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市2016年七年级新生语文检测试卷
2017-06-19
河南开封市2016年七年级新生语文检测试卷
一、欣赏开封成语典故,完成练习
“坚忍不拔”,亦作“坚韧不拔”。“坚忍”,在艰苦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而不动摇;“坚韧”,坚固有韧性;“拔”,移动,改变。成语“坚忍不拔”,形容意志坚强,任何艰难挫折都动摇不了。(下图摄于开封成语典故苑)
“坚忍不拔”源自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惟”,单单,只;“志”,志向,意志。
1.请用简化字写出成语“坚忍不拔”。
2.请解释“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意思。
二、按要求做题
1.选择。请在正确读音下面打“√”。
(1)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于9月4日至5日在杭州召开。(zhāo zhào)
(2)随着体育运动在全球的蓬勃发展,有更多国家成为奥运赛场上的赢家和主角。(juéjiǎo)
(3)中国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遇袭,两人牺牲。(fùbù)
2.判断。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打“×”。
(1)“2016年10月1日是新中国67岁华诞”的“诞”的意思是生日。()
(2)“无人机在崇山俊岭间架线施工”的“俊”没有错。()
(3)“河南‘米’字形高铁犹如生命动脉,为河南乃至中原经济区发展提供了交通基础保障”的“乃”字第一笔是撇。()
(4)“运粮河调蓄工程主要建设任务为城市防洪、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等综合运用。”查生字“蓄”,先查部首“艹”,再查10画。()
3.看拼音写词语。
4.读一读,连线。
5.下面的句子中有五个病句,请修改。
(1)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2)战斗英雄邱少云的事迹鼓舞我们。
(3)我觉得这是想得不对的错误想法。
(4)我今天上午看了一天的书。
(5)听了这个故事,我很受启发。
(6)他明确了学习态度。
(7)英法联军侵占了北京,焚毁并洗劫了圆明园。
三、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世界遗产——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申遗成功,是世界上第一个以()的形式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也是我国第一个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与我国一起申报的国家是哈萨克斯坦、()。
2.丝绸之路跨度近()公里,途经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意大利等国家。沿线包括代表性遗迹共()处,申报遗产区总面积42680公顷。
3.丝绸之路中国境内有()处遗迹,其中包括河南()处、陕西7处、甘肃5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处。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各有()处和3处遗迹。
四、阅读,然后做题
(一)沙漠玫瑰
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了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怎么会有玫瑰?我把“沙漠玫瑰”拿在手里一看,原来是一把枯萎了的干草,很难看。但是朋友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针叶型,有点像松枝的形状。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就会完全复活。把水倒掉的话,它又会渐渐枯干。再把它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只要把它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我把这团枯干的草,用一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的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向外稍稍舒展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第三天再去看,虽然边缘还是干枯的,但那点绿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针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它慢慢地舒展着自己,让我们渐渐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点。我们每天都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绿色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枝丫,层层舒展开来。
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一位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满的、复活了的沙漠玫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我和儿子惊喜得大叫起来,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问:“这不过是一把杂草,你们干吗这么激动呀?”
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只是一种地衣啊!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绿色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这情形很难和美联系起来。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生命的倔强。沙漠里,很难下一场雨。没有雨水,它就不能完成生命的周期。于是,它就等待,等待那极其难得的降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它就急忙舒展自己的枝丫,把生命的活力展现到极致。等积蓄的雨水没有了,它就又一次收缩起来,等待下一场降雨。
在我们的眼中,沙漠玫瑰的美是惊人的。我们欣赏它,是因为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我们赞美它,是因为它蕴藏着绿色的生命!
(选用时有改动)
1.写出近义词。
枯萎——___等待——___
2.根据沙漠玫瑰复活的过程,排列下面句子(在括号里填写序号)。
()已是绿的颜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
()还是一把枯草。
()绿色延伸到所有的枝丫,层层舒展开来。
()有一个中心,而且稍稍向外舒展,有一点绿的感觉。
()它慢慢舒展,有了玫瑰形的图案。每天,绿意都向外扩展一点。
()眼前是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3.描述复活后沙漠玫瑰的样子。
4.回答问题。
(1)“它蕴藏着绿色的生命!”蕴藏的绿色生命有什么特点?
