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堂回归生活

2017-06-18廖柳仙

新课程·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回归生活以身作则

廖柳仙

摘 要:一个真正的人才不仅仅是学识的丰富,更重要的是品德,一个人品德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生活、事业的成败。在小学课程中已经开设了品德课,但结果并不太尽如人意,德育的时效性不是很明显。

关键词:回归生活;注重细节;关注习惯;以身作则

一、品德培养,回归生活

作为一线教育者都知道,课本中的知识所强调的是理论,也就是说理论色彩较浓,如果不对学生加以指导,细化理解的话,学生很难会把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因为现实生活是多变的,常常会发生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学生社会经验少之又少,面对多变的社会,学生会无法应对。因此,不要把德育课上成简单的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好德育课,指导学生既要注重教材中的知识,又要关注生活实际,以达到德育的真正目的。

二、关注生活,细节入手

相信老师们,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对学生道德品质的教育肯定是深有感触。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的,靠我们讲些大道理就能有成效、有收获的;而要靠老师们做一个生活上、工作上的有心人,以身作则,不厌其烦地、周而复始地,并且巧妙地引导学生。儿童思想道德教育要“儿童化”,一切工作都要从孩子的年龄、心理以及思想上的特点出发,以儿童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他们进行具体、形象、直观地引导,达到“天时地利人和”之境界,使之耳濡目染,心悦诚服,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天时地利人和”并非可以信手拈来,只要有一点时机的不成熟,都会导致失败。

新接班,我发现学生爱关注身边的“坏人坏事”:某某骂我、打我了,某某洗手没关水龙头……但是他们不会发现某某帮同学关掉了水龙头,某某安慰了同学、照顾了同学……孩子们不会发现身边的好事,不会寻找身边的快乐。于是,我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分享快乐”的活动。我打印了一张表格,每天利用谈话课时间请孩子们把自己发现的能带给大家快乐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凡是和大家分享快乐的同学以及事例中涉及的令大家觉得快乐的人物都在表格里,他们的名字后面打上红五星。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乐在其中。有几次没有分享快乐,他们就追着我问:“今天什么时候分享快乐?”“今天还没分享快乐呢!”……

三、以身作则,细节导行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老师曾在课堂上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是一个态度非常认真的老师上课,课前把课堂上要用的卡片都准备妥当了,上课的时候,却一边贴卡片,一边随手把双面胶的废纸丢到了地上——再精彩的设计,在这一刻,全部一文不值了。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毁了你精心设计的课堂。当时我们一笑了之,但我心里一直牢记着这个事例,从此,就特别留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小小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常常向学生说“谢谢”,向他们借书、借笔时说,他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我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

众所周知,孩子的效仿能力特别强,孩子往往都会把老师尊为自己心中的“神”。所以,此时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就显得十分重要,通常情况下,教师的言传身教,比刻意地让学生去学,效果会好很多的。如,礼貌用语的传授,教师通过自己的运用,不但教会了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运用,是一举多得。

四、道德形成,细节升华

是否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日常生活中检测孩子素质的高低的一个标准。小学阶段中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德育的一个分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班级学生,乃至一个学校的学生,一个国家的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所以,德育的培养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一定要结合现实事例进行剖析、理解、运用。如: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习惯,要从生活实际例子入手,指导学生辨别的方法,进而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就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使细节得到升华,以促进道德的提升。

总之,对于小学生来讲,习惯养成是最主要的,一个人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这个人的品德。所以,小学德育中要把习惯教育作为重点,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的礼貌教育,让人从孩子的一举手、一投足中看到他们自身的素质。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就已初步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再字斟句酌地把教师传授的课堂知识,尽量消化运用,将其巧妙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彰显德育的实力,让德育真正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以较高的水平达成小学阶段德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施莉霞.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探讨[D].苏州大学,2010.

[2]李鵬.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回归生活以身作则
以“亲”作舟,以“勤”为桨
谈尊重教育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
铸高尚师德,做人民满意教师
严格执行课堂规则,提高数学课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