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村贫困现状与对策
——福安市溪潭镇扶贫工作调查
2017-06-19刘星贵
刘星贵
老区村贫困现状与对策
——福安市溪潭镇扶贫工作调查
刘星贵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扶贫战略思想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精准完成脱贫目标,确保到2018年提前实现脱贫,笔者针对福建省福安市溪潭镇扶贫工作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深入分析农民致贫的因素,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精准脱贫对策,以期为农村脱贫攻坚积累经验。
一、贫困状况与致贫原因
按照上级关于精准扶贫的总体部署和要求,镇里经过认真审核认定,将2015年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3497元的186户662人列为精准扶贫户;将5个行政建制村芹洋、王里、下庄、瓜溪(为老区基点行政村)、吉坑等列为贫困村。
笔者利用周末时间,经四个多月的调查,走访该镇148户贫困户,他们都在居住、疾病以及生活等方面有困难。笔者认为该镇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病致贫
因病致贫是群众致贫的首要原因。在本人走访的148户贫困户中,72户为因病致贫,其病种主要有癌症、白血病、尿毒症、糖尿症、肝硬化等慢性病与重症。住房条件和周边卫生差,小病没有及时医治,使得村民患上述疾病的概率有所增加。同时,由于我国实施的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完善,统筹层次较低,农村医疗资源不足,一旦患此类疾病,势必耗费大量医疗费用,在短期内足以让他们“倾家荡产”,部分已经脱贫又返贫,如城山村贫困户水泥工谢顺利,其家庭原本不贫困,但自其妻子患癌耗费医疗费几十万后,迫使其四处举债。在实地走访中,本人发现此类因病致贫的案例还不少。
(二)残致贫
在走访的148户贫困户中,有40户是因残致贫,有的是先天性的,有的是因各种事故造成致残。如贫困户陈细坤,近亲结婚,五个儿女有三个是耳聋;城山村贫困户许振明,原本开窗帘布店,因一场车祸致残后致贫。此外,还有村民因患精神病,脑瘫等致残致贫。农村农民主要从事农业等体力劳动,残疾导致体力劳动能力的丧失,也意味着无经济收入,无法获得生存的基本保障,反而需要支出大量的医疗费用,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精神负担。
(三)灾致贫
在走访的148户贫困户中,有17户农民因灾致贫。如华岩村扶贫户李绍寿,因为房子受火灾,一无所有,一家五口租住一个五保户的临时搭架栅屋里。王里扶贫户吴旺龙,在工厂事故被烧伤后,经过多次手术,现在每个月药费要2000多元,生活十分困难。
(四)技致贫
对该镇的贫困户调研中发现,一些贫困户往往一无所长。如濑尾村贫困户范祥明,空有一身苦力,平时只能靠帮人打小工赚点小钱,无法为家庭提供充裕的经济收入,导致家庭经济贫困。沙岩村贫困户陈光惠,初中毕业,今年50岁,从20多岁起在村里木船厂上打钉,每天能收入一两百元,但这几年沙岩木船被逐渐淘汰后,自然就失业了,没有经济收入,成为贫困户。
在溪潭镇沙岩村民家调研
(五)因路致贫
路是农村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要件,“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对于村庄村民生产生活至关重要。发达便利的交通,不仅可以为村民节省更多耗费在路途中的时间与精力,同时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农产品等输出,增加经济收入。但是,该镇的一些村庄,因先天资源环境差,交通条件落后,导致贫困户的产生。如沙岩村不少贫困户居住在仙山下自然村,没有通路,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里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很难脱贫致富。
(六)因俗致贫
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这使得村民每年必须支付大量的红白喜事费用。据粗略统计,农村村民因红白喜事每年每户支出的费用在2000元以上。
二、农民脱贫致富的对策
农村脱贫要认真实施中央确定“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是政治任务,也是党和政府对贫困群众的承诺,必须要贯彻好、落实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贫致富,思想要开悟
精准脱贫对象的村和农户,首先要提高思想觉悟,摆脱“等靠要”不良心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其次树立信心,相信“人定胜天”,克服困难,要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再一次理清发展思路,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补齐短板。
在溪潭镇沙岩村民雷雪弟家调研
(二)脱贫致富,健全好制度
在农村,因为血缘、地缘关系,很多事情更容易受亲情、友情影响,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来加强管理。在村民管理方面,要有“三会”制度,即村委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大会等制度;在财务管理方面,要有监督小组制度、公开公示制度、招投标制度。对这些制度的执行,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加强监管,保证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
(三)贫致富,关键村干部
在农村,村级组织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村一旦有了一个强而有力的支部班子,这个村的脱贫就指日可待。如该镇的五个贫困村中的芹洋、王里、下庄、吉坑等四个村,村级组织换届后,村干部凝聚增强了,村民致富步伐明显加快;相反,瓜溪村因为村干不够得力,经济发展步伐明显较慢。为此,镇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村级组织领导班子建设,选派政治觉悟高、思想品德好、敢于担当的干部到村领导班子里工作,使村级组织成为带领村民奔小康的火车头。
(四)贫致富,产业是支柱
当前,该镇农村真正的支柱产业并不多,不少贫困家庭靠外出打工挣钱,维持家庭生活。有支柱产业的村庄,村民生产收入相对稳定,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村里人气很旺。因此,各级政府必须把发展支柱产业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发展一批具有当地优势、产品有销路、经济效益高的特色产业,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基础。
(五)脱贫致富,建设水电路
对农村而言,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要,水、电、路、电话、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不但决定农民生活水平,而且影响农民生产成本。在90年代末期农村奔小康的热潮中,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改善,但仍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该镇35个行政村中有122个自然村,目前仍有9个自然村未通公路,有23个自然村公路未实现硬化。镇政府要充分利用目前老区基点村政策,发挥少数民族村政策优势,筹措更多资金,大力推进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村民的衣食住行条件。
(六)脱贫致富,环境要保护
在溪潭镇农村,森林覆盖率比较高,空气清新。但是,由于对河道缺乏管理,河水污染严重。当地有句顺口溜:“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洗不净马桶盖”。造成这种状况,主要原因在于河沙开采、水库截流和污水直排。针对这种情况,镇里着重把治河污染工程摆上议事日程,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河道治理力度。对那些乱挖取土、随意排放污水的,重挙出击,采取以法护法。
(七)脱贫致富,陋习要说不
农村的红白喜事较多,乔迁的、婚嫁的、丧葬的,都要大操大办一场。邻里乡亲、亲戚之间,要互相给红包,还有演神戏、修祠堂、神宫等,都要出人丁费,这给群众造成严重的负担。要彻底改变这些陋习,单单靠宣传引导是不够的,必须从立法层面来解决问题。比如神宫、寺庙问题,对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的才准予保留,其它的也不能再建。至于修建坟墓,更要全面禁止,只准买公墓,全面禁止私建坟墓。红白喜事方面,应该严格控制规模,把对党员干部的要求全面对民众实行,严格控制桌数和请客范围,不许收受红包,不许浪费粮食。
(作者单位:福安市溪潭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