(2)“沙漠玫瑰的美是惊人的。”怎样才能发现它的美呢?
(二)背课文
记得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发下来语文(那时候叫国文)新课本,我就急不可待地翻开来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课的图画,画的是地平线上升起一轮太阳,红红的,光芒四射。
老师开始教我们学课文。
没想到第一课这么简单,就三个字:天亮了。
渐渐地,学了三课,老师让我们从第一课背到第三课。全班同学就像唱歌似的,拉长了音背起来。背得那么轻松、流畅,清脆的声音,河水般缓缓地流着,连标点符号都被冲走了。老师也笑眯眯地和我们一起背:
一、天亮了。
二、弟弟妹妹快起来。
三、姐姐说快去看太阳。
真没想到,语文课会这么好学。背书就像唱歌,谁也没把它放在心上。
后来,课文越学越多,越来越长,老师还是让我们背书,我就觉得没那么轻松了。
大约上到四年级,老师教我们学新课文,题目是《匆匆》。老师还在黑板上写下了作者的名字“朱自清”,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这位作家的名字。
老师用她优美的嗓音开始读课文: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我发现,老师并不是在读课文,而是在背诵。我们又惊奇又佩服。就这样,老师一字不差地背完了整篇课文。
讲完了《匆匆》,老师照例让我们背诵课文。我一遍又一遍地大声念着:“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我还对这几句特别感兴趣:“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一面读着,一面看着屋里方砖地上的阳光,觉得作者写得真好。
可是,我只顾欣赏课文,并没用心去背。等妈妈来检查时,我只能背开头的一段,下面的就结结巴巴地背不出了。我一脸垂头丧气的表情。
妈妈拿着课本,很平静地说:“你学的都是白话文,念起来就像说话,不难背啊!”
我仍低着头,不吭声。
妈妈接着说:“我小时候,学的是古文。还不懂哪,就让背。”说完,她就背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听着很新鲜。看看妈妈,她容光焕发地背着。我很受鼓舞。我很佩服妈妈,她连那么难懂的古文都能背下来,这篇有趣的课文,我为什么背不下来呢?
自从那次以后,每逢我遇到难背的课文,就用妈妈的话激励自己。
有一天,课堂上,老师发给每人一篇补充教材,题目是《桃花源记》,这是一篇古文。
老师像讲故事似的,先把课文的内容复述一遍,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催老师快点串讲。
老师却没有那样做,她带领大家一遍又一遍地朗诵课文:“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渐渐地,那字句不再生疏,变得铿锵悦耳。再读几遍,不仅声音好听,课文的内容也从迷茫之中显现出来,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地活画出那个捕鱼人有趣的经历……
我们几乎都能背下这篇课文了。
老师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对老师的这句话似懂非懂。
以后,课文越学越多,背诵的课文也越来越长。老师让我们背的都是名篇。
渐渐地,我们体会到,多背一些名篇,储存在记忆里,在一次次的重温中,不断地加深着理解,就好像牛儿吃下草,经过多次反刍,慢慢地消化,慢慢地吸收。
现在,我还常常默诵着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行云流水般地把我带回到小学的语文课堂上。
1.请写出“背诵”、“朗诵”和“默诵”的意思。
2.根据上下文理解句子。请把正确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1)“我为什么背不下来呢?”()
A.对自己背不下来课文感到奇怪。
B.自己下决心一定要把课文背下来。
C.对自己背不下来课文感到懊恼。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A.把书读到一百遍,它的意思才能显现出来。
B.把书读到上百遍,才能看见它的意思。
C.一遍一遍地读书,它的意思就会显现出来。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4.回答问题。
(1)“我”认为背诵有什么好处?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五、习作。(任选一题)
1.“在我们的眼中,沙漠玫瑰的美是惊人的。”在你的眼中,什么美是惊人的?请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感情真实,内容具体。
2.“现在,我还常常默诵着小时候学过的课文,行云流水般地把我带回到小学的语文课堂上。”现在,你常常默诵哪些文章?把你带到了哪里?请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感情真实,内容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