在典籍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共产党章程与机关报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左翼文艺到人民文艺等七个主题单元。展览通过325种、340余(册)件珍贵馆藏文献,再现中国共产党光辉的发展历程,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长征精神,讴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展览还结合了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设置了党员“两学一做”互动区,让观众可以深入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大量文献、图片历久弥珍,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与优良传统至今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
“红色记忆展”不仅受到各个机关单位、公司、学校的热烈欢迎,成为他们开展“两学一做”的重要场所,还受到了不少当代孩童的喜爱。我们在展览中展示的一些解放区的木刻版画、红色经典电影等是这些在动画片熏陶下的孩子们很少涉足的领域,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到“红色记忆”展厅,起初是为了自己看展,但没想到孩子们被其中的内容深深吸引。有好几次家长到咨询台寻求帮助,说找不到孩子,最后都是在三展厅的电影放映场地发现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观看红色电影。这充分说明,我们建设文化自信的优势不单纯是祖先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古代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捍卫民族独立、争取民族解放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族精神、优良传统、革命文献只要宣传、诠释方式得当,一样能够得到青少年的喜爱和追捧。
13 互动体验,诠释典籍魅力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典籍类展览在全国方兴未艾。但是图书馆界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典籍缺乏立体感和视觉冲击力,很难做到雅俗共赏、引人入胜,往往容易走向曲高和寡。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以来,努力创新典籍展览理念,引入多元化设计思想,充分运用互动游戏、场景模拟、视频播放、投影等高科技展陈手段,让典籍的丰富内涵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提高了展览的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观赏性,寓教于乐,为典籍博物馆增添了活力与生机,获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
“甲骨文记忆展”就是我们大规模利用互动手段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我们在入门的序厅以巨大的甲骨占卜模拟场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而在展线中以连续不断的甲骨文缀合模型、象形文字画卷、天干地支投影、乐舞翩翩音箱、姓属林、一字博士、甲骨文临摹传拓等互动,把观众带入3000多年前的商朝,感受中国文字从古到今的一脉相承。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普通的中小学生,都乐意于在这种或生动、或震撼、或奇妙的互动体验中学习知识,感受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例如,1900年,“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不愿做亡国奴,投井殉国。1902年10月,王懿荣之子王翰甫将王氏生前所藏甲骨转让给刘鹗。次年,刘鹗从所藏5000多片甲骨中选拓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这是关于甲骨著录的第一本著作。书中记述了王懿荣发现甲骨和收藏甲骨的过程,明确指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并试释了50多个甲骨文,后经证明正确无误的有35個[8]。传统的展陈方法是把《铁云藏龟》摆在展柜中,展板中有相关文字介绍。而我们为了能让观众更为直观地了解刘鹗释读甲骨文的功绩,专门设计了独特的甲骨文识读装置,前面是一块特制的亚克力玻璃板,上面贴着刘鹗释读正确的甲骨文亥、不、甲、日、我、十、今等,后面展板上标识相对应的楷书字,前后对比,一目了然。这样生动的展示,让观众在《老残游记》之外,很容易就记住了刘鹗的另一个文化贡献——甲骨文释读的先驱。
“甲骨文记忆展”继走进北京市社区、中小学校之后,在2016年10月22日作为第十届阿卡普尔科“中国船”艺术节中国主宾国活动的揭幕展在墨西哥盛大开幕。甲骨文走入玛雅文字的故乡,来到拥有古印第安灿烂文明的墨西哥,展开了中华文明与墨西哥文明的时空对话。展览现场十分火爆,尤其是传拓互动体验得到了墨西哥人的特别喜爱,不少参观者都聚集在甲骨传拓台前,排队体验甲骨传拓,并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是增进两国人民友谊和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优秀灿烂的文化只要选择合适的诠释方式,就具有征服全世界人民的魅力。“甲骨文记忆”展览的成功,为我们今后继续深入挖掘和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启智弘文——打造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
国家典籍博物馆秉承图书馆和博物馆的传统,把社会教育作为最为核心的服务职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国家典籍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始终将面向青少年群体提供文化教育服务,提高民族素养作为十分重要的工作职责。
我们根据展览主题、典籍特点和青少年学习进度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和策划,包括讲座、学术论坛、典籍课堂、夏令营、与名家互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向青少年传递典籍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我们与学校教育结合,依托展览内容,开发了一系列面向中小学生的课程和活动。如以“金石拓片展”为依托,我们开展了“名家带你临名碑”“灿烂的中华文化”等现场教学互动活动,邀请当代书法名家现场教学,学生得以零距离接触名碑名帖,与名家切磋书法技艺,传授典籍知识;以“样式雷图档展”为依托,策划了“跟着赵广智爷爷走进样式雷”活动,邀请著名建筑工艺师赵广智先生带领学生、聋哑儿童走进中国大美古建,深入了解融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建筑精髓于一体的样式雷文化;为配合春节举办的楹联、年俗展,我们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都举办了“名家带你写春联”活动,邀请书法名家亲临现场与小朋友们一起写春联,描“福”字,感受传统年俗气息。
