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的培养
2017-06-18李春华
李春华
摘 要: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目的着重放在应对考题上,考出一个好成绩就是最好的答卷。但是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逐步推进,语文学科固有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影响,教学更要求培养语文素养,尤其是要注重审美情感的培养,让语文教学与审美情感相结合,提升综合素质。旨在探究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培养的方法,供语文课堂教学应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情感;习惯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初中教育的师资力量比以前更强大,教学环境比以前更舒适,学生对外界的了解程度比以前更深,再加上网络的普及为教学提供了一定条件,也给学生拓展视野提供了机会。这么多优势本该使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升,但是实际上教学质量并没有明显提升。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个性越来越鲜明独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对学生情感的关注。尤其是语文学科,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也只有真正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住情感,才能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内涵。
一、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正如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大师所说:“这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此,语文中从来不缺少美,诗词歌赋皆是美,可是如果连发现这些美都不愿意,那么何谈审美?因此,培养审美情感的第一步就是激发学生探究美的兴趣,让他们经常接触美、评述何为美,从而养成审美的习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多学生在朗读一些名家名篇时神情冷漠,丝毫没有投入自己的情感。更有甚者认为这些积极正面的人文精神早已过时,摇头晃脑地朗读背诵毫无意义。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那么如何能够投入语文学习中,成绩又如何能有所提升呢?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角色,比如办一个班级内部的小型朗诵会;用多媒体放一些名山大川的视频;组织一个小小的名曲音乐会等,旨在锻炼学生发现美的能力。
拿我的一次教学经验来说,我在给学生讲唐诗宋词的鉴赏时,让同学们找一首他们最喜欢的诗词来抄写阅读。班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要上台朗诵并分享,把那首诗读出他们自己所体悟到的情感,就算与原诗的意境不同也不要紧,至少能够让他们产生兴趣。在朗诵分享大会上,同学们可以很直接地感受到不同的诗词有不同的情感,朗诵的人用几分情感吟诵,这诗词所传达出的意蕴就有几分,这就是一个培养审美情感的过程。我还鼓励学生将喜欢的诗词写在自己制作的书签上,同学间互赠以示祝福。我发现学生还主动给诗词配上了图,诗词与山水画相结合,那意境更加吸引人,审美的目的不经意地就达到了。
二、把审美变成一种习惯
无论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还是为他们营造一个审美的氛围,都是为了让审美变成一种习惯,进而转化为学习语文的动力。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从名篇中提炼“美”,还要指导学生自己创作“美”。学生在有一定的审美和写作基础上,就可以自己写一些富有美感的文章。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并不是堆砌华丽的辞藻,文章就会有美感,美感需要的是自然,在文章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是最重要的。老师还要鼓励学生经常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美”,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在考场上写作时才会“下笔如有神”。
人人都喜欢美的东西,但并不是人人眼里的美的标准都一样。正因为个人视角的差异,才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美。教学无法让所有人对同一首诗歌都有一样的理解,但至少培养了一种审美情感,并让它成为一种优秀的习惯,这对语文素养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三、拓展视野,解放思想
学生的思想正处于非常活跃的时期,他们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并渴望表达。审美情感的产生是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符的,因此我们不该限制他们的思想情绪,而是应该给他们提供拓展视野的机会,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自由地理解和创造。
比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文时,我把我认为最美的一个片段节选出来,与同学们进行探讨。我认为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艰难攀上月台的那一系列动作最具美感,那一串动词生动而又形象地再现了一幅父子别离的画面,把父亲对儿子纵使有万般不舍却只能藏在心头的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有些学生则有其他见解,在课堂探讨中我也从学生提出来的视角出发重新看待这篇文章,发现其中又别有一番情感。也就是说学生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出色,他们天真烂漫的一些想法其实正是我们所想不到的,因此教師更要注重鼓励,激励性的话语有助于学生表达自我,解放思想。
审美经验并非生来就有,它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教师作为教学的指路明灯,肩负着把学生引向更好前景的责任。只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学生才能赋予那些他们所喜爱的文章以独到的理解,才能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实现语文素养与学习成绩的平衡。
参考文献:
[1]毛志兴.审美情感的培养[M].上海出版社,2011-02.
[2]李彩月.一双发现语文之美的眼睛[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
[3]郭启阳.应对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M].南方出版社,2013-09.