我们还设计了“我是小小讲解员”“印一本自己的书”“我是刻版印刷造书匠”等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量身打造,让他们通过动手的方式去感受和了解古代书籍的印刷、装帧技术,身临其境感受典籍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商王很忙”系列活动,则是以“甲骨文记忆展”为素材重新编排故事,让青少年通过多种互动形式,了解商代占卜过程以及神秘的甲骨文,通过商王一天的农牧狩猎、饮食出行、寻医问疾、祭祀宴饮等日常起居,了解商代的生活百态。
此外,我们在三展厅中央设置了专门的教学互动区域,举办“走进典籍博物馆大课堂之左琴右书”“走进庆赏昇平”等活动,邀请专家老师现场分享琴棋书画等优秀经典文化。
我们这种依托展览,集现场授课、演示、观展、解惑于一体,寓教于乐的青少年互动教育方式,不仅提升了典籍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品质,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魅力,还与展览一起,逐渐成为了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特色品牌。
国家典籍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将传统典籍文化与实践教育模式相结合,让中华传统文化深入青少年内心,不仅得到了家长、孩子、学校教师的一致好评,还得到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的认可,被授予“青少年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称号,被北京市授予“北京市海淀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基地”称号。
3册府千华飞入寻常百姓家——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创开发
近年来,博物馆的文创衍生品逐渐成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的一个重要标签。自2014年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以来,我们也将文创衍生品开发作为“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一种重要方式,让文创商店成为典籍博物馆的最后一个展厅。
在调研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文创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以国家图书馆馆藏为基础,将“藏在深闺”的古籍元素结合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设计出各类贴近人民生活产品,更加注重从大众日常消费需求层面开发文创产品。自2014年9月开馆至今,我们已经自主设计文创衍生品100余种,在馆区内设立4个文创艺术品销售专区,在淘宝上开设了专门的网店,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挖掘馆藏,打造特色。我们在设计开发中牢牢把握“特色即是优势”的原则。作为国内首家典籍类主题的博物馆,我们的文创更注重突出典籍特色、国图元素。比如开发了以馆藏甲骨为元素设计的领带、手工皂、抱枕等,以《十竹斋书画谱》《芥子园画传》为元素开发了笔记本、充电宝、手机壳、书签等,以馆藏戏曲人物图谱《庆赏昇平》设计的公交卡、钥匙扣、T恤、帆布包等,以敦煌遗书为元素设计的书灯等。这些产品突破了传统典籍开发的思路,更注重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既具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又极具艺术性和实用性,深受读者喜爱。
贴合生活,触手可及。国家图书馆早年在珍贵文献仿制品开发方面卓有成效,推出了《茶经》《食物本草》《四库全书》等数百种中高端的礼品书,兼具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但是受众面相对狭窄。国家典籍博物馆自開馆以来,就以能让普通百姓“把博物馆带回家”为开发准则。普通参观者在展厅欣赏了难得一见的国之珍宝后,在我们的文创商店能够以较为朴实、可以接受的价格将含有珍贵典籍元素的生活用品带回家。因而我们开发的笔记本、T恤、充电宝、钥匙链、帆布包等无一不是既具有鲜明的国图特色,价格实惠,又是百姓生活常用品,因而广受欢迎,有些产品已经加做了好多批次。
因势利导,引领行业。2016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措施,为我们的文创开发提供了新的有力支持,也开启了全国图书馆界开发文创的热潮。2016年,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确定首批37家副省级以上图书馆作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并牵头国家图书馆举办图书馆系统文创培训班,开启了图书馆文化创意产业的新篇章。国家典籍博物馆以典籍展览、文创为基础,在全国图书馆范围内联合各界同仁,利用自己文创开发的经验,与很多省、市级图书馆进行交流、指导,推动全国古籍文创素材的挖掘与设计,并促进优秀设计方案的市场孵化与转化,让图书馆文化创意产业能够在全国得到普及和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华典籍的保护、收藏、研究、展示、传承。
国家典籍博物馆的文创不仅成为了图书馆界的领头羊,还在全国博物馆圈内得到了广泛认可。2016年9月,国家典籍博物馆第一次参加在成都举办的“博博会”,参会的文创产品第一天就几乎被一抢而空,不仅国内博物馆同仁对典博的文创一致好评,很多外国人士也非常喜爱我们的产品。
今后我们将秉承国家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宗旨,汲取以往展览的成功经验,深度挖掘馆藏资源,努力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策划一系列以典籍文献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在推进文化强国战略中,更好发挥国家典籍博物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N].人民日报,2014-01-01(1).
[2]徐忆农.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海峡两岸第三届玄览论坛在南京隆重举行[EB/OL].[2016-08-28].http:∥www.jslib.org.cn/pub/njlib/njlib_jsgjbhw/njlib_jsgjbhwgzjz/njlib_jsgjbhwxwdt/201609/t20160907_148490.html.
[3](汉)班固,(唐)颜师古注.汉书: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5:1774.
[4]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编.从典籍中汲取智慧[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5](晋)葛洪,(晋)陶弘景增补.肘后备急方[O].李栻刻本:1574(明万历二年).
[6]张立朝,林世田.植根传统活化经典——国家典籍博物馆开馆一年来的若干思考[M]∥国家图书馆.永远的怀念——任继愈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343.
[7]姚名达.目录学:自序1[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1(民国二十三年一月).
[8](清)刘鹗藏,鲍鼎释.铁云藏龟(影